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点: 

        “(印度人)采取了大自然中活的曲线,即植物花朵与动物形体的曲线。 

  如人的面部为卵形,女人的鼻子如胡麻子花,下颏似芒果核,手指如豆荚, 

  手与豆为二瓣莲花,全身三道弯式,即为头向右侧,胸转左方,二腿又转向 

  右方…… (男性的)身躯柔软如母 牛的口鼻,英雄的胸膛如雄狮的肢体。 

  男女姿式相辅相依,如并蒂的花枝……(佛像则)采取“莲花座”的姿势。 

  即二腿交叉,端坐于莲花座上,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这种禅定 

  的坐姿,主要是为了表现佛陀悟道时的崇高宁静或说法时的庄严肃穆。”① 

       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大约在公元1—2世纪,当时的西域诸洞窟乃至云 

  岗石窟的雕塑,都深受其影响。这种艺术风格最晚至三国时代已传至江南, 

  当时有印度僧人入吴,带来佛像与佛画,“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余之”, 

  故有“曹衣出水”之说。所谓“曹衣出水”就是遵照犍陀罗艺术的风格,画 

  衣纹绸褶如贴在身上一样。 

       中国的雕塑艺术很早就以人为主体,但大多用于陪葬与祭祀,其典型代 

  表为形像鲜明、性格多样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标志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已 

  进入了成熟阶段。虽然早在秦汉以前中国就已形成了以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 

  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宗教,但印度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内地后,不仅从中 

  国民间艺术和审美观念中汲取营养,而且反过来也给中国民间固有的多神崇 

  拜注入一股新风。 

       魏晋时期,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石窟雕塑、绘画和建筑这 

  三大要素皆在此时期奠定基础。 

       (1)石窟艺术 

       石窟寺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石窟是在山崖 

  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它是印度雕塑艺术和中国传统石崖墓 

  葬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南北朝时代,凿崖造寺之风在统治者和各方施主的扶 

  持下遍及中华,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南至浙江,北至辽宁,较重要的有山 

  西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甘肃的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 

  与河北的南北响堂山石窟。 

       石窟的布局与外观具有若干地区的特色,但在魏晋时期的佛教雕塑基本 

  表现出二方面的特征: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理想甚至形象来塑像,如 

  云冈石窟大佛就是按照北魏文帝的形象塑造的;二是在吸收印度佛教雕刻表 

  现手法的基础上形成本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逐步由“秀骨清相”过渡为“雍 

  容华贵”。 

       (2)绘画艺术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壁画艺术已有相当规模。诗人屈原的《天问》 

  就是根据楚先王之庙和公卿祠堂的壁画内容而创作的。秦代著名的阿房宫, 

  其壁画装饰则更是无比壮观和丰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使其在民众中广泛 

  扎根,就迅速而娴熟地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融入自己的传教活动中,并形成 

  以敦煌为代表的佛教壁画艺术。 



① 翟宗祝:《宗教美术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87 年版,第51 页。 


… Page 42…

       莫高窟开凿于366年,在前后1千年中,壁画达45000平方米,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古代画廊。敦煌壁画的宗教题材,有经变、佛传及本生故事和供 

  养人像等。经变是根据佛教经典形象地表现佛教教义和典故等,如降魔变、 

  涅槃变、西方净土变、维摩变、报恩经变等。本生故事是佛经讲述的佛的前 

  生种种善行,如尸毗王本生、鹿王本生等,而佛传则是讲述佛陀成佛之后的 

  故事,供养人是出钱营造石窟建筑、雕塑和壁画的人,北魏时期供养人一 般 

  都画在说法与本生故事的下方,人物较小,风格为“秀骨清相”。但无论题 

  材如何,壁画在情节、色彩、线条等方面都在努力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3)建筑艺术 

       最能代表佛教建筑艺术的是佛教寺塔。古代的著名寺塔有 印度的菩提 

  伽耶、那烂陀遗址,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 

  罗浮屠等。中国的佛教寺塔起源甚早,上海的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 

  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 

  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 (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 

  刹身)。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塔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 

  汉地寺塔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楼阁式的, 

  平面多为正方形或八角形,一般为七层或九层。寺塔的材质有木塔、砖塔、 

  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塔等。唐宋之后,还形成独具特色的西藏 

  佛教建筑艺术。 

       除了形象表现艺术之外,佛教还在借用传统的语言表现艺术方面颇有成 

  就,如将佛陀的知识比作树林,将他传给弟子的东西比作一簇树枝等,而佛 

  经里的天堂则具有令人向往的审美艺术特征: 

