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对话 - 王江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星月对话 - 王江月- 第7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盛开,但它枯萎的时候,那是另一种生命的美丽。干枯有干枯的美,凋谢有凋谢的美,就像废墟有废墟的美一样。女人要善于享受自己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有时凋零的美甚至胜过盛开的美……”
  “我从小就喜欢花,尤其是野花。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喜欢采很多野花拿回家,找出外婆留下的水晶琉璃碗将它们放进去,看上去很美。小时候我做过一次‘采花大盗’,记得是晚上九十点钟,我和好朋友小桃子,冒着瓢泼大雨,蹲在啪啦啪啦滴水的树下,大把大把地摘大丽花、(又鸟)冠花,弄得满手、满脚、满脸都是泥巴。我在家种了很多花。凤仙花、紫罗兰、五角星花、洗澡花、菊花,我把这些花的种子埋在土里,等它们发芽了就分成盆。人们常说‘菊黄蟹肥’,每次菊花盛开的时节,我都会从院子里采几朵摆在房间里,然后赏菊吃蟹。”
  海蓉自认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女人,所以她只想做一个真实的女人我有优点有缺点会哭会笑会闹会流眼泪也会发火,但本质是善良的。
  “其实做男人很辛苦!”这是海蓉在电视剧《反串》中“演”了一回男人最深切的感受。“比如你和老公一起上街,你买了东西很自然地会放在老公手里,让他提着。有一场戏,我演的‘男人’跟一个对我有好感的女人上街,我手里拎着两个菜篮子。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感叹:这就是男人啊。他手里提的不仅仅是买来的东西,而是生活的重量啊,是男人要背负的。”
  “那时,我觉得我的胸膛就是一堵墙,我不可让我的女人去受伤,敌人的子弹一定要先穿过我的胸膛。”
  “责任让男人变得很辛苦,甚至不能哭。但是,如果我爱的男人在我面前哭,我不会嫌弃他,相反会更疼他。我会跟我的男人讲,我的肩膀可以给你靠,当然我也会借他的肩膀哭。”
  虽然完美的男人依然不存在,但海蓉却能列举出诸多优秀男人必备的品质:乐观,有才气,有才情,有胸襟,有豪气,有温情,有孩子般的天真,有幽默感,还要有好的外形。
  如果选择爱人,海蓉希望对方起码要“真诚,乐观,有才情,还要疼我。”同时,她也没有用任何虚伪的做作来掩饰自己对心中“白马王子”外形要求:“我很在乎男孩子长得是不是好看,这方面我也觉得自己很苛刻。”和某些“聪明”女人很看重男人经济上的优势相比,自称思想很现代的田海蓉对这方面看得很淡,她所需要的是一个有事业心,挫折后依旧很阳光,会很美好的看待世界的,善待每个值得他善待的人。在海蓉眼里,匹配与否不是她认同某人的标准,“我并不看重男人是不是一定要比自己强,生活只是两个人相互搀扶的走过一生而已。”
  “曾经有过一个男人让我很用心的惦记着,也许那个人并不知道我的心意,或者知道了也根本就没有反应,更别说有发展的可能性了……” 面对现在自己的感情空白,用海蓉自己的话说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生活


