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第1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改变,这个道理要懂。世尊留给我们的经教非常丰富,各人可以在《藏经》里选择你最喜欢的。当然要适合你的程度,不适合程度,你就很难受持;适合自己的程度就很容易,不难。
  可是说到此地我又要特别强调,摩诃衍不容易。具足摩诃衍,从哪里来的?从常修波罗蜜来的,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六度的基础?没有六波罗蜜的基础,大乘有名无实,这个不能不知道。波罗蜜是从哪来的?波罗蜜是从戒定慧来的,六波罗蜜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可见得最初方便是持戒。在佛法里面,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最初方便,就是你从哪里入门?全是戒律。所以,戒律在佛法里头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必须要遵守。没有说不持戒能成就的,没有,找不到。佛教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牢牢记住。我们今天戒律,十善、五戒都做不到,那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说说而已,做不到。
  早年,我在李老师会下学经教的时候,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认真来讲,持戒、苦行要跟古人比,我们差得很远,只有那么一点点基础而已。李老师看到当前弘法的人少,那个时候在台湾,寺庙里面就不讲经了。善导寺一年讲两次经,请法师去讲经,一次是一个星期,好像我还接受他们两次邀请;其他的都没有了。一年五十多个星期只讲两个星期,其他的道场可能一年一个星期都没有。所以李老师很慈悲,开班教学,教我们这些年轻人,鼓励我们发心出去讲经,为人演说。这谈何容易?所以老师对我们是大开方便之门,教我们讲注解。我们同学们就接受了,讲经没有人敢接受,讲注解那就方便多了。
  古人的注解太深,李老师讲的很浅,所以最初老师是让我们复讲他所讲的。我那个时候参加,第一部就是老师教游俊杰居士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老师上课是用私塾的方法,一次教两个人,这两个人跟他面对面坐。其他同学都要用心听,但是我们不讲,他两个人要上台去讲。老师把这部经讲一遍,每个人都要做笔记,那时候我也要写笔记,写了干什么?给游居士拿去做讲稿的资料,他就拿回去写讲稿,为什么?他记不了那么多,大家帮著记。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录音机,所以同学帮助记,记完之后统统给他,他回去整理,写出讲稿出来。讲稿写完之后,大概要写八千字,一个星期。写完之后,上台讲一遍给我们同学听,我们同学当听众,老师也听。讲完之后,接受同学的批评,接受同学们提意见,帮他修正。最后老师做讲评,回去再修正,要经过这么多手续。再修正之后,才正式上台跟莲社莲友、同修们讲这部经。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实际上讲稿相同,两个人在台上表演。我们学讲经是这种方式学出来的,就是古时候讲「讲小座」,小座就是复讲,这就简单多了。
  老师用这个方法引导我们入门,引导我们对讲演、讲经产生兴趣,觉得这个不难,我们可以学。到讲了几年,有基础了,老师再告诉你讲注解,注解里面最好是讲古人的注解。为什么?古人注经都是有修有证,那就不会错。现在人如果是没有修行、没有证果,那就难免不出差错,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可是古人的注解有些地方很深,不懂怎么办?可以用今人的注解做参考,就参考你不懂的那一段、不懂的那一句,实际上还是以古注为主,这就对了。我们跟老师学的就这么一点本事,说老实话,很浅薄,并不深。这就是谚语所谓师父带进门,带你进门,往后修行在个人,各个人将来的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引进门之后,你真的在这个经教里头有心得,锲而不舍,不畏艰难困苦,真的叫一门深入,你会有成就。
  悟,每个人都有悟处,有小悟、有大悟;彻悟,我们同学里头还没有,小悟很多。小悟也有浅深不同,大悟亦复如此。悟得深、悟得广,靠什么?靠放下,换句话说,还是要靠持戒,要靠修定。修定不一定要盘腿打坐,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修定,换句话说,你的妄念要减少,希望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妄念少了,智慧就现前,为什么?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这个诸位不能不记住。
  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有,什么都不缺,只是被烦恼盖覆住,透不出来。所以烦恼轻,它就透,轻一分就透一分,轻两分就透两分。不是说烦恼统统断掉之后,智慧才现前,不是的。就好像什么?智慧像一盏灯一样,我们摄影棚里面的灯,因为灯光太亮,都要用纸把它盖住,要盖好多层,透不透?还是透。你盖的纸张盖的层数愈多,它光透得愈小;你盖覆得愈少,它透出来就愈亮。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亦复如是,只要你烦恼轻,智慧就现前。不但智慧现前,德相也现前,德是能力,相是福报,统统现前。不要去羡慕别人,也不要嫉妒别人,这个事情大家是平等的。他有智慧,他放下的多,他烦恼比我轻,所以他智慧比我多,道理就在此地,我再能放下,我跟他没有两样。所以持戒是叫我们放下。
  我们的毛病习气真的是太多,给你讲原则,你听了点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现在我们提倡《弟子规》、提倡《感应篇》,从这儿下手。这什么意思?《弟子规》里头头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你说这什么意思?这是戒律,以父母做例子。我们人有傲慢的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你看大乘教里面讲唯识,执著是末那,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第一个我见,执著身是我,我见;我爱、我痴、我慢,爱是贪,痴是愚痴,慢是瞋恚里面的一分,三毒烦恼,末那识具足。
