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 

中表现。”(《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4页)以此为据,他又制定了新 

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坚持以辩证法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毛泽东运用了列 

宁的不断革命论,批评了革命阶段问题上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认为 

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阶段。两阶段的社会经济结 

构、经济制度、经济特征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两阶段的革命对象、任务、 

性质也就不同。尽管两阶段有联系,但不能一步走。总之,毛泽东始终从社 

会的经济基础入手,全面具体地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本身矛盾的特殊 

性,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成功运用,也是对 

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1949年,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蒋介石节节败退到长江以南, 

想籍此天险,与中国共产党划江而治。一些“自由主义人士”为蒋介石游说, 

劝中国共产党接受“南北朝”局面。党内也有两种错误主张,一是主张“要 

象孔子那样讲恕道”,一是认为革命发展过快,“不如慢一点”。在这种是 

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彻底 

革命精神,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坚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了重 

要报告。在报告中,响亮地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断革命论。他说, 

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仍存在两种基本矛盾, 


… Page 92…

即主要矛盾,一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 

矛盾。但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时,中国国内 

的主要矛盾让位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矛盾转化了,事物的性 

质和发展方向也必随之发生转化,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因而毛泽东 

强调指出,此时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国 

家政权,革命的性质也必须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这个伟 

大历史任务,毛泽东认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到城市,必须对国内 

存在的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以不同的方法、途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国 

家的工业化问题。上述结论建立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结构 

和成分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之上。 

     面对胜利后建立什么性质的国家,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 

何,国家的发展前途怎样等问题,1949年7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 

专政》一文,贯彻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国家、革命的学说。 

     毛译东指出,新建立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说,国家是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除具有 

国家的共性外,它还具有不同于以往国家的特性。以往的国家是少数剥削者 

对绝大多数人民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绝大多数人民对少数敌人的 

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的人民民主专政。他还说, 

各个阶级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们在这个国家中不同的政治地位。他认 

为,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性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国家政权的 

领导力量,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而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成为同盟者,但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他还认为,政 

党、国家、阶级同其他自然物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有其生 

存和发展的规律。它们是历史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力和社会经济不 

发达的产物,到一定阶段即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时也必灭亡。但他又强调共 

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是必须的,而且应得到加强, 

它们在消灭了其他政党、阶级、国家之后,便自行消亡。 

     我们这里例举和论述了几个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下,毛泽东对唯物史的 

成功运用,实际上如前述,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运用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 

程,每一次革命的转折关头,革命性质、对象、任务、目标等的转变,都是 

以唯物史观对中国社会的分析为基础和依据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做论述。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中创立的,也是在中国革命斗 

争的运用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法、 

历史主义原则等原理,既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它指导中国革 

命的基本准则。 


… Page 93…

                           四、苏联及东欧哲学 



   1。苏联过渡时期 (1917—1936)三大哲学论战及列宁的哲学贡献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旋即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这期间,苏联哲学家进行了三大哲学论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 

联的绝对统治地位。与三大论战交叉而行的是列宁哲学思想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资产阶级哲学的论战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怪物”出现在世界上,引起 

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憎恨,他们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军事进攻。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哲学在意识形态上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起进攻,同前者 

