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电影百年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阅读-中国电影百年史- 第9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性里有革命性的东西
  1997年,陈果拿出已写了好几年的剧本《香港制造》,募集来他所能找到的全部资金:五十万港元!因为之前有过合作关系,陈果从刘德华的“天幕”电影制作公司那里搜罗了一些废弃的胶片,并从滑板运动场找到了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新人李灿森,陈果回忆:“为了这个角色,我们在街头找了好久,想找一个比较瘦的,有爆发力的形象,然后就碰到了他。最初他不肯演,因为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我认定是他,就放弃找别人,尽量说服要他来演。”几乎盲打误撞进入电影圈的李灿森不仅一口气拍了陈果的“香港三部曲”,还因《古惑仔》、《特警新人类2》等片为观众所熟知。
  在谈到当初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艰苦条件下完成影片并“刺痛”了当时充斥着打斗和搞笑的香港电影圈时,陈果表示:“我的个性里有革命性的东西,要对抗整个工业。香港虽然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其实那里有很多人还是生活在困苦的环境里。香港很多导演喜欢拍中产阶层的东西。主流电影给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好的一面,却看不到贫困边缘的大众。以前我也出生在这样贫苦的环境里,所以一旦我有机会拍电影,主题就想围绕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物故事。”
  很多故事在一部电影里讲不完
  伴随着《香港制造》在当年金马奖、金像奖上折桂的无限风光,媒体用闪光灯和成篇的报道惊喜地宣告了一个导演的诞生。在以票房论英雄的香港电影界,陈果几乎没有拍过一部赚钱的电影,但即便如此,香港电影界将陈果看作“香港电影的新希望”。
  1998年他带来的电影是《去年烟花特别多》,延续《香港制造》原班人马。一年之后,陈果执导的《细路祥》折服了更多的人,仍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物,在经历《香港制造》的青春冲动和《去年烟花特别多》的中年困惑后,《细路祥》将镜头对准了送外卖的少年。“低姿态”的成长故事被陈果解释为“自己想拍的东西”,他说:“我拍的电影主要是在讲成长,我自觉不自觉地在说人的成长,香港三部曲涉及的面比较广,我有我的思考,不是一般观众喜欢的那种。我每做一个主题时,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它在一部电影里讲不完。但我的电影不八股,因为人是不需要教育的,而是自觉的感悟,我没有去教育观众做什么,你有感受就感受,没有感受就算了。”
  在香港拍独立电影是理想主义
  拍摄过多部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之后,陈果于2004年接受陈可辛的邀请,合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商业电影《三更2》之《饺子》。他在谈到与主流合作时表示:“在香港拍独立电影是件绝对理想主义的事,因为你前后左右的人都在告诉你怎么赚快钱,电影只是一件商品,别太认真。在香港几乎没有这种机会,很多新导演参加拍摄,只是要你作为一个工具而已,那里像一个战场,生和死是你自己的,不是说到市场去选择,而是你已经被选择了,所以还是比较残忍的。我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我在考虑还这样继续做下去吗?在香港,独立电影是没有前途的,我能够忍受五六年,基本上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作为导演,看到市场这么小,生存空间这么小,继续做下去,能维持到什么时候,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将来,我希望能够拍出一部属于自己并受观众喜欢的主流电影,或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冯小刚执导《甲方乙方》 
  首开内地“贺岁片”先河
  1995年岁末随着“大片”引进,香港“贺岁片”《红番区》出现在内地的各大影院里,内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还有一种电影被称为“贺岁片”。之后几年成龙在内地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频频得手。
  1997年年末,《甲方乙方》的策划群体凭市场感觉,率先推出“国内首部贺岁片”的名号,并创下了3600万元的票房。之后冯小刚相继完成“贺岁片”《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创造票房神话,而“冯氏贺岁片”的光芒也远远盖过了《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曾经的辉煌。
  “冯氏贺岁片”:陶冶你,成全我
  从电视剧发轫
  1985年,冯小刚结束了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美工生涯,经郑晓龙介绍,冯小刚结识了王朔。冯小刚曾表示:“王朔作品中这种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献。”从此,冯小刚成为90年代初“海马影视创作中心”的主要成员,并与王朔等人合写了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
  在和郑晓龙合作编剧《大撒把》之后,1992年二人奔赴美国拍摄了《北京人在纽约》,这是冯小刚第一次尝试导演。1994年冯小刚改编王朔小说,独立执导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1995年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小说《一地鸡毛》和《单位》,完成电视剧《一地鸡毛》。刘震云不仅在《甲方乙方》中友情客串,还成为了《手机》之后冯小刚的主要编剧力量,而刘震云的《温故1942》也成为冯小刚最想改编的一部作品。
  “触礁”后“打捞上岸”
