《中国红遇见挪威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红遇见挪威蓝-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是法语,我这边听得一头雾水,最后还是请陈先生来我家吧,下次等石丹梧下班回来再带我去回访。陈先生答应下午2 点来,我挂下电话,心里真是欢喜得不得了,脑子里飞快地想着,哎呀!真是太好了,陈先生是音乐家,家里一定有很多中国古老的音乐,我可以借来听,陈先生学问好,家里一定有许多藏书,我在这里就不愁没有中国书看了!高娃老师演过无数部电影,家里一定有很多录影带,借中国电影看的地方也有了。

    每当有这种心境时,我才发现自己表面很西化,骨子里对中国文化仍然有着一种深深的依恋。在美国住,自己不觉得,我住旧金山,中国城就有三个,我每个周末都一定约朋友去喝广东茶,茶后我一定会一个人去泡书店,把一周中文的新书、杂志、报纸找来,找个角落席地一坐,通览一遍!到了瑞士,每个周末的早上,面对着一桌丰富的早餐,石丹梧面前一堆从他们国家来的报纸,一手咖啡,一手报纸,他已经回到挪威王国去了,我就看一会儿CNN 的新闻,再拿起早点的二片面包,一本单调的法文单词书,天知道早餐的面包和啃法文单词都一样单调无味!没劲透了,心里想,这时候面前要有一份中文日报看,早餐吃起来就快乐多了!

    陈先生准时极了!很客气地赠送我一盒西洋曲的CD,我一向对老的、旧的东西很感兴趣,一眼就看上了陈先生手里那个用得很旧了,但质地却很好的皮包,我脱口就说,陈先生这包很不错。陈先生说,这个包已经很旧了,但我就是舍不得扔,因为这包的边坏了,是高娃用手缝的,你看,从这一段到这一段都是高娃亲手缝的!我天天出去都带在身上。我听完心想,高娃老师真是福气,陈先生这么重情重义。

    入座喝茶聊天,陈先生告诉我说他现在已经退休,每天最高兴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外孙女上学、下课。他讲述宝贝孙女睁开梦一样的大眼睛对着他说,“您明天还来啊”时,我心都酥了!陈先生给我讲他的宝贝孙子时,眼睛里一股孩子气的神态,可爱得不得了,受他的情绪感染,我也跟他老人家快乐起来。

    我问陈先生,平时看中文书吗?他说很少看,家里没什么中文书,民乐的东西也听得不多,电影高兴的戏,我就看,苦的戏我不看,但对中国的诗词就爱得不得了,尤其喜欢唐诗。陈先生人高高的,干干净净的,受的是西文教育,一生搞的又是西洋乐器,60年代移居瑞士的日内瓦。英语、法语讲得极流利的陈先生居然对中国的语言也极有研究,陈先生说,读诗词用普通话不够味,因为普通话没有重音收尾,一首好诗词用杭州话、广东话、上海话,最好是四川话读起来,味道就足了。陈先生接着又给我讲《红楼梦》、鲁迅,一壶茶喝下来,我受益匪浅,心想,我想像中借书、借音乐的愿望可能没戏了,但可以有机会认识这么体面,这么多学问,这么不炫耀的艺术家做朋友,我的运气不错。

    我让石丹梧开车带我去拜访陈先生时,我迟到了,使劲道歉地进了他家大院!石丹梧和我几乎同时说,啊!你们家真是世外桃源。陈先生很遗憾地说,上次你们要是来,玫瑰花正是怒放的时候!我一看院里还养着鸟、金鱼、青蛙,石丹梧有事得先走,我便随陈先生进了屋。走到屋门口的阳台上,在一堆粉玫瑰的花棚里,坐着一个很好看的法国男孩,陈先生介绍是他的学生,以前没地方住曾借住他家,对他家很熟悉,今天特别来帮他整理资料方面的事情。我们3 个人入座,他们俩喝啤酒,我喝水,陈先生就在小桌上摆了橄榄、牛肉干、薯条,我第一次吃有辣椒的橄榄就水喝,味道很不错,就像吃瓜子一样,一上来就非吃光不可。

