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在京都建业(今南京)和句容茅山中的雷平山设立了乩坛,以扶乩为手法, 

假托“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以经法。杨羲为乩手,又是 

记录,即所谓能“通灵接真”,达神仙意旨的人。杨、许以扶乩手法假托“众 

真降■”,造作大量经书,形成了以《上清大洞真经》为经典的上清经等。 

这些经书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真诰叙录》中所说的《上清经》、《黄庭经》 

等;二是《云笈七签》中所说《太上宝文》、《八素隐书》等;三是《茅山 

志》中所说的《太上三天正法经》等。东晋末至刘宋,《上清经》开始在江 

东广泛传播,在各朝道士的传抄过程中,不断有人伪造窜益,至南朝时,上 

清经典已多达一百数十卷,其中以《上清大洞真经》引卷最为重要。 

      《上清经》的问世,是继葛洪之后道教神仙方术的又一次汇辑,诸如金 

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步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 

歌诵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豹水怪等道术应有尽有,但以存思守一、诵经 

念咒为主 (不主金丹术)。《上清经》的问世与传世,在道教内部开创了茅 

山上清派。上清派认为天地之间与人体之内,到处都有神灵居住,诸神或飞 

行于上界掌握生死簿录,按时司察人间善恶;或镇守于人体各部位关节 (尤 

以三丹田之神最关紧要),开生门塞死户,调气生津,固精安神。学道者如 

能了解这些神灵的名号、形象、服色、居处、职司、僚属等等,坚持在心中 

思神念真并与诸真神交感,配以诵经、念咒、服气、叩齿、咽液等术,就能 

感降外神入镇体内,或保固体内真神镇身,安魂和神,调节机能,内保脏腑, 

外却邪灾,治病长生。其上者甚至可以招致仙官前来接引,飞升上清,削除 

死籍,成仙成神。该派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各代,与天师道、灵 

宝各派并行于世,至元代归并于正一派。 



     (4)杜子恭道团与孙恩起义 

     杜子恭道团是东晋最有影响的五斗米道组织,由五斗米道世家钱塘杜氏 

家族首创。假托张鲁授命,是汉末五斗米道的翻版,其章书符水治病济世的 

方术,以阳平治为首的祭酒统民制度,道民交纳五斗米的义务等,均未变化。 

不同之处仅在于杜子恭道团的信奉者已不再限于普通民众。《宋书》的编者 

沈约,其祖上吴兴沈警一家“累世奉道,并敬事子恭”,他在《宋书》自序 

中追述当年“钱塘杜子恭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再 

三之敬”。《道学传》与《洞仙传》说东晋名流谢安、桓温、王羲之、陆纳、 

桓冲等人皆与杜子恭有来往。 

     杜子恭大约死于东晋孝武帝末年,接替他掌教的是另一奉道世家琅琊孙 

氏。孙氏为晋初孙秀之后,寓居侨姓士族聚集的会稽,但门第较低。孙泰掌 

教后,一方面积极在下层民众中传道,另一方面继续向上层社会扩展势力。 


… Page 71…

398年孙泰卷入东晋统治集团的内讧而被杀,其侄孙恩便利用道教组织于399 

年起兵为之复仇,虽然响应孙恩起义的谢鍼等人多是东土士族,但数十万义 

军的基本群众是不堪重赋的普通道民。402年孙恩兵败赴海自沉,妹夫卢循 

率众转战广州,于410年失败。 



                            3.南北朝的道教 



     东晋后期《上清》、《灵宝》等大批新经典的问世,丰富了道教的教义 

与方术,但在新经典的流传过程中,颇多伪造滥传,致使真伪混淆。且各流 

道士在传经过程中,互相封锁,众多道经分散各处,互无统属。这种混乱状 

况,显然不利于道教本身的充实发展。进入南北朝以后,搜集整理道经、编 

制经目,成为许多道士从事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陆修静便是其中佼佼者。 



     (1)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人(今浙江吴兴)。活跃于南朝 

宋明帝前后。他广集道书,总括三洞,融合天师道与神仙道教,是一位促使 

早期民间道教发展为奉持三洞经典科戒为特征的官方新道教的大师。 

     陆修静从30岁开始着手刊正《灵宝经》,前后40余年,共著录道家经 

书、药方、符图1228卷。他整理道教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著录并刊正了当 

时存在的许多道书,而且还最先创立了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道教典籍分类 

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 (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 

