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评注菊与刀 txt打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萨苏评注菊与刀 txt打包-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政府官僚机构对企业进行组织与管理。43【43萨评:实际结果就是垄断企业越发强大,形成了三菱、三井等大财阀势力。形成规模的大型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但是也更加促进了日本政府与财阀的一体化。到后来日本政府已经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清除财阀的势力了。日本在战前从未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财阀”的势力至今依然在日本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引进了外国技术人员,并派人出国学习先进的技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当这些产业组织完善,业务获得发展”的时候,政府就把这些企业出售给这些私人公司了。这些国企最后甚至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给了由政府精心挑选的有名的金融财阀,主要是三井、三菱家族。日本的政治家认为:日本工业的发展关乎日本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不能相信简单的供求规律和自由企业的政策。但这种思想又决不是来自于社会主义的教条,最后获得丰厚利润的则是那些日本大财团。日本所取得的成绩,是用最小的失败和浪费来建立一批它最需要的企业。

    通过这些方式,日本修改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点和后续生产的正常顺序”。日本的企业不是从日用消费品和轻工产品开始起步;相反,它从一开始就兴办关键的重工业。优先建设兵工厂、造船厂、炼钢厂、铁路等大型项目,发展速度惊人,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当然,现在这些企业也并没有完全转让给私人企业,一些大型军事工业依然由政府控制,并获得了政府特别财政的支持。44【44萨评:所以,如果看二战前日本的工业结构,它更加接近此后苏联的情况,而与欧美不同。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呈现强烈的畸形,军国主义在经济上的表现也很明显。但是,这种畸形却很长时间没有给日本带来苏联那样的崩溃性经济问题。其原因在于日本一直在不断对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进行掠夺性开发,以战养战和对外扩张掩盖了日本经济的不平衡。】

    在国家给予特别扶植和支持的产业领域里,小工商业者和非官僚机构管理的企业是没有“适当的位置”的。只有国家和由于国家信任而在政治上获得特权的大财阀才能在这些领域建立产业。就像日本人生活当中的其他方面一样,产业领域中的某些部分也是很自由的,主要包括那些投入少、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产业。这些轻工产业不依赖现代技术依然能够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它们在美国人称为的那种“家庭血汗工厂”中工作。45【45萨评:二战前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大量日资矿产和纺织企业,就属于这种“血汗工厂”。】一个实力很小的制造商在购买原料后,先交给一个家庭,或只有四五个工人的小车间进行加工,然后回收产品,再交给另外的一个小厂进行加工,几经反复之后,最后把产品卖给商人或出口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约有53%的产业工人都是在不超过五人的小车间或类似的家庭工厂里工作。46【46萨评:日本人把如何发挥这些小作坊的能力做到了极致。比如东京奥运会的圣火坛就是交给一个家族小作坊完成的。美国人占领日本后,曾为很多庞大的设备居然出自如此简陋的地方瞠目结舌。】这些员工中很多受到学徒制中家长式的风俗保护,在大城市的一些家庭中,许多母亲都肩背着婴儿,在家里干着计件的零活。

    就如同政治和宗教领域的双重性一样,日本工业的双重性在塑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像是,当日本政治家决定需要一个财阀贵族与其他领域中的等级制度相匹配时,就为这些贵族创办一批战略性的企业,挑选一批政治上享有特权的商人家族,并使他们与其他等级建立联系,使双方能“各得其所”。对于政府和这些在政策保护下获利的财阀的联系,日本的政治家们从未想过要削弱,政府不仅要给他们利润,而且给他们很高的社会地位。按日本人对利润和金钱的传统态度,财界贵族难免受到民众的攻击。而政府尽量根据公认的等级思想来发展这些财阀。不过,并没有取得完全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财阀仍不断受到所谓的少壮派军官团体以及农民的攻击。47【47萨评:其实,日本政府也认识到了仅仅靠财阀不能在选举政治中稳定执政的问题。因此,日本的政治家对于农业和农村异常重视。如自民党,几十年来一直提供高额的农业补贴,并对道路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所以,获得了农民的稳定支持。有了这个基数庞大的投票人群,再加上大财阀的支持,多年来日本的自民党得以牢固地占据日本政治顶峰。】事实上,日本舆论所攻击的对象并不是财阀,而是“成金”大户。所谓“成金”,就是人们通常指的“暴发户”(nouveauriche),但这个词并不能确切代表日本人的感情。在美国,nouveauriche这个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新来者”的意思。人们之所以嘲笑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不善交际,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48【48萨评:在日本二战期间的影视中,这样的“成金”多半是从中国东北发财的。于是,日本百姓一面嘲笑他们,一面也诱发了到中国淘金的贪欲。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东北就像是英国人眼里的印度,或者美国人眼里的美国西部一样。日本政府利用了这种宣传,向中国东北大量派遣了殖民开拓团。不过这些抱着梦想到中国的日本国民,大多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妻离子散,颠沛流离,其引发的“残留邦人”问题至今还有余波。】然而,人们的这种偏见却被他们的成功故事所抵消。因为他们是从破木屋中起家,有些是从赶骡子的变成石油行业的百万富翁。日语中“成金”一词起源于日本象棋,意思是说一个棋子从一名小卒一跃而成了女王。它像“大人物”一样横冲直撞。但从等级制度上讲,它却没有这样的权利。因而,人们都对“暴发户”进行抨击,认为它主要是靠诈骗、剥削他人而敛财的。日本人对投机者的批评与美国人对“白手起家”的赞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在等级制度中给财富留下了“一席之地”,并与它建立联盟。但如果不是从这种领域获得财富,日本舆论就会猛烈抨击它。