    陈先生请我去参观他的家,一进门,一架三脚钢琴,旁边一张长条桌子,我很喜欢。陈先生说是从一棵老树上面整块板锯下来做的,桌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西洋乐谱,家里挂的不是字画、诗词,就是国画。

    参观陈先生的书房我大开眼界,成套的西洋乐谱手稿,中国的古诗词影印稿,都是陈先生一生的收获。他说,我将来都要捐给图书馆。我开口向陈先生借高娃老师的电影看,陈先生说,借是可以,但我得先打电话回国内问高娃同不同意,东西是她的,我用可以,但我转借其他人,一定是要问她的。

    两天后,我给陈先生打电话,他说,高娃说可以,我中午可以给你带来!中午,陈先生带来了两部高娃老师演的电影《香魂女》和《老人与狗》。我当时请了一位法文老师,是在陈先生女儿家认识的一个瑞士姑娘,中文名叫劳红。我们3 个人一起吃中饭,我给劳红讲高娃老师是中国的电影皇后,陈先生好福气,陈先生听我说高娃的好,转而用法语对劳红说,高娃的眼睛最美,那口气里包含对高娃老师的深深爱慕,让我们两个女孩在旁边羡慕坏了!吃过午饭,我请劳红看高娃老师的《老人与狗》,陈先生怎么也不肯看,说这戏太苦,他不看,我们硬拉他坐下来,一起看,陈先生好歹坐了2 分钟,电影画面一出来,高娃老师穿一身破烂衣服讨饭的样子,陈先生疼爱地一句“你看,多俊呀!”接着,怎么都看不下去了,对我们两个说,“喂,你们两个看是看电影,我看的是高娃呀!我没法看。”陈先生走后,劳红对我说:娜姆,他不想看,一定是很想念在北京的Madame高娃。

第十三章

    瑞士的初雪

    星期三,我的王子出差去了挪威,夜晚9 点,在日内瓦城中的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我好像是从早上11点左右便开始躺在我的日内瓦中心一间完全是属于我的中国式书房里的一张大床上,喝了一杯又一杯的杭州绿茶,一口气看完了收集了很久得来的《张爱玲文集》。一天没进食,把早餐、午餐、晚餐的钱加起来,我决定要好好招待一下自己,去隔两条街的一家惟一开得比较晚的意大利餐厅去吃一块牛排,这家餐厅去过三次。因为今天我是住在全世界最昂贵的城市,所以每次去不同餐厅用餐时,我都会留意一下各餐厅的菜价,免得以后随便拉朋友去餐厅,收到账单时再想去撞墙,哑巴吃黄连的事我是最不愿意干的。

    在这里的餐厅,卫生条件不用担心,这里的人很爱干净,生菜沙拉、西红柿都很好吃。欧洲人讲究绿色食品、自然食品,不像我们在美国吃所有的东西都是化学催的,除了对身体很不好,食品也没味道,在美国我就最怕吃感恩节的火鸡啦!

    我在美国的朋友都很热情,餐桌上一定要给我切一块厚厚的火鸡,嘴里还不停地说:“嗨,真有意思,中国人没有感恩节,这是我们美国的传统,你一定要多吃。”嚼着像锯末一样乏味的火鸡,听着朋友还在给我讲感恩节,讲美国历史,我听着,听着,开始奇怪我的朋友是不是没脑子,要知道我来美国已经10年了,5 年前我参加入籍考试,移民局考我美国历史,只问了我3 个问题:1 .美国国旗是什么颜色?2 .美国国旗有多少颗星?3 .每颗星代表什么?我回答了,就成了美国公民,给了一本美国护照,拿美国护照是想每次去欧洲进货时进出方便,但自从拿了美国护照后,我又阴差阳错常常回中国,每次到美国驻中国领事馆去签证,一次签证只给3 个月,交费60美元,每次给得心不甘、情不愿!心里想,拜托,我是回老山沟里看我妈妈,路上来回就要半个月时间。延期还要再填表,再交钱,真不合算。