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 

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序的意思。按道教的规定,修持不同经法的道士有不同 

的称号,如主修正一经者称正一弟子、正一法师;主修太玄经法者称高玄弟 

子、高玄法师;主修灵宝经法者称灵宝弟子、灵宝法师等。虽然各家修行侧 

重不同,但各种经典还是有品级高低之分 (上清经最高,正一法箓最低), 

并由此将道士修行得道的位业分级为仙、真、圣等。 

     陆修静对斋戒仪范的贡献也十分重要。晋宋间问世的三洞四辅诸经中记 

载的各种戒律如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二十七戒、老君说180戒、洞真 

观身300大戒、千二百威仪之戒等,表明当时道教的戒律生活已有一定的实 

践基础。陆修静在此基础上编撰的斋戒、仪范等书约一百余卷。他还立道服 

之号,月帔,星中,宽裳,霞袖,十绝灵幡,以增加仪式的庄严。 

     陆修静在他所编著的道经中,对斋堂神坛的设置、神职人员的选派、服 

饰、奏乐、禹步等方面,也有非常琐细的规定。斋醮法事是道教特殊的宗教 

仪式,既是道士自身传经授戒,日常修行的功课,也用来为帝王贵族或世俗 

民众祈福禳灾,治病救度,超拔亡灵。其法大抵有清心沐浴,设坛上供,焚 

香化符,诵经念咒,请神降临,或向天神上章启告,忏悔罪过,盟誓发愿, 

礼拜赞颂,最后复炉解坛等程序。 

     陆修静曾亲自为明帝建三元露斋,祈请治病。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 

桂阳王刘休范起兵叛乱,暴骨蔽野,陆都“悉具棺梓,收而葬之”。他的这 

些活动,不仅使道教的“教法大备”,而且扩大了道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 

统治阶层中的影响。名士孔稚珪称赞他“道冠中都,化流东国。帝王禀其规, 

人灵宗其法。” (由陆修静所倡导的以斋仪为主的道教行道于南朝,史称南 

天师道;而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称北天师道) 


… Page 72…

     (2)陶弘景与茅山上清派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历经南朝 

宋、齐、梁三个朝代,博学多才,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 

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享年81年。他对已经流行于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 

杨羲的 《上清》经箓道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行了总结和改革,开创 

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他对道教发展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 

面。一是弘扬了上清经,开创了茅山宗;二是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三是 

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 

     陶弘景宦途坎坷。虽在做齐诸王侍读时,就拜兴世馆主孙游岳为师,受 

上清经法书符图。但犹不满足,遍访名山、搜访道经。游历山水二百余日, 

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永明八年便挂冠辞禄上了茅山,正式作了上清道士。着 

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真诰》、《登真隐诀》等重要著作。 

      《真诰》约撰于齐梁之际,是一部专门记述道教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 

及历史的重要著作。陶弘景解释说:“真诰者,真人口■之诰也,犹如佛经 

皆言佛说”。其实主要是杨羲等人亲手书写的上清经典和修行秘诀。《登真 

秘诀》是专门论述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术的道书,该书在方术上继承和总结了 

东晋以来上清一派思神内视及导引、按摩等内修养生之术,同时也保存了部 

分天师道的请神上章,符咒驱鬼方术。 

     服饵炼丹是陶弘景十分重视的方术之一,他在梁武帝的支持下20年间曾 

实验七次,前六次均遭失败,最后一次开鼎,据说是“光气照烛,动心焕目”, 

烧丹成功。以这些实验为基础,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等多种炼丹服饵 

论著,为葛洪之后最著名的炼丹家。在与道教养生治病密切相关的医药学方 

面,陶弘景撰有《本草经集注》(7卷)等,将药物性质分为上中下三品的 

传统方法改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等七部,并对各种 

药物的名称、产地、性状、主治疾病、配制保管方法等一一注明,对隋唐以 

后医药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陶弘景的另一重要道书是《真灵位业图》,即按茅山宗的观点排列神仙 

系统,把众多的神分成七级,每一级皆有中位之神,依次为元始天尊、玉晨 

玄皇大道君、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九官尚书、定箓真君、丰都大帝。左位 

和右位皆为辅佐之神,如赤松子、茅盈、葛玄、张陵、孔子、老聃、周武王、 

秦始皇等。早期道教原本亦有仙箓。三张一系天师道派在讲述道教起源时, 

都有一套宣扬太上大道化生天地,老君垂世主教的神话。而东晋南朝以来的 

江南神仙道教,一方面崇奉古代传统中修道成仙的神仙真人,同时又创造了 

 “元始天王”作为道教崇奉的最高神。陶弘景的神仙座次体系,将封建等级, 

官阶制度引入道教,虚构了一个天上的朝廷,使很久以来,道教中诸神名号 

变化不定,纷然无序的状态得到清理。 

     陶弘景在茅山数十年,不仅积极从事撰述和修行实践,弘扬上清道法, 

而且还为把茅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而苦心经营。此后,上清派以茅山为 

中心。广泛传播于江南各地,延至隋唐二宋,茅山派中历代宗师人才辈出, 

直至元代以后才与灵宝派一起并入江南正一派。 



     (3)寇谦之与新天师道 

     道教在中国北方的发展主要通过嵩山道士寇谦之(365—448年)对五斗 


… Page 73…

米道的改革,创立新天师道,实现了道教与封建皇权的结合。寇谦之生活的 

时代,相当于十六国后期至北魏初期。当时的中国北方正处于许多少数民族 

政权割据混战的纷扰之中。曾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前秦政权,在383年 

的淝水之战中惨遭失败,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这一年寇 

谦之正当18岁,开始修习道教。他青壮年时代的修道求仙活动主要发生在后 

秦羌族姚氏政权(384—417年)控制的关中与河南嵩洛地区。寇谦之晚年之 

时,北魏鲜卑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