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央政权采取了各种办法控制藩镇。唐德宗时期,将可控制的藩镇的节 

度使换为文官;任命宦官为监军使,作为皇帝的代表进驻藩镇,由此,宦官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唐德宗和唐代宗时期,都曾因皇帝不 

承认藩镇节度使的世袭权利,发生过藩镇的武装叛乱。但此后的情况有所变 

化,一些藩镇内部因争夺节度使的职位而出现不稳定的趋势,唯有借助朝廷 

的任命才能解决其内部的争端。朝廷与这些藩镇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相互依赖 

的关系。唐宪宗以后诸帝,一直努力缩小部队规模,使兵权广泛分散于节度 

使和刺史手里。 

      (6)新税制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财政极度困难。战乱使农民大量流亡,他们失去土 

地,成为依附于豪强的浮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土地多为官吏、地方豪 

强所兼并。这些人或享有免税特权,或通过依附权贵,私度为僧,赂买官职 

等方式获得免除租役的特权。760年,向朝廷申报户口的169个州,总户数 

293万,课户175万,只约为开元末年的1/3。均田制和租庸调法已不能满足 

政府财政的基本需求,唐政府改革财政制度,实行了新的税法。 

     758年,政府开始实行盐的专卖制度。于产盐区置盐院,统购所产食盐; 

于各州、县设盐官,管理盐的专卖;将盐价由10文钱提高到110文,获利由 

各州、县上解中央政府。 


… Page 78…

       刘宴担任盐铁转运使以后,进一步整顿财政制度。改革盐法:只在产盐 

  区置盐官,统购盐后加价卖给商人;撤销各州、县的盐官及各州、县的加收 

  的盐价。建立政府调节物价的制度:于各道设巡院,置知院官,粮价贱时买 

  入,贵时卖出,丰年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入,灾年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 

  以平抑粮价。并改革漕运之法,减少损耗。 

       780年,针对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所依赖的自耕农、半自耕农大量消失, 

  土地多集中于地主豪强之手的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宰相杨炎制订了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户主无客”,一律编入所在州、县的户 

  籍,并按各户的丁壮和财产状况确定户等;第二,中央根据财政收支情况定 

  出总税额,各州、县依照中央下达的税额向当地人户征税;第三,两税分夏、 

  秋两次征收,夏税限6月纳毕,秋税限11月纳毕;第四,两税税额依户等而 

  定,官府以货币计算,农民可以实物折纳;第五,先前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全部取消。 

       两税法不分主、客户,以财产的多少确定征税标准,扩大了税赋的承担 

  面,使中央政府的税收有所保证,实行的第一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一倍。 

  同时,两税法也意味着政府不再限制土地占有的数量,此后,“富者兼田数 

                             ① 

  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现象就更为普遍了。 

       两税法以货币计算税额,执行十几年后,由于货币紧缩,绢、粟等物品 

  贬值,原纳绢1匹即当钱1500文左右,后来要两匹才可值这些钱,农民负担 

  等于增加了1倍。至819年,纳税额等于780年时的3倍。 

        (7)唐后期宫廷政治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唐太宗时,曾规定宦官不得任职三品以上。唐玄 

  宗时高力士第一个任三品高官。唐肃宗时(756—762),宦官李辅国因拥立 

  有功,被擢为元帅府司马,掌管“宣传诏令,四方文奏,宝印符契”,皇帝 

  的敕令也需经他押属,并且控制了朝廷官员朝见皇帝的机会。肃宗死,李辅 

  国杀张皇后,拥立唐代宗,唐代宗利用宦官的内部斗争诛杀李辅国,任用宦 

                        ② 

  官鱼朝恩掌管神策军 ,宦官被赋予了军权,后来唐代宗杀鱼朝恩,夺去宦官 

  的军权。唐德宗时期(780—805),大将朱疵、李怀光先后叛乱,危难之际, 

  只有内廷的翰林学士陆贽与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追随左右。德宗还宫之后, 

  遂任用宦官重掌神策军。神策军深得皇帝信任,待遇优厚,享有各种特权, 

  长安的许多富人都贿赂宦官,作为挂名的神策兵。禁军中的将军也常贿赂宦 

  官,求得节度使之职。宦官领宫市使,于长安东西市强买货物,讹诈勒索。 

  禁军官兵依仗宦官势力,在京城横行不法。唐宪宗时期 (806—821),设立 

  枢密院,为皇帝和外廷的联络机构,由宦官任枢密使。当时,两枢密使和两 

  监军被称为“四贵”。宪宗以后,高级宦官自称“定策国老”几次废立皇帝, 

  拥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杀宪宗、敬宗。皇帝和 

  外朝官员也几次策划诛杀宦官。831年,唐文宗 (826—841)与宰相宋申锡 

  秘密策划诛杀宦官,计划泄漏,宋申锡被贬。834年,文宗用李训和郑注为 

  宰相。次年11月,李训布置埋伏,谎称甘露降于大明宫左金吾庭后石榴之上, 

  诱使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去观看,企图一网打尽。不料又被宦官所发觉。李训 



① 《陆宜公翰苑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② 哥舒翰于754 年在西北建立的一支精锐的边防军。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神策军编入京城禁军。神策军 



成为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唯一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 Page 79…