第四章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10)

    总之,日本在构建自己的社会时,都不断参考等级制度。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关系当中,年龄、辈分、性别、阶层都规定着行为。政治、宗教、军队、实业等领域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一旦超出自己的特权范围,都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只要保持着“各安其位”,日本人就仍会心安理得地生活,就会感到安全。当然,就他们“最高幸福得到保护”的这个层面而言,他们并不总是觉得安全。他们所感到安全的是由于他们将这种等级思想视为合法。这是日本人对人生的判断,就如同美国人相信平等和自由企业一样,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49【49萨评:在二战中,日本人的一个典型的形象就是军服挎刀—当时日本人普遍个头不高,却喜欢挎很长的军刀,而这个冷兵器时代的玩意儿在实战中能有多少作用很令人怀疑。这种矛盾的形象不免让西方人感到困惑。今天的日本,则可以发现一个类似的有趣现象—日本人特别喜欢穿制服,无论铁路员工还是警察,穿着制服都有双眼发亮的自信。个人理解,无论军服还是制服,都清楚地标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且宣布他们是这个体制中的一环,这让日本人感到安全而且自豪。至于军刀,因为普通士兵无权佩带,更是说明了自己在这个体制中等级还比较高,无疑让挎刀的日本人趾高气扬。】

    但是,当日本试图向外输出这种“安全”公式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障碍。在日本,人们对等级思想有认同感,因为是等级制度塑造了这种思想。只有在日本那个环境中,人们才有可能产生那种特有的野心。但是,要把等级制思想输出,可是一种致命的错误。对于日本那些大言不惭的主张,其他国家都认为是傲慢无礼,甚至更加恶劣。在每一个占领国,当日本的官兵们看到当地居民们根本不欢迎他们时,一直十分吃惊。日本不是已经给了他们一个地位了吗?尽管很低,但却是整个等级体系中的一个位置;难道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也不想要等级制度吗?日本军部曾拍摄了几部反映中国热爱日本的战争题材的影片,描写了一些痛苦绝望、精神失常的中国姑娘,她们由于和日本士兵或工程师相爱而找到了幸福。50【50萨评:这指的是日军羽翼下的“满铁映画”、“中华电影公司”所拍摄的若干影片,如《万古流芳》等。实际上,即便在日本占领区,这些影片也让中国人感到惊讶,觉得影片中女主角的思维无法理解——至少,作为中国人无法理解。事实证明他们真的惊讶对了。这些影片的女主角,虽然用的是中国名字,实际上却是日本人。比如满铁映画的著名女演员“李香兰”,真实的名字是山口淑子,是一个生长在中国的日本人。这一点,直到日本战败,“李香兰”因汉奸罪收审才得以为外界知晓,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当然一无所知。作为希望中日友好的人士,山口淑子本人后来对曾经拍摄这样的影片非常后悔,她曾经说过:“中国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骗了中国人。一种罪恶感缠绕着我的心,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陷入了绝境。”】和纳粹的征服理论相比,这些问题还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日本不能以自身的标准来强求别的国家。如果他们认为可以,那就错了。他们没有认识到,对于自身满足于“各安其位”的伦理观,日本人是不能强迫所有国家都去接受的。其他国家并没有这样的道德观,它是真正日本的产物。日本作家们认为这种伦理道德体系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没有对这种思想加以论述。我们要了解日本和日本人,必须首先了解这种道德体系。

第五章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1)

    我们在英语中经常谈及“历史的继承者”。虽然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出现,使人们在讲这句话时多多少少不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但人们并没有因这种变化而觉得对历史有所惭愧等等。1【1萨评:其实作者想说的是,美国以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主流而自居。换句话说,认为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代表了“普世真理”,这和今天西方社会的思路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作者清醒地提出了一个反省——普世真理并不是美国人天然的情人。其实,每次美国历史出现挫折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反思,无论是大经济危机后的罗斯福新政,还是越南战争之后美国信心的重建,都使美国人认识到自己之前自豪的“普世真理”并不完善。每次这种反思,都让美国对自己的信仰进行修正,并且将其从危机中挽救出来。然而,美国在世界春风得意的时候,又往往忘掉这种反思的必要,于是,一战后出现孤立主义,二战后出兵越南,苏联解体后出现新保守主义,实际使美国的利益受到损伤,就不足为奇了。】东方各个民族与他们则正好相反,总觉得自己是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