        “在极乐世界里有七个珍贵的充满八种功绩之水的池塘……在池塘里长 

  着巨轮般大小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极乐世界,在佛陀的净土上有 

  颜色齐全的各种漂亮的鸟禽——家鹅和野鹅,鹭,鹳,仙鹤,孔雀,鹦鹉…… 

  双头鸟及其他鸟。他们齐声啼鸣,昼夜不停。”① 

       这一传统在中国佛教里更加发扬光大,佛教徒在宏扬佛法时,总是千方 

  百计把自己的讲道变得引人入胜,通俗易懂,并用民间诗歌、民间故事等老 

  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将佛教义理表达出来。 

       佛教文化由于它所具有超然度外的精神追求,构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意 

  境。这种境界及其对它的追求,不仅充实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 

  蕴含,而且在2千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中,绵延不绝地作用于中国社会各阶 

  层的人士。 



① 达蓝丁: 《印度佛教史》第3 卷,第31—34 页。 


… Page 43…

                      四、世界性帝国与世界性的基督教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由以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 

  个教派组成。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 

  国全境,并于4世纪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欧洲广为传播,从此奠定了 

  它成为西方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础,并在形成西方思想文化传统和模式的过程 

  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基督教形成之前,地中海沿岸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疆域包括欧、亚、非 

  地区的罗马奴隶制帝国。这一庞大帝国创立统一文化的企图,促进了古希腊、 

  罗马与东方各族思想文化传统的碰撞、交流和相互渗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 

  环境中,产生了古代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的结晶体基督教。 



                             1.基督教的孕生土壤 



       公元前1千纪中期以后,世界各地涌动起大经济制度的浪潮,各大帝国 

  相继而起,帝国的出现,使以往古代国家所依附的区域地理单位和政治单位 

  被打破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疆域界限消失,呈现出区域性的 

  社会结构变化和更大区域的文化格局。具有专制集权特点的“世界性”国家 

  的建立,为统一的崇拜提供了肥沃土壤。 

       (1)迷失的羔羊 

       在欧、亚、非大陆,伴随罗马的迭次攻掠,一个个国家和地区相继纳入 

  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统治者对行省民众的百般奴役,曾迫使各民族有多次 

  奴隶起义,但在罗马帝国的残酷镇压之下,各地起义屡次受挫;这一切,都 

  不能不使广大民众悲观厌世和意志消沉,随着一次又一次起义的失利,而日 

  益陷入绝望和迷惘之中。这种绝望和迷惘,笼罩着各个阶级和各个社会阶层, 

   “……对于巨大的罗马世界强权,零散的小部落或城市进行任何反抗都是无 

  望的。被奴役,被压迫,沦为赤贫的人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怎样才能得救? 

  所有这些彼此利益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冲突的不同的人群的共同出路在哪里? 

  可是为了使所有这些人都卷入一个统一的伟大革命运动,必须找到这样一条 

  出路。这样的出路找到了,但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出路只 

  能是在宗教领域内。于是另一个世界打开了。”① 

       依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状态,寻求世间的拯救的解脱显然是毫无希望 

  的,而惟有求助于天国,求助于冥冥中的“神”。 

       早期罗马帝国的社会环境,既造成了人们对宗教的普遍需要,又决定了 

  新宗教必然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世界性质。然而当时现有的一切宗教基本上 

  都是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它们本身很难自行超越其民族的界限。此外,这 

  些宗教所由产生的国家已经覆亡,它们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瓦解。这势必要 

  求较为变通的宗教取而代之;这个新宗教应该不囿于狭隘的民族藩篱,同时 

  又能够使罗马帝国版图内困苦不堪的不同民族的民众都获得慰藉。 

       当时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曾进行过某些尝试,以期创立这种超民族的世 

  界性宗教。他们曾推行过官方的全帝国崇拜,如对帝王神的崇拜,对罗马城 

  女守护神罗玛的崇拜以及对罗马民族神卡皮托列乌姆之尤皮特的崇拜等等, 



① 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 卷,第542 页。 


… Page 44…

  但均告失败。 

       在罗马帝国创立时期,也曾有一些近似于世界性宗教的东方崇拜盛极一 

  时。在帝国的西半部,盛行对女神伊希斯的崇拜,罗马和其他行省中有不少 

  信奉者。另外,对伊朗神密特拉的崇拜,也广为传布,在罗马军团中尤为盛 

  行。但是,这些宗教受到其固有部落与民族文化的羁勒,繁缛的礼仪,在人 

  与人之间设置了人为的壁垒。不同宗教的信者,不能共进饮食、互相交往。 

  这些特征远远不能满足可使罗马帝国版图内部族不同、语言各异的广大民众 

  趋于联合一致的信仰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召唤下,基督教诞生了。 

       基督教发扬光大了其母体犹太教的一神论信仰和普世性特点,以其简单 

  易行,破除民族界限的宗教礼仪,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的世界主义新面 

  貌,很快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从另一个角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