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文化教育史-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是仿照中国正史的体例及干支纪年写成的。但是,公元9世纪后,日本在 

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 

的日本民族文化,即所谓从唐式文化向国风文化转变。教育也随之民族化。 

     从唐式文化向国风文化的演变,在文学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公元9世 

纪中叶以前,贵族社会还是把汉文文学知识的丰富程度看作是衡量才能的尺 

度。到公元9世纪中叶,空海用单音节的草书体汉字制成“平假名”,吉备 

真备用楷体汉字编录制成“片假名”,终于创造出本民族的假名文字。当时, 

在公文乃至私人日记方面仍然使用汉字。以汉文为基础,用汉字书写文章还 

可以;如果写日本诗歌供人阅读,汉字就不如假名方便。平安贵族之间的交 

往,必不可少诗歌的应酬,于是假名文字就逐渐盛行,日本文体也逐渐发达 

起来。从公元9世纪末到公元10世纪,和歌博得了贵族的普遍爱好,它胜过 

了汉诗和汉文。公元905年纪贯之奉醍醐天皇之命选揖了《古今和歌集》。 

在散文方面,日本文体也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出现了许多“物语”作品, 

以诗歌家在原业平的诗歌为核心,把诗歌中所描写的事件及故事情节加工整 

理而成的《伊势物语》和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用传奇文学的体裁写成的《竹取 

物语》,乃是物语文学体裁的开端。除了文学以外,在美术、音乐、书法、 

宗教等方面,也都体现了民族特征。 

     随着文化的民族化,加上中日之间交通自公元9世纪断绝,公元894年, 

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中国方面的影响大大减少。而另一方面,日本自身的 


… Page 72…

惯例和古典渐渐增多,对于此等惯例和古典也有明白的必要,于是研究日本 

的风气次第形成。公元954年,大江朝纳为历博士贺茂保宪所作的上奏中说, 

 “亲父忠行,必究古今,学兼倭唐”。这是“和学”一词的开始。到镰仓时 

代 (1192—1333年)时,在《宇治拾遗物语》、《愚管抄》、《续古事谈》 

等书籍中,“和汉之才”之类的名词已是常见。学问的外延扩大开来。 

     学问内涵的变迁引起教育内容的变迁。平安时期,宫廷贵族养成一种特 

殊的文化风俗。能赋汉诗、能写和歌、能弹奏管弦乐器在当时被认为是高尚 

人的三项主要技能。因此,培养这三方面的才能就成为贵族教育的主要内容。 

到了镰仓时代后,汉学的地位继续下降,习字和和歌成了贵族的主要学习内 

容。 

     学校制度也逐渐民族化。平安时期先后几次对《大宝律令》中有关学校 

的规定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民族化的内容。比如,在奈良时代末期,在大 

学里增设文章博士,讲授文章道。这种官职和课程,在唐制中并没有,它是 

根据日本的需要独创出来的。奈良时代的文章博士,在大学里地位低于经学 

博士,但到平安时期,大学进行改革,大大提高文章道的地位,文章博士的 

地位也随之提高,超越于经学博士之上。 



     (3)学校的衰落与武士教育的兴起 

     从平安后期的延喜年间,即公元10世纪初开始,大学逐渐衰败下去。原 

因有三:一是汉文学的衰落。以传授汉学为主的学校也随之衰落;二是由于 

官吏世袭制的盛行。《大宝律令》规定,五位以上官吏的子孙,不论其学业 

如何,都可享受因袭官职的特权,因而他们志愿入大学者甚少。三是由于大 

学的劝学田荒废和被侵吞,学校的财源涸竭,难以维持。三善清行在天皇延 

喜14年上奏时说: 