遥相呼应。他们成立了大批哲学学术组织,如“彼得格勒大学哲学协会”、 

 “自由哲学协会”、“自由精神文化学院”、“哲学协会”等;创办了众多 

学术刊物,如《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俄罗斯思想》、《思想》等。他们 

攻击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直觉主义者、“自由哲学协会”的首要人物洛斯基 

认为,观念是实在性的基础,观念的存在使实在的存在系统化和有序化;唯 

心主义者、“路标派分子”弗兰克认为,观念独立于物质之外并决定物质, 

还认为哲学的唯一对象就是上帝,真理不能靠理性而只能靠直觉和宗教信仰 

去把握;新康德主义者、“彼得格勒大学哲学协会”主要领导人维登斯基公 

开宣称,上帝是存在的,神学是正确的。他们还攻击唯物史观,宣传各式各 

样的唯心史观,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弗兰克认为历史杂乱无章,社会发展无 

规律可循;存在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自由精神文化学院”的发起人别尔 

嘉也夫认为人的意识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基础,人的精神给历史过程以秩 

序、条理和发展动力,而且一旦人的宗教意识被“虚无意识”搅乱就发生革 

命。1922年,别尔嘉也夫同弗兰克及“路标派分子”斯切彭一起出版了题为 

 《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文集,主张文化源于宗教观念,没 

有对上帝的信仰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 

     从十月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起,无产阶级就一直忙于同国内外反动派战 

斗,无暇顾及文化领域,人民文化素质的低下,旧社会文化的根深蒂固,使 

他们不可能立即取得文化领域中的优势。但他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做 

了许多实际工作。如列宁亲自去图书馆查阅书目,收集了别尔嘉也夫等资产 

阶级哲学家的几乎全部著作;布尔什维克党克服困难,建立了“共产主义科 

学院”、红色教授学院,扩大和增强教师队伍和力量,甚至请著名的孟什维 

克德波林、阿克雪里罗得到大学讲授哲学,制定新的哲学大纲,创办了一些 

刊物。1922年,苏联人民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动叛乱,经济形 

势也迅速好转。无产阶级具备了反击资产阶级哲学的物力、财力和理论队伍。 

列宁 1922年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上发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 

义》,规定了战斗唯物主义的四项重要任务 (见“列宁的哲学成就”)。理 

论上的回击还须辅以行政手段。1922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 

章程,削弱教授委员会的权限,驱逐出境甚至逮捕一批资产阶级教授、作家。 

在无产阶级的还击下,1927年,各种反动刊物逐渐停办,各种反动学术团体 

也逐渐停止活动。 

      (2)德波林派与机械论派的斗争 

     资产阶级哲学已失去昔日的辉煌,退出了苏联社会生活。然而,马克思 


… Page 94…

主义哲学内部又出现了纷争,演化为持续数年的大论战,即德波林派与机械 

论派的论战。 

     此次论战的直接原因是20年代在苏联社会出现的哲学虚无主义。孔德于 

19世纪中叶开创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一切以往哲 

学都是非实证的,是“形而上学”的,是伪科学,毫无存在的权利。俄国哲 

学家波格丹诺夫——第二代实证主义首领马赫在俄国的支持者——十月革命 

后一直坚持实证主义立场,主张消除和取代哲学。哲学史家波利切斯基主张 

一切哲学都是形而上学,都没有意义。与此同时,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同志 

认为哲学是剥削阶级的专用品,是资产阶级的精神模写,应该毫无保留地抛 

弃,无产阶级只需要科学。斯捷潘诺夫——因出色宣传无神论而受到列宁称 

赞,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存在某种单独的并与科学相隔绝的 

 ‘哲学研究’领域。”(《苏联现代史论文集》,第211页)“无产阶级文 

化派”对资产阶级的一切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更是影响甚广。 

     面对哲学虚无主义的喧嚣,1924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号召全 

党“必须与使理论简单化和反对理论的倾向做斗争”(《苏联哲学史》第5 

卷上册,第224页)于是,论战开始,并很快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同样, 

斯捷潘诺夫发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一文,宣称马克思主义者 

接受对自然界的机械论的观点和从力学的角度对自然的理解。这引来了德波 

林、斯腾等人的反对。斯腾发表文章反驳说,斯捷潘诺夫回避辩证法及其对 

自然科学的积极作用,强调科学家们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性应提升到 

自觉性水平。斯捷潘诺夫拒绝接受德波林等人的批评,立即发表文章反驳。 

这样,在批判与反批判中,论战正式展开。  1925年2月,国立季米里亚捷 

夫科学研究院就斯捷潘诺夫的观点召集讨论会,部分与会者支持斯捷潘诺 

夫。而恰逢这一年,梁赞诺夫发表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俄文本, 

推动了论战升级。机械论派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最终都可归结为原子、 

电子的简单运动,科学以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