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下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史下卷- 第8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速泛滥。 

     当代苏联艺术 当代苏联艺术,包括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等,也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在戏剧、电影方面,战后苏联剧作家创作的 

优秀作品和由国内外古今文学名著改编的剧本,大部分被搬上了苏联舞台和 

银幕。有些剧目和电影上演时还曾轰动一时,影响较大的有“列宁剧”《悲 

壮的颂歌》和 《红茵蓝马》、“现实剧”《人事档案》、《炼钢工人》等。 

文学名著优秀影片有《哈姆雷特》、《奥赛罗》、《苦难的历程》、《战争 

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 

著名影片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热的雪》和五集文献故事片《解放》 

等。反映当代社会道德风貌的著名影片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湖畔》 

和《红莓》等。生产题材的著名影片有《最热的一个月》、《奖金》等。 

     在音乐舞蹈方面,苏联的音乐自成一派而闻名于世。当代苏联最著名的 

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维奇。他的创作以交响乐为主,被誉为20世纪音乐高峰之 

一。苏联舞蹈除了民间舞获得广泛发展以外,芭蕾舞也自成一派并长期保持 

着举世闻名的水平。最著名的芭蕾舞蹈家是乌兰诺娃,稍后是普莉谢茨卡娅。 

     在绘画和雕塑方面,五六十年代,风俗画和风景画取得不小成就。著名 

的油画有涅普林采夫的《战斗后的休息》、雅勃伦斯卡娅的《粮食》等。优 

秀的风景画有格拉西莫夫的《冬》、《秋》、《水流过去了》以及罗曼金的 

 《伏尔加—俄罗斯的河流》、《被淹没的森林》等。60年代以后,苏联绘画 

的领域更加宽广,如发展了镶嵌、壁画、玻璃画等,并出现了与建筑艺术相 

结合的综合形式。苏联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从实行列宁提出的“纪念碑宣传计 

划”开始的。战后建造了一批以卫国战争期间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大型雕塑作 

品。如伊萨耶娃和塔乌立特在列宁格勒彼斯卡廖夫公墓建造的纪念群像,由 

乌切吉奇领导在伏尔加格勒建造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英雄纪念碑等。此外, 

还为俄国和苏联的著名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竖 

立了纪念碑和纪念像。著名的作品有克里姆林宫内的列宁雕像纪念碑、列宁 

格勒的普希金纪念像等。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艺术部门也出现了“反思热”和“黄色热”。 

仅1987年就有几十部被禁影片上演。影响较大的有《政委》、《悔悟》等。 

同时,国产色情暴力影片以及西方戏剧、电影、音乐、摇摆舞等走红苏联舞 

台和银幕,并笼罩着苏联电视台。 

     苏联社会抱怨这时期的文化作品低下平庸,风向不正,“正在毒害一代 

人”。而文化界认为,困难重重,危及生存,无可奈何。显然,文学艺术界 

这一股“反思热”和“黄色热”,对于苏联社会动荡和联盟解体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 Page 252…

                  第二节 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试验和联邦的分裂及内战 



     自治制度发展的三阶段 南斯拉夫是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当时它作出这一选择,与苏南关系破裂和南共遭 

情报局谴责后的困难处境直接相关。南斯拉夫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社会主义自 

治制度,其建立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63年):工人自治时期。1950年6月,颁布《关于 

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基本法》,通称《工人自治 

法》。法令规定,“工厂、矿场、交通、贸易、农业、林业、公用事业和其 

他国营企业,作为全民的财产,由工人集体代替整个社会在国家范围内加以 

管理”。工人集体主要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工人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以及国家 

任命的经理 (后改为招聘),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一法令标志着自治制 

度的建立,也被认为是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社会所有制。1951年12 

月,开始改变国家计划,实行社会计划。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指标,只规定 

生产、投资和分配的基本比例,企业可按国家计划的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 

营、自负盈亏。1953年12月,废除由国家确定积累和基金比率的办法,代 

之以“利润分红制”,企业一般将所得利润的2/3上交国家,其余留归自己 

处理。 

     在农业方面,1953年3月颁布法令,允许解散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民自 

由退社。其后又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但限制农民最多拥有10至15公顷土地。 

到年底,大部分农业社已解散。同时,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征购制。 

     在政治体制方面,1951年春开始大规模改组和精减国家管理机关。经过 

这次改组和精减,联邦机构及管理人员减少约50%。 

     1952年11月南共召开“十大”,将南共改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 

盟”,并决定“把南共联盟的工作中心从通过国家机关直接领导改为在工人 

阶级中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并在基层不设党的脱产干部。 

1953年1月通过新宪法,决定在联邦及共和国两级议会中增设生产者院,由 

劳动者选出的代表组成。 

     在对外关系方面,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同西方国家发展经济合作。1950 

—1954年,美国援助南斯拉夫约4。6亿美元,英、法援助0。7亿美元。1955 

年5月赫鲁晓夫访南和1956年6月铁托访苏后,苏南两党两国恢复了关系。 

在铁托参加发起下,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 

府首脑会议,正式形成了不结盟运动。 

     南斯拉夫自治制度建立初期,其经济发展较快。1952—1961年间,工业 

产值年均增长率达13。4%,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1%。这种增长幅度在 

欧洲国家中名列前茅,但这时期职工个人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率,企业的积累率下降,外贸赤字增加。 