     年代渐久,事皆睽违。承和年中,将加贺郡劝学田归还伴善男。又勒令 

久世郡之田分为四分,以其三分归与典药、左右马等三寮,仅留一分为学生 

膳费。河内之两郡,为水所没,陷为大河。当今所遗者,仅“大炊寮”之饭 

米六斗与久世郡之遗田七町而已。以此区区之数,饷数百生徒,虽煮薄粥, 

犹感不足。于是后进者皆认大学为坎■之府,冻馁之乡,父母告诫其子,令 

其不齿学馆。南北讲堂,草深没膝。东西曹司,杳无人迹。且每至贡举之时, 

仅以虚名荐士,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先王庠序遂成丘墟。 

     国学的命运与大学一样。1177年,大学寮毁于一场大火,日本古代的学 

制也随之灭亡。到镰仓时代(1192—1333年),官办的学校不再存在,家庭 

和寺院成了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 

     日本学者常常把镰仓时代比之于欧洲中世纪,认为它是日本历史上的“黑 

暗时代。”那时学校废弛,社会混乱,强盗盛行。武士便成了社会政治中的 

一支重要力量。武士教育也就成了这一时期日本教育的主体。 

     由于缺乏适当的教育机关,武士教育与寺院结合在一起,通常,武士在 

少年时期即入寺院为“儿”,和将来预备做僧侣的“儿”一同接受僧侣的教 

育。朝臣之子在寺院学习的也很多,平民之子为“儿”的也不少。“儿”也 

叫“童子”、“少人”、“童体”或“垂发”。凡不入佛道的,当加冠之时, 

即回到家中。 

     少年入寺院,叫做“登山”、“住山”、“入室”或“师仕”。大概10 

岁以前“登山”,13、14岁时,为僧者削发,不入佛者下山。寺院之儿无论 


… Page 73…

预备为僧与否,都在学习佛典之前,先读简易的书籍,并习书法。当时大多 

以信札为习字帖,这样既可练习信札写法,又可使书法纯熟。这种习字帖叫 

做“往来”。所谓“往来”,就是信札往复的意思。把一些信札汇集起来就 

成了“往来本”。“往来 本”也就成了传授书法的教本。除了习字以外, 

寺院也传授一些文化知识。毛利家之臣玉木吉保在其自传《身自镜》里记载 

了自己永禄年间在一个叫胜乐寺里学习的情况,很有典型的意义,兹录如下。 

     13岁—— 

     习字:“假名”文字、汉字 

     读书:《心经》、《观音经》、《庭训往来》及其他往来,《贞永式目》、 

 《童子教》、《实语教》。 

     14岁—— 

     习字:继续去年 

     读书:《论语》、《朗咏诗》、《四书》、《五经》、《六韬》、《三 

略》等。 

     15岁—— 

     习字:学毕汉字的草书行书,改习楷书。 

     读书:《古今集》、《万叶集》、《伊势物语》、《八代集》等和歌和 

联句、“能乐”(日本古代的戏)。 

     武士除了入寺院接受基础教育以外,还要接受特定的教育,这就是养成 

武士道精神和学习武艺弓马之术。武士道精神要求武士忠于主君,信佛敬祖, 

崇尚武勇,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捐躯。公元1232年, 

镰仓幕府制定的 《贞永式目》就是按照武家的“道理”,把武家的道德和习 

惯明文化和条理化。其中第一条规定,修缮神社,诚心祭祖;第二条规定, 

修缮寺塔,崇敬佛教;第三条以下规定封建领主阶级内部各阶层的身份、任 

务、权限等,其中心思想是忠孝贞节的精神。武艺与弓马之术是武士教育最 

主要的内容。在武士的家训以及各种“教训书”中都有传授武艺的记载。例 

如《北条五代记》中写道:“武道弓马乃武家必备之本领也。”在武家的家 

庭教育中,一般由父兄直接传授武艺,上层武士家庭,则请精通武艺的教师 

传授。 

     这一时期中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金泽文库和足利学校,这是与武士教育 

有关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 

     金泽文库由北条实时(1224—1276年)所创建,文库建在金泽的称名寺 

内,它收集了许多手抄的古书和从中国宋朝输入的原本书,以及日本书籍。 

文库所藏的图书在教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足利学校建于室町时代(1336— 

1573年),一般认为足利义兼所创建。该校以“三注、四书、六经、列、庄、 

老、史记、文选”为课本,禁止讲授其他书籍,从规定的教科书来看,足利 

学校的教育方针是以汉学教育为主,学生结业后到各地担任教育行政长官或 

充当武家的顾问。当时的足利学校,成了全日本的文化中心。 



                       3。朝鲜、越南中世纪的教育 



     (1)朝鲜 

     朝鲜半岛自中国于公元4世纪初退出后,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 

国鼎立的局面。三国的教育都深受中国的影响。据旧、新《唐书》记载:高 


… Page 74…

句丽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也相矜勉。衢侧悉构大屋,号局堂。子弟未婚之前, 

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孙盛《晋阳秋》、《五篇》、《字统》、《字林》。又有《文 

选》,尤受重之。公元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以汉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得到进一步加强。百济也在公元4世纪70年代设立太学。据《周书》记载, 

百济的青年学子“俗重骑射,兼爱坟史。其秀异者颇解属文,又解阴阳五行, 

亦解医药卜筮占相之术。”这表明百济的教育内容较广,但仍以中国经史为 

主。 

     新罗兴起较晚,公元682年开始建立国学。公元8世纪中叶,改国学为 

太学监,设置各州博士及助教,定必修科目为《论语》、《孝经》,选修科 

目为《礼记》、《周易》、《左传》、《毛诗》、《尚书》、《文选》。入 

学者为15至30岁的贵族子弟。修业年限为9年。学生毕业后量才授官,可 

仕至大奈麻、奈麻。新罗统一全国后,又于公元788年设立“读书出身科。” 

以《论语》、《孝经》、《礼记》、《曲礼》、《春秋左氏传》等为考试内 

容,根据学生对儒书的理解程度分为上、中、下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 

传》,读 《礼记》、读《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 

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 

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 (朝鲜《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元圣王四年) 

     继新罗之后的高丽王朝,教育继续向前发展。 

     高丽国王特别重视儒学教育,一般都定期到国学去祭孔,以倡导对孔子 

的尊崇。上自国王,下至闾巷儿童,所受正式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如1119 

年8月1日,睿宗“御清燕阁,命翰林学士朴升中讲《书·洪范》。”十一 

月辛亥,又命朴升中讲《中庸》。1134年3月,高丽国王仁宗命以《孝经》、 

 《论语》等儒经分赐给闾巷儿童,以广教化。高丽时代,私学也极为盛行。 

崔冲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称为“海东孔子”。当时慕崔冲之名前来求学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