  等尽被诛杀。直至唐朝末年,宦官势力才被朱温的军队所消灭。 

       唐顺宗 (805—806)在位的一年里,东宫侍读王叔文和王丕取得顺宗的 

  信任,与韩泰、陈谏、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凌准、程异等人结 

  成革新派,力图加强中央集权,减免赋税,以重振朝纲。其时,顺宗于宫中 

  养病,王叔文、王丕以翰林学士的名义自由进出宫禁,然后向韦执谊(宰相) 

  等传达顺宗的旨意。他们的改革很快取得进展,解决了政府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如禁止宦官强买讹诈的宫市制度,驱逐了因贪污而声名狼籍的长安京兆 

  尹,遣散数千名宫女和乐师出宫,赦免了大批在德宗时期因政治原因被放逐 

  的官员,减免了一些项目的税赋等。但他们的改革排斥了朝廷多数官员的政 

  治作用,几位年长的宰相以辞职表示抗议;同时,他们也缺乏军队的支持, 

  他们任命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镇行营兵马节度使,神策军拒绝接受。很快, 

  宦官与几个藩镇组成联盟,迫使唐顺宗让位于太子。唐宪宗继位。王叔文先 

  被贬,后被赐死;韩泰等8人都被贬逐到南方边远地区为司马。 

       唐宪宗时,朝官内形成帮派互相倾轧,即牛党与李党的朋党之争。唐武 

  宗时,李党当政,牛党的主要成员悉被贬到岭南。唐宣宗任用牛党的李训等 

  为宰相,李党的首领李德裕被贬至崖州。 

       一般认为,牛党是新兴的进士贵族集团,其首领牛僧孺、李宗闵和杨嗣 

  复都是进士出身,主张选用官吏应注重文采,他们互相援引提携,结成私党; 

  而李党成员多为世袭贵族的后裔,其首领李德裕、郑覃均为宰相之子,认为 

  靠科举上来的进士“祖尚浮华,不根艺实”,主张“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 

  ①但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牛李党中都有科举出身的官员。也都有皇室贵族的 



                                                             ② 

  后裔,它们在政治上也不具备一以贯之的理论与政策 。牛李党人与宦官也都 

  有勾结。朋党之争并不符合儒家的政治传统。按照儒家的政治道德,为人臣 

  者应大公无私,一心一意辅佐君主治国平天下;在政治上,君主的,即国家 

  的利益永远是他们的出发点,因而大臣之间可以有政见的不同,但不能有固 

  定的派别。凡结成党派者,必然为维护自己的私利,即所谓“结党营私”。 

  朋党的存在,说明了以君主为核心的儒家政治的衰败。唐朝的皇帝也多次想 

  解决朋党问题,但很少进展。唐文宗说:“去河北贼(藩镇)易,去此朋党 

  实难”。③ 

       唐武宗 (841—847)时期,用李德裕为宰相,开展了大规模的限制佛教 

  运动。这很可能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出家人不由民政所控制,免除世俗 

  社会中人们对国家的义务;寺庙不仅不交纳两税法规定的赋税,而且拥有大 

  量土地,形成谋利的庄园。武宗连续诏令关闭寺庙,僧尼还俗。长安和洛阳 

  各保留了两座寺庙,每寺只留30个僧人。大约20万以上的僧尼还俗。 

       唐朝末年,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的各种基本制度逐渐崩坏。 

       两税制已失去其制定时的初衷,租税越来越成为普通农民的沉重负担。 

                                                                       ① 

  地主豪强或隐匿大量田产,或赂买官职,成为不纳税的衣冠户 ;没有官职的 

  地主,向衣冠户交纳一定财物,将土地寄名于衣官户下,以免除差役。中央 

  政府下达给各州、县的税赋总额并未减少。许多地方政府索性采取均摊的办 



① 《旧唐书》卷18  《武宗纪》。 

② 罗伯特·萨默斯:《唐朝之灭亡》,《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译本。 

③ 《旧唐书》卷176  《李宗闵传》。 

① 泛指具有官员的身分。 


… Page 80…

  法,将赋税摊派到所有农民身上。在中央财政紧张时,还要求地方预征几年 

  的租税。农民逃亡现象日益严重。 

       吏治败坏。初唐时期吏部严格依据科举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现象很少见 

  到了,许多有钱人通过花钱赂买,虚衔入仕,节度使奏改,从武入文等各种 

  途径进入官府,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朋党之争使监察御使对百官的弹劾成为 

  牛李党间相互倾轧的手段,而不再有效控制官员的非法行为。官吏越来越腐 

  败,官员从上到下,相互蒙蔽。中央以户籍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一个重 

  要指标,地方官员就“招携逃户”登记户籍,等依户定税完毕,这些人依前 

  逃散,而把税额均摊于常主户身上。收取贿赂成为常例,贪脏枉法成为普遍 

  现象。节度使、刺史、县令上任或离任,地方都要资送钱物。“居要位者, 

  尤纳贿赂,遂成风俗。”② 

       藩镇制已逐渐衰落。由于朝廷多年来所贯彻的削减藩镇军事实力的政策 

   (不予补充正常减员),各地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除少数边境藩镇以外, 

  内地诸镇已变为文官的衙门。以至地方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维护社会秩序。 

  江淮地区的匪盗与贩卖私盐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