  海蓉自认是一个十分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比如吃饭,海蓉会十分看重餐厅环境的优良,食物精致的程度和色彩是否漂亮。点菜时注意菜品的搭配,这是她感受美感生活的一部分。 
  再比如,海蓉家里有很多酒杯,红葡萄酒杯,威士忌酒杯,白酒杯,香槟酒杯……品不同的酒时,海蓉会讲究的找到和酒搭配的最佳容器伴侣。尤其是听到水晶酒杯碰杯时发出的那一声“叮”的脆响,流入海蓉耳朵里的声音让她感觉动听极了。这时,手指不觉在敲动着桌面的田海蓉好似在寻找着那曾经回荡在她耳畔的“天籁之声”,满足写满在她的脸上。 
  田海蓉一个人喝红酒时,依旧会郑重其事的把酒瓶放在酒樽里,她说那样好看;她还会不管不顾忘我的迷醉在香槟酒气泡在舌尖沸腾的感觉,她说她喜欢。 
  这就是田海蓉享受生活小细节的美好的方式,是她享受美的过程。 
  “但是我不会一味地追求生活中的浪漫和情调,因为我知道生活一定是苦比乐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的,开心总是刹那的。所以在我们能够浪漫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浪漫,能够有情调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有情调。如果遇到挫折,遇到低谷,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心,要让自己从心灵到身体都不会垮掉。”
  海蓉印象中一件最浪漫的事是,19岁那年,她把长及腰部的头发剪掉,用粉红的丝带编成辫子,送给她的初恋男友。这段恋情大概持续了三年。“我觉得‘初恋不懂爱情’这句话很有道理,大家都在标榜初恋,因为初恋是纯精神的,不搀杂任何物质的东西。但是,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爱情’加‘情爱’两部分组成爱情。初恋有些不太真实,那三年恋爱我根本无暇顾及别的男人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三天为他织一件毛衣。” 
  “我现在也不敢说懂得了爱情,只能说我懂得了珍惜,珍惜我爱的那个人,即使他不爱我,我也珍惜他,希望他过得好,因为我对他有爱。今年,我还做了一件浪漫的事,我从来没给男人送过花,但是今年在我欣赏的一个男人过生日那天,我专门去买了一大捧白玫瑰送给他。因为紧张,我没有留意他的反应,但我想他能感受到我的心意。”
  海蓉很喜欢唐朝杜秋娘写的一首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其实生活充满了戏剧性,你从右边走还是左边走,可能就会步入两个世界,生活不由得我们选择,有时在一念之间生活就完全改变了。所以该表达时一定要表达,不要给人生留遗憾。”
  海蓉最近在看一本书,名为《一念之间我想改变》。其中有一个故事,久久不能让她释怀。
  “一个美国的小孩子跟他父亲在街上看见一辆红色的跑车,他就跟父亲说如果他考上了重点大学,想要一个同样的红色跑车,父亲答应了。于是,孩子开始拼命读书……终于有一天拿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狂奔到家里,却看见父亲手里拿着一个红色跑车的模型。孩子的眼泪哗哗流下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掉头就跑,一跑20年。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是参加父亲的葬礼。当他走进自己的房间时,发现红色跑车模型的背面粘着提货的发票。他当时就瘫坐在地上……”
  于是,海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个性—该说就说,该做就做,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家人
  田海蓉非常幸福的用“得意”来形容了现在和爸爸妈妈妹妹的生活。 
  “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时候总把我当作享受呵护的孩子,永远都走不出他们的怀抱。”小时候,海蓉学习琴棋书画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进行的,好在这些也都是她乐意去做的。现在做演员却并不是父母所期待自己走的人生轨迹。“妈妈希望我能当个外交官或者医生,而外婆看我小时候画画很好,就想让我朝着画家方面发展。”相反,对于五岁就开始登台表演的妹妹,父母觉得她走上艺术之路做演员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干演员这行是他们意外之外的意外,当听到我要放弃做琵琶演奏员和电视台主持人的双份收入去考上海戏剧学院时,他们都不同意。但我自己心里清楚,只有进了上戏才能圆我上大学的梦想,虽然小时候学琵琶,练画画时我都是最优秀的,可是那些都不是我想要的东西。后来,即便考上了,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家里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解释这一切的变故,海蓉觉得主要还是性格原因,巨蟹座的妹妹天生就比较安静;而独立性和依赖性都很强的田海蓉是天蝎座,“有可以倚靠的地方时,我会充分的享受;一旦没有人可以让我依附时,我又会很独立。” 
  在说到妹妹时,海蓉的言语间充满了对妹妹的爱怜,“我们姐妹两人之间是无话不谈,这种姐妹情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亲情太过苍白。” 
  


写在后面 1


  很小的时候,就对电影和塑造那些生动角色的演员有兴趣,那时有关娱乐的刊物不多,我用攒下的零用钱买《大众电影》、《电影世界》,因此了解了我喜爱的演员们很多戏里戏外的故事。
  妈妈常说我背课文、记公式没有这么清楚,大明星的名字倒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时我们家订了一份广播电视报,里面有很多正在播出的电视剧的演员采访,那些文章写得很生动,比如对演员形象及言行的描述,以及记者的采访心态,当时就很羡慕那些能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记者。
  高考时,我的志愿大都填的新闻专业,虽然当时没想到以后有机会采访明星,但是我很喜欢记者这种每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职业。某种程度记者和演员的工作有类似之处,演员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自己的人生活得很丰富。记者则可以跟有不同经历的人对话,走进对方心灵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家经济类报纸的记者,打交道更多是商业精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报社派来北京业务培训。期间,为报社的文化版客串做了一回记者。我采访的目标是王志文、陈小艺和徐帆。
  当时的王志文没有现在媒体上传说的那么“各色”,相反倒给我留下了谦和、随意、友好的印象。采访结束,他送我进电梯,我说希望以后我们能成为朋友。他笑言“我们现在已经是朋友了!”
  徐帆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当时她梳的是短发,像个男孩子,眼睛很明亮,说话声音很轻。远没有现在有时在记者面前那么“冲”。后来我还做过很多次徐帆的采访,感觉到不同时期她的变化。我觉得婚后徐帆的状态跟我第一次采访她时很接近,柔美、恬淡、踏实。婚前的一段时间,感觉她的情绪波动很大,与她对话的时候出言很谨慎,生怕一些“敏感”问题会触动她。
  有了这次与明星亲密接触的机缘,我突然发现明星原来不是可望不可及的。 我可以跟他们真诚、平等地对话。
  后来,我考取了中国新闻学院研究生部,重新做回了学生。在北京,除了完成学业,我有机会了解了更多我喜欢的文化娱乐资讯。在这个文化中心,我似乎跟明星们更近了。我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我的记者工作,给当时尚未改版的《北京青年》周刊和正火的《精品购物指南》采写了很多明星人物稿件。那成了我紧张单调学习生活的最好调剂。
  但是,我也渐渐发现,很多人关注明星的动态更多的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关娱乐的报道也很难参加各种有层次的新闻评奖。随着娱乐新闻逐渐从文化报道中“独立”出来,“娱记”的称谓也很不雅。我开始犹豫,是否把兴趣当做职业?
  于是,毕业实习我首选了《中国青年报》的经济版,我想证明我的品味和实力。然而,作为实习记者,我并没有写出我期望的所谓的“大稿”。
  我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北京青年》周刊,这里的工作氛围,这里的采访空间,是适合我的也是我想要的,也更能发挥我的潜力。
  毕业后,我成了《北京青年》周刊的一名记者。当时看很多同学了进了中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