  这个事情,我们中国古老的祖宗晓得,你看《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这就知道傲慢人人都有,不要再增长就好。儒是世间法,它不出六道轮回,所以傲慢要降低,不要太过分,叫你傲不可长。佛家讲出世法,这个烦恼非断不可,你有这个烦恼,六道出不去。不但六道,欲界都出不去。你就晓得《弟子规》头两句,持戒破我们的傲慢;换句话说,你要把慢放下。一切众生叫我们,我们都应该很快就答应;别人拜托我们做事情,如果我们答应了,就要很认真把它做到。你们想想看这是什么?是不是戒律里面的断傲慢?所以《弟子规》能够做到,我们过去今生烦恼的习气纵然不断,它控制住了,理性控制住,对我们持戒就大有方便。我们现在持戒为什么这么困难?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儒会减轻一些,道又减轻一些,到佛就不难了,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认真的落实。认真落实,对你契入摩诃衍大有帮助。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一定就是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你才能够深入经藏。
  深入经藏,一部就行,一部经就代表经藏,你真能够在经教里头有所领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真正得法喜。法喜现前,你的精神倍增,你会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现在精神提不起来,懈怠懒散,你没有得到法喜。谚语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世间什么是最大的喜事?最大的快乐?觉悟是最大的快乐。你读经,遍遍都有悟处,你怎么不快乐?然后你才知道经典的奥妙,妙在什么地方?妙在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你从开始学,这个时候念,念到老、念到死,愈念愈有味道,真正进入到学不厌、教不倦。为什么学不厌、教不倦?味道太足了。学是享受,教也是享受,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激方老师。
  这次我拜托人找一张老师的照片,因为老师的照片我已经没有了。我看到我们十楼图书室里头有一张,照得很好,那一张原来是四寸的,老师送给我的。原来的照片都不知道,搬家搬太多了,不晓得搬哪里去了。可能还在,因为书籍太多,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这一张我在台湾印三百张。
  非常怀念老师的教诲,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学不厌,最高的享受,教不倦,最高的享受,其乐无穷,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可以相比的。这个乐趣,不契入你得不到,得到之后,欲罢不能。干什么天天孜孜在经本上?乐!这是真正供养。自己得到之后,不要学小乘,小乘是不愿意跟人分享;大乘得到一点点,与一切大众分享,决定没有保留,和盘托出。统统都给人,你自己还有吗?明天又会提升,天天有进步,你说多快乐!人怎么会堕落?最痛苦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如果三天不读经,五天不读经,那很苦。至於为人演说,这个事情不能中断。你在讲台上、在讲堂上为人演说,平常跟人谈话也是为人演说,跟一个人聊天,也是为人演说,解答问题还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一天到晚不中断,这个生活多快乐!
  我供养老师,老师在的时候,我还有物质供养。逢年过节,有些人送给我好的东西,吃的一类好的东西,我转手就供养老师。老师不在,感恩,念念不忘。如果不是他老人家,我这一生就没有机会跟佛法接触,因为那时候有严重的误会,以为它是迷信,不愿意接触。没有他老人家在课程里面最后的单元,「佛经哲学」,我们才知道佛法是大学问,佛法是高等哲学,这才引起兴趣,才能够深入。
  所以我们讲到供养,如法供养,《华严经》,大乘教里面是讲布施。布施跟供养在事上讲是一样的,心上不一样,心上有真诚恭敬。真诚恭敬的布施就叫做供养,没有真诚恭敬不叫供养,叫布施。所以你看一般大乘教里面六波罗蜜讲布施,在《华严》里面,普贤菩萨十愿不讲布施,讲供养,广修供养。你看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第三个广修供养,那个广,意思真的是广大无边。对十法界的众生,这是对象,对於三途,畜生、饿鬼、地狱,都像供佛一样的真诚恭敬,平等的供养。这是称佛的本怀,佛确实希望我们能这样做,这与性德完全相应。
  所以佛没有不恭敬的。为什么?他清楚,整个宇宙无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大千世界,无量的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哪里来的?法性变现出来。法性就是自性,换句话说,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恭敬众生是恭敬自己,自尊,你爱众生是爱自己。好比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个身体,一切众生是我们身体里面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粒子,聚集成这个身体。哪个细胞不是自己?怎么能不爱护?怎么能不关怀?只有在大乘法里面才真正肯定,宇宙跟自己的关系是一不是二。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力(十力)、四无畏亦复如是,这我们前面念过的,所以它是一体。众生有过,就是我们自己有过,要原谅,要宽恕,要帮助他改过自新,不能够责备,不能够轻视,道理就在此地,这才真正是「如法供养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后面这首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