     第二阶段(1963—1970年):社会自治时期。1963年4月通过第三部宪 

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 (党和军队除外),即由 

工人自治扩展到社会自治。这部宪法及其后的几次修正案还从多方面缩小联 

邦权限,扩大共和国和自治省权限。在经济方面,从1965年7月起,扩大企 

业对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支配权,企业不再向国家交纳投资基金税,国家原掌 


… Page 253…

握的投资基金转归银行管理。同时调整并放开物价,实行外贸自由,外商投 

资自由和劳务出口自由。 

     这时期的改革,原设想通过联邦权力下放和在社会自治条件下实行市场 

经济,可充分发挥各共和国、企业及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并适应世界经济的 

发展。但联邦权力“分散化”以后,在市场自发势力冲击下,社会计划宏观 

失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员增多,生产增长速 

度减缓。而且,地方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抬头,各共和国及自治省之 

间的矛盾加深,罢工罢课日趋频繁。1971年春,克罗地亚地区的民族分裂主 

义还引起社会动乱,被铁托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阶段(从1971年开始):联合劳动自治时期。这时期在经济方面主 

要是实行联合劳动原则,加强契约协调。在政治方面主要实行“国家集体元 

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 

     197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要求各经济部门按联合劳动原则进行改组。联 

合劳动组织分为三级:(1)联合劳动基层组织。它是基本核算单位,独立经 

营,自负盈亏;(2)联合劳动组织。它由若干基层组织联合而成,负责协调 

所属基层组织的发展计划和相互关系;(3)联合劳动复合组织。它由若于联 

合劳动组织联合而成,其任务是协调所属联合劳动组织的产、供、销以及投 

资分配等活动,并负责协调同政府机构的关系。联合劳动原则也应用于非生 

产部门,如科学、文教、卫生、集体福利事业等单位。即由生产部门提供经 

费、非生产部门提供劳务,二者联合建立自治共同体。共同体的管理机构由 

供求双方选派代表组成。对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按平等互利原则协商解决。 

     为控制市场自发作用的盲目发展,1976年颁布新的“社会计划法”,强 

调市场经济与社会计划相结合。它规定由联合劳动组织、自治利益共同体、 

议会以及其他自治单位自下而上地制订本单位、本地区以及共和国的发展计 

划,并共同协商签订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最后在国家指导下制订中长期的 

社会计划,进行宏观控制。 

     联邦体制和议会改革 为维护民族团结,1970年9月铁托提出改革联 

邦体制,在各共和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1971年6 

月宪法修正案规定设立联邦主席团作为“国家集体元首”。主席团由23人组 

成,其中除总统铁托外,6个共和国各选派3人,2个自治省各选派2人。主 

席团主席由铁托兼任,副主席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代表轮流担任,一切重 

大问题实行协商一致的原则。1974年新宪法肯定了这一体制,但把联邦主席 

团成员精减为9人,由南共中央主席以及各共和国、自治省各派1人组成。 

同年5月,联邦议会选举82岁高龄的铁托为“终身总统”,南共联盟“十大” 

确定铁托为“终身主席”。 

     1980年5月4日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铁托逝世 

当天,联邦主席团会议决定,不再设总统一职,联邦主席团成员任期4年, 

主席职务实行一年一轮换。1981年宪法修正案对整个干部制度作了相应改 

变,规定国家及社会政治团体的一切领导机构都实行主要负责人任期一年 

制。 

     1974年宪法还确定实行议会代表团制。每个基层自治组织中的公民选出 

自己的代表团,再从代表团成员中选出代表参加各级议会和其他社会管理机 

构的工作。代表团成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当年进行了第一次代表 

团选举,平均每10个或5个职工有1人当选参加各种代表团。 


… Page 254…

     经过70年代的调整,南斯拉夫的政治形势一度趋于稳定,经济增长率有 

所回升。1971—1980年间社会产品年均增长率为5。7%,1982年人均产值达 

2 800美元。但各共和国的独立性增强,契约协调方式效率较差,宏观经济 

失控局面难以扭转。在当时世界能源危机冲击下,工业生产波动很大,农业 

发展滞缓。1982年外债增至 193亿美元,居东欧第二位,仅次于波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