    一天没出门,也不知道外面多冷,套上在北京前门买的老头棉鞋,秀水街买的地主婆大棉袄。我一路小跑进了餐厅,菜价早已背熟了,一瓶矿泉水2 个瑞郎,半小瓶红酒6 个瑞郎,一盘生菜沙拉14个瑞郎,再叫一块牛排是49个瑞郎,一餐下来71个瑞郎,折人民币是500 元,脑子里想,这71块瑞郎如果在美国加州或是法国巴黎吃只需付一半。在日本东京吃还可以剩二杯咖啡钱,在中国吃火锅可以吃5 次。在越南、老挝可以当三天半的旅费。红酒喝光了,牛排吃完了,领班也趴在柜台上睡着了。环顾四周,很雅致的餐厅,静静的,暖暖的,真想去拍醒他,再要一杯咖啡,一看表已经12点15分,留下7 .5 个端郎做小费,穿好棉袄走出餐厅。

    哇,开始下雪了!街上静静的,一排排的路灯,照着白花花的雪,美丽极了。我站在路灯下用手接雪花,雪飘在我手上立刻化了,想必是身体里红酒的热量。瑞士的雪花大朵大朵的,第一次在深夜路灯下看飘雪,雪花飘得很猛,穿穿插插地飘,穿穿叉叉地落,看得我每5 分钟要合一下眼,要不就会眼花心跳,好开心地靠在路灯下任凭雪花飘落在我的头发上,眉毛上,手上。心想,一定要等到站成一个雪人以后再回家。站着站着,突然想起3 年前一个傍晚,我在北京外交公寓替意大利女朋友照看她两岁半的宝贝儿子小白石,小白石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口齿伶俐,想着这么好的口齿,教他念首诗吧。

    我说:“白石,坐好了吗?我给你念首诗。从前,有一位老先生要和他的学生对诗,先生说上段,要学生接下段。先生就开始读道:老天下雪不下雨,雪到地里变成雨,变成雨来多麻烦,老天不如就下雨。”然后我又很耐心地教这个小蓝眼睛说学生回先生的下一段:“先生吃饭不吃屎,饭到肚里变成屎,变成屎来多麻烦,先生不如就吃屎。”小白石一流的聪明没两下就背熟了,尤其“吃屎”二个字,正宗北京腔,嘴巴翘起来的样子可爱得不得了。

    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小白石妈妈的电话:“娜姆,麻烦你以后不要对小孩子讲什么先生不如就吃屎这样的话啦!”电话这边自知理亏,使劲道歉,挂了电话,笑痛了肚子。

    第二天,为了缓和气氛,假装去借几包茶袋,等他妈妈去厨房取茶袋时,我对着小白石竖起大拇指,说了句:“喂,小白石你真是小天才。”

    来瑞士快一年了,非常想念在北京的小白石。电话里面说小白石现在已经可以讲很流利的中文、英文、意大利文和法文。

    第一次滑雪

    我虽然是一个喜欢海角天涯乱走的人,胆子不算小,但对所有空高运动项目从来都拒绝参与,我的挪威王子石丹梧是雪地里长大的孩子,对雪的情就像我对故乡的酥油、糌粑的情一样深厚。

    当他在北京得到通知要去瑞士3 年时,兴奋地拿着有关瑞士雪山滑雪的书一页页地读给我听,恨不得那一刻就到他向往已久的阿尔卑斯山上去风驰电掣,刺激一番!看他那副急不可耐的样子,非常孩子气。2000年我们选择了阿尔卑斯一个著名的山峰“策尔马特”去过个雪白的新年,满足石丹梧的愿望。

    我们在电脑上找了一家带厨房、桑拿、蒸气浴、阳光浴的旅馆,就开车3 个小时到了“策尔马特”山下,在停车场内有专门为旅客装行李的小推车,推着行李车可进到火车里,火车可一直到半山腰的小镇里,也是我们要留宿的地方。一出站台,在一片雪白的世界里,爱雪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气氛很是欢乐。在出站口有几排玻璃做的广告牌,里面有所有镇上的旅馆、公寓的照片、地址、电话号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