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第19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六道轮回,决不堕三恶道,而且怎么样?不会迷惑。如果还在这个世间,你来生修行会更进步,不会堕落,不会去做官,不会去发财,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证得位不退。是有隔阴之迷,一投胎是有隔阴之迷,但是不要紧,有佛菩萨会照顾你,他会来引导你,你迷了他就会来找你、来提醒你。像《金刚经》上「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护念这些初发心的小菩萨,要好好去照顾他,诸佛菩萨都有这个义务照顾这样的人。
  这是逐步向上提升,我们前面讲过,以小乘来说,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从《华严经》上我们读的,从初信位到七信位,跟小乘的历程完全相似。初果见惑断了,但是有见惑的习气,那就在二信位的菩萨;见惑的习气断了,他就升到三信位;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断六品,思惑总共有八十一品。从《华严经》上讲的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思惑断尽,思惑断尽还有习气没断,他再提升到八信位,习气断掉了。八信位是缘觉,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阿罗汉习气没有断,在缘觉断阿罗汉的习气,他就能升到菩萨。菩萨,阿罗汉的习气没有了,菩萨破尘沙,就是要断《华严经》讲的分别,分别没有了;分别的习气断掉,这就再提升,十法界最高的佛。佛要断菩萨的习气,断干净之后再破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一品无明破了才得实相印;无明没有破,诸法实相你没有见到。由此可知,十信菩萨就在十法界,六凡四圣,刚刚好跟十信位菩萨排得那么样整齐,但是断烦恼的功夫是相同,智慧、德能大不一样。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大乘初信位菩萨的智慧可能就都超过阿罗汉,不一样。
  大乘确实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是不容易;小乘人正是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入门比较容易,开智慧很困难。大乘恰好是不一样,因为他接触大乘教理,长时间的薰修,他的智慧开得快,可是怎么样?他放不下,那就麻烦。放不下就不能提升,升不上去,所升上去的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智慧。那个智慧从见闻当中来的,或者从禅定当中来的,出不了六道轮回。定生慧,但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不能说没有智慧,也有神通,神通、智慧都具足,烦恼习气没有真的放下,统统是压著、伏著的。伏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在凡圣同居土,这要知道。即使你修禅的功夫到四禅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凡圣同居土,比不上须陀洹,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初信位的菩萨把见惑断了,他是断烦恼,他不是伏烦恼,所以他生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知道这非放下不可。这个不放下是大害,无量劫来,我们的修学决不止这一生。如果是从这一生当中我们才开始学佛的,你就不可能在讲堂里面坐上两个小时这样专心来听经,不可能。你看看香港外面的人多少?不要说香港湾,说我们这栋大楼,你看上上下下多少人?我们讲经是公开的,又不收门票,几个人愿意进来?所以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生西方如是,在这里听一次经也如是。你恭恭敬敬在这边听两个小时,过去生中必定是多善根、多福德,今天遇到这是缘。所以明白人、觉悟的人非常珍惜,胜缘难得,一定要把它抓住。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闻到大乘,闻到净土,这个缘希有难逢,应当知道特别的珍惜;换句话说,这一生决定要取净土。决定取净土就决定要万缘放下,不要有丝毫累赘,背了包袱可不行,身心有压力不能往生。
  最后一句是「普入智门」,这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接触到之后,你有智慧,你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自行化他。从哪些地方表现?后面的四种,方便、愿、力、智都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第七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是权智,般若是实智,般若也叫做根本智,权智也叫做后得智,这都是佛学名词。通常讲六波罗蜜,这后面四条都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就是讲般若有权、有实,就都包括在里头。所以六跟十没有两样,真的叫不增不减,十没有多,六也没有少,这个要懂。因为《华严》都是用十表法,无论讲什么法它都讲十条。方便是「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三十二应等」。由此可知,善巧方便,方便在佛经上通常都加一个善巧。善巧,你就晓得必然是有善观,善观诸法,这是看破。方便,方是方法,我们帮助众生要有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意思?就是方法很好、很适合、很恰当。这种方法不是定法,随著时间不同,处所不同,对象不同,千变万化,你没有智慧做不到。
  尤其众生,菩萨度众生对象很多,我们看不到,菩萨看到,这个法会里面有天龙鬼神、有妖魔鬼怪、有神仙、有精灵。菩萨跟佛一样,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种能力从哪来的?给诸位说,从看破、放下来的。你放下得愈多,这个能力愈强愈大;你放下得愈少,你这个能力也是愈小,你没有放下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看破是智,放下是德,这两种相辅相成,看破帮助你放下。
  像我们今天如果不晓得这事实真相,放下的念头你就生不起来。从哪个地方下手?这我常说的,说得多,慢慢就会提醒你,从内心深处化解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你从这里做起。老实说,把身见看破还相当不容易,你能够把对立化解,矛盾化解,冲突化解,这都不是在外面,内心。起作用的时候,对人不会起冲突,即使这个人无缘无故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也若无其事,为什么?这时候你想想这身不是我。有没有人能害我?不能,没有人。
