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第1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由以主要兵力进行正面战场的作战,改为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二) 日本国力因损耗过巨而开始下降并“急剧表面化”    
    日本是一个岛国,战略物资缺乏,主要依赖输入,而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很强。据日军战史记载,“七七”事变时日本“储备的黄金,包括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全部只不过十三亿五千万日元”;“而对日来说,对战争规模起着制约作用的,实际上还是它的黄金储备量。它意味着日本的正币储备量从最初就限定了这场战争(按:指侵华战争)的”。日本发动了战争,却又千方百计地“谋求早期解决”,为了维持侵华战争,“昭和十二年(1937年)从海外输入的军需物资总额达到九亿六千万日元”。到翌年的6月,为了进行武汉会战,“连学校教练用的步枪都被收回”,用于装备扩建的军队。更由于兵员的不断增加,国内劳力、粮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汉会战结束后的1939年,日本军费的支出已达61。56亿日元,已远远超出了日本国家的储备量,从而使“日本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已经失去了充分保障军队军事物资供应的能力,从而“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以致其参谋总长和陆相自称:“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30〕大致在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的编制、装备和部队战斗力,总的来看比会战前有所下降。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变其政治和军事战略,企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重要原因。    
    武汉会战中中国广大官兵总体上是英勇顽强的,曾大量杀伤日军,并给日军2个师团以歼灭性打击。但由于最高决策者及有些高级将领作战指导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阵亡将士人数,军事委员会统计为254628人,日本统计为197439人),主要原因是战役上单纯地进行阵地防御,与日军拼消耗。    
    在装备技术条件远远劣于敌人的情况下,就不宜以阵地战作为主要手段。中国幅员广大,日军可以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而日军的惯用战法就是迂回包围,所以更不能以阵地战作为主要手段。应以运动战为主,以阵地战、游击战为辅,三种战法密切配合运用。为了保卫武汉,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战役作战上起其辅助作用的局部的阵地战,是可能和必要的。为着节节抵抗以求消耗敌人和争取余裕时间之目的,而采取半阵地性的所谓‘运动性防御’,更是属于运动战的必要部分。”〔31〕早在武汉会战开始前的两个月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提出的战略计划中,就曾建议“为保卫武胜关及武汉而战”,应“用正面之阵地战,配合两翼之运动战。两翼运动战必须确定至少二十万左右兵力,长期位于平汉以东……非万不得已,不退豫鄂西,方能配合正面及西面诸军,有力地保卫武胜关及武汉,即使武汉不守,亦使敌处于我之包围中。”最后还特别强调:“总的方针,在敌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增加敌人困难,减少自己困难,造成有利于持久战之军事政治形势。”〔32〕    
    军事委员会及一些高级将领虽然对中共的建议有所认识,接受了部分内容,并将有的内容写进了作战计划之中,但到实际作战时,主要的仍然是只重视正面的阵地防御战,而忽略了两翼的运动战。在日军主力沿长江进攻武汉时,位于日军侧背的第三战区却按兵不动,既未向日军的后方及翼侧进行有力的攻击,也未对日军的后方联络线采取任何有效的袭扰和牵制行动。    
    即使从阵地防御的角度来看,在作战指导上也有不足与失误:兵力分散,以连绵不断的一线式阵地进行防御战斗,而且逐次使用兵力,缺乏有力的战略预备兵团;会战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处处追随在敌人行动之后,不少措施类似“挖肉补疮”;在指挥体系上,受人事关系影响过大,许多兵力调配不是以作战需要为依据,而是按派系及资历任官,职务与所属兵力不适应,造成“屋下架屋,床上叠床”的弊病;命令、报告的转达,自军事委员会至基本战略单位的师,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5个层次才能到达,难免贻误战机。    
    当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在其《私人回忆资料》中所写《武汉会战之教训》比较符合实际。他认为:“(1) 指导计划固应按各时期情况适宜变更,但如变更频繁,有使作战军不能追随之苦。此次会战中之最高指导即有此弊。(2) 指导计划须顾虑部队现状及实力,尤其在持久战之基本原则上,其始终目的何在,似应预先计及,否则处处追随敌人,对作战试探性之处置,必难贯彻始终。例如此次武汉撤退时机,原来决定在8月底,后改为9月18日,又改为9月底、双十节。直至10月20日,领袖尚在武汉。于是转战数月之残破部队不能不在金牛、保安线上竭力苦撑,以致以后转移未能按照计划实施,陷于溃退。(3) 无训练部队绝对不能作战。如此次王陵基部见敌即溃,致影响全局战斗之处,实不胜举。(4) 对装备优良之敌,以诱至山地决战有利。因一到山地,则敌之优点即难发挥,结果与我相等,而我再以旺盛的精神临之,必易成功。如万家岭之役是也。”   
    另外,武汉会战时任国民政府苏联总顾问的亚?伊?切列潘诺夫(亦译契列帕诺夫)在其回忆录中也有关于武汉会战的看法,可作为参考。他说:    
    “武汉保卫战在我到达中国以前就开始了,自从7月21日日本占领九江后,武汉的战局形势就紧急,当时我们军事总顾问德纳特芬(后调回国,由切列潘诺夫接替)就向军事委员会统帅建议要调集机动部队,分别从江南、江北不断地袭击进攻武汉的日军,来牵制日军,这就是要对进攻武汉的日军积极安排反攻,以攻为守来保卫武汉。    