  由王朔导演、冯小刚主演的影片《爸爸》,根据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影片完成后未能发行;继而冯小刚导演的《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在开机十天之后被令停机。其间冯小刚参加了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其后冯小刚导演的两部制作精良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情殇》与《月亮背面》也未获准在北京地区播出。
  1997年到来了,冯小刚为北京电视台导演了“《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篇”,并最先尝试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擂台,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却在无意间走上了“贺岁”的道路。同年,冯小刚加盟“紫禁城公司”,贡献出的第一部作品便是1998年初的“贺岁片”《甲方乙方》。
  北影厂厂长韩三平将他这个“打入另册”的导演“打捞上岸”,并建议“拍一部贺岁片,并在观赏性上下功夫”。冯小刚想到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心情节为“好梦一日游”。
  1997年8月14日,《甲方乙方》开镜,9月30日全片杀青,一个星期后粗剪完成。“紫禁城公司”的老总张和平在公司对面小饭铺里写下了《甲方乙方》主题歌歌词。“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必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全了我也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的心里。”
  一部电影,两个第一
  《甲方乙方》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了3600万元的票房,北京的每日票房都在80万元至100万元。
  关于“市场”的分量,冯小刚曾这样表示:“《甲方乙方》在北京发行超过500万后煞住,在情理之中;发行到700万时,就不只是他们创作的缘故,与市场操作有关了;票房到了900万、1000万,这样的数字其实和导演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大程度是缘于人为的宣传和操作。”但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创了两个“第一”: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
  之后的五年,冯小刚的“贺岁片”一路“顺风顺水”,即使在之后“贺岁片”拍摄成“一窝蜂”之势,1998年《没事偷着乐》、《好汉三条半》、《男妇女主任》等八部戏一起出台时,他的《不见不散》仍拔得头筹。
  冯小刚这样回忆那个1997年:“一次凯歌导演对我说:‘《甲方乙方》里有一句台词我最喜欢。最末了优子说的那句,语调也好,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我至今深信,《甲方乙方》给我带来了好运。” 


中国电影百年史(下编:1977——2005)

《花样年华》掀起“王家卫旋风”
  王家卫式怀旧
  从《阿飞正传》到《重庆森林》,从《东邪西毒》到《春光乍泄》,尽管王家卫的电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确立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尽管这种风格也早已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位置,但对于内地的观众而言,真正认识王家卫还是从2000年的《花样年华》公映开始。
  王家卫:我靠直觉拍电影
  电影是用不着语言也能明白的
  我之所以入电影圈,最大的原因是地域的问题,我在上海出生,但在五岁时,父母便迁到香港来。香港人说的方言跟上海不一样,因此我不能跟本地人谈话;我未能交上朋友。我母亲也面对同一景况,她常带我看电影去,因为电影里有些东西是用不着语言也能明白的。那是基于影像的共通语言。
  跟许多我那一辈人一样,我是从电影,其后是电视来认识世界的。要是我早生20年,我可能会选择借音乐表达自己。要是早生50年,那可能是写作。但我是影像伴随着长大的,那我选择研读影像是自然不过的事。《花样年华》虽已是我第七部作品,但是要是你问我,我还是未以导演自居的。我还自视为观众——跑到摄影机后的观众。拍片时,我总希望重塑我还是影迷时所得到的最初的震撼。我相信自己拍电影首要是为观众,但除此之外,还得有其他的原因。
  《花样年华》更像一部悬疑片
  我是自己写剧本的,但那不是自大,也不是什么电影“作者”的问题,坦白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一觉醒来,床头有一份完完整整的剧本等着我。但在美梦成真前,我想还得要自己写剧本。我曾经跟其他编剧合作过,但我总觉得编剧跟同时也编故事的导演合作时很别扭。我不晓得为什么,但我们总是闹意见,因而到最后,我决定既然自己可以写剧本,那就无须另找编剧了。但我得声明,我编写剧本的方法跟其他人不同,我是从导演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编剧的角度,因此,我是以影像为本的。
  在电影开始时我一定要先弄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那会是什么类型的电影。我小时候是看类型片长大的,我对各种类型片都很着迷,像西部片、鬼片、剑侠片……因此,我希望我所拍的片每部都属不同类型。例如《花样年华》,那是个关于两个人的电影,很容易变得沉闷,但我不把它作为爱情片拍,而决定采用惊悚片的手法,像部悬疑片。片中男女主角开始时同是受害者,跟着他们展开调查,要找出奸情是怎样发生的。每一幕都很短,借以维持张力,这可能是电影令观众出乎意料的原因,他们原以为会看到一部经典爱情片。
  音乐要跟影像产生化学作用
  音乐在我的电影中很重要。然而我绝少找人为我的电影配乐,因为我跟音乐人难以沟通。他们用的是音乐语言,而我用的是影像语言。然而电影音乐一定要是影像的,要跟影像产生化学作用。我的办法是但凡我听到能令我产生影像的音乐,我便录下来,知道日后可能会用得着。我特别喜欢在时装片中用上古老的音乐。我认为跟影像不同时代的音乐会产生一种暧昧感,令事物显得复杂起来。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