  这个道理,从前儒家读书人都知道。魏叔子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要能知足,知足就常乐,知足最富。什么人最贫?不知足的人贫,他纵然拥有亿万财产,他还不满足,他贫。那个人知足了,虽然三餐饭吃不饱,他富,他富足,知足常乐。「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贱是什么?没有地位,就像经上告诉我们不求王位、不求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那他真的是富贵,真的是前面讲的知足是富,无求是贵。「能外形骸者」,不把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身体无所谓,「天不能病」。富贵人多病,你就懂得是什么道理,他对身体照顾太周到,保养太周到了,那个保养、补品全都是疾病的因素。所以贫穷人身体反而健康,他无所谓,不重视,我们讲的是他也不会故意糟蹋,也不需要刻意的去保养,一切随顺自然就对了。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没有生死,这个道理现在西方人懂得也多了。西方在近半个世纪,有很多心理医生,当然西方人心病也愈来愈多,这都是什么?压力造成的,身心压力太重。天天要竞争,天天要跟人斗争,压力很重,所以长时间的压力,精神负担不了,就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现在有这个风气,风气开了,用催眠的手段让他回溯到过去,回溯到再过去,看他过去生中生活状况,遭遇什么打击,遭遇些什么困难。那种因素会影响到这一生。真把他的因找到之后,因为他问答的时候,他自己虽然不晓得,有录音,录下来之后他自己听听,了解了,他的心病就解开了,身体恢复得就很快,非常有效。从催眠当中证实人没有死,生死是你的躯壳,身有生死,就承认人真的有灵魂,灵魂不死。身体舍掉之后,灵魂就上升,也是他们现在相信善恶的业报,善人一定到好地方去,恶人还要受苦。所以他们现在肯定、相信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决定逃不了,除非你杀的人,他原谅你,他不记仇恨。如果他要记仇,对你有怨恨,你还是要受报。所以人不贪生,对生死无所谓,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困通常跟穷合在一起,穷困,或者是遭遇、处境非常不好,但是怎么样?他能随遇而安。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好,恶缘也好,他永远生活在自在里头,不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更难得的,「能造就人才者」,这就不重视自己,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奉献给社会,培养人才,这是「天不能孤」,一般人想孤立他,做不到。「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这就是果报,善有善报。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这是圣人,这不是凡人,能造就人才的是贤人。后面两句是圣贤,天不能孤,天不能绝,儒家都能见到,何况是佛法!所以这都是属於方便、权智。这方便、权智的意思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继续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二卷)  2006/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6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三小段,我们还是将经文念一遍,我们念第二首偈,末后一首: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这首偈因为里面讲了一个『十自在』,我们得用长一点时间。末后一句『修行诸度』,《华严》是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华严会上菩萨修行的纲领就是十愿、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我们前面介绍到第六般若波罗蜜,今天我们从第七学起。第七是方便、权智,第六就是实智,真实的实,实智。实智也叫做根本智,权智也叫做后得智,是以实智为体,权智为用,有体有用。《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知就是实智,又说「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权智,佛经上通常讲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的落实。智慧应用在生活、应用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称之为权智。
  后面这四条,就是「方便、愿、力、智」,两种是权智,两种是禅德,讲到的时候我们再说。现在我们看方便,「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三十二应等)」,这十二个字把善巧方便包括尽了。最重要的就是教化众生,现身是教化众生,说法也是教化众生。现身是身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菩萨在世间,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或者是我们真正发心学佛的人。学佛要像佛,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真的学,虽然不是真实的乘愿再来,也沾到一点相似的边缘,我们常讲转业报身为应化身,我们要会转,怎么转?真学就转过来了。
  凡是世间人思想言行(言语、行为)违背自性的地方,我们能够做出随顺自性,这就是教化。譬如世间人不知道孝顺父母,诸位要知道,孝顺是性德,他不知道,我们把孝顺做出来给他看,这就是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世间人不知道尊重师长,师是老师,长是长辈,不知道尊重。长辈的意思要是放宽一点,比我自己大的都是长辈,兄长,跟我父亲年龄相差不多的就更要尊重。你看古礼上讲,大我十岁的就要把他当作兄长看待,这就有尊敬,大我二十岁的就要把他当作父亲一辈来看待,不论什么人;「凡是人,皆须爱」,凡是人,皆须敬。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在许多仪规里面看到「一切恭敬」,哪能不敬!现在人不知道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