    “从整个形势来讲,日本军队是用‘突破法’,国军是用‘阻截法’,一个是积极的进攻,一个是消极的防守,遭受日军进攻的国军自然是要拼命抵抗,积极地在防卫,但是其余未受到攻击的国军自然是没有战斗,在那里消极等待。国军利用阻截式的利用工事作阵地防御是可以的,但不应该让未受到攻击的部队停留在那里不动,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找机会,从侧翼、从后方随时突击日军、牵制日军,使其疲于奔命,无法集中兵力攻击国军阵地。    
    “疲乏不堪、退往后方的日军,游击部队不应让其获得充分的休息,应该找机会加以袭击,尤其是要积极破坏铁路、公路及土路,加深日军运输上的困难;对于日军的指挥中心也要造成威胁,予以困扰。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分散日军的力量,延缓日军进攻的攻势。”   
    他所看到的“整个形势”是极为客观的;他的作战指导思想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关于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的“攻势防御”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    
    附表5…2…1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系统表(1938年7月4日)    
    华中派遣军司令?俊六大将,参谋长河边正三中将    
    第2军    
    第10师团    
    第13师团    
    第16师团    
    第11军    
    第6师团    
    第101师团    
    第106师团    
    波田支队(台湾旅团)    
    派遣军直辖部队    
    第3师团(7月15日后转隶第2军)    
    第9师团(8月1日后转隶第11军)    
    第18师团(9月转隶第21军进攻广州)    
    第116师团(驻屯南京、芜湖,为派遣军预备队;9月29日后,以1个旅团加强第11军)    
    后来的增援部队(7月15日后加强给华中派遣军)    
    第27师团(7月15日后加入第11军序列)    
    第15师团(接替第18师团上海、杭州之守备任务,9月间以1个炮兵联队加强第11军第106师团)    
    航空兵团(8月2日后支援第11军)    
    骑兵第4旅团(10月11日后加强给第2军第3师团)附表5…2…2日军第11军指挥系统表(1938年7月)    
    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参谋长吉本贞一少将、副参谋长沼田多稼藏少将      
    第6师团师团长今村胜治(前)稻叶四郎(后)    
    步兵第11旅团(辖步兵第13、第47联队)    
    步兵第36旅团(辖步兵第23、第45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中将    
    步兵第101旅团(辖步兵第101、第149联队)    
    步兵第102旅团(辖步兵第103、第157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    
    步兵第111旅团(辖步兵第113、第147联队)    
    步兵第136旅团(辖步兵第123、第145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27师团师团长本间雅睛中将    
    第27步兵团(辖中国驻屯步兵第1、第2、第3联队)    
    第27师团搜索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9师团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    
    步兵第6旅团(辖步兵第7、第35联队)    
    步兵第18旅团(辖步兵第19、第36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波田支队支队长波田重一少将(即参加淞沪会战、由台湾守备旅团组编的重藤支队,淞沪会战后调回台湾,1938年2月22日又调到中国)    
    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旅团长澄田崃四郎少将    
    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每大队15厘米榴弹炮24门)    
    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    
    直属部队野战重炮兵第10联队,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7.5厘米山炮36门),迫击炮第1、第2大队(每大队迫击炮36门),独立机枪第7大队(有九二式重机枪24挺),野战高射炮9个队,探照灯1个队,独立工兵第3、第12联队,渡河设备及架桥设备各1个中队,后备步兵2个大队以及通信、运输、卫生等部队    
    附表5…2…3日军第2军指挥系统表(1938年7月)    
    第2军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中将,参谋长町尻量基少将    
    第3师团师团长藤田进中将    
    步兵第5旅团(辖步兵第6、第68联队)      
    步兵第29旅团(辖步兵第18、第34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10师团师团长筱眆义男中将    
    步兵第8旅团(辖步兵第39、第40联队)    
    步兵第33旅团(辖步兵第10、第63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中将    
    步兵第26旅团(辖步兵第53、第116联队)    
    步兵第103旅团(辖步兵第65、第104联队)    
    骑、炮、工、辎重兵各1个联队及通信、卫生队、野战医院    
    第16师团师团长藤江惠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