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风云 作者:丹尼尔·耶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油风云 作者:丹尼尔·耶金- 第1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来,石油发生了真正的短缺,这并不出人意外。伊朗毕竟是世界上第二石油输出大国。但是,如果以世界每天的石油需求量五千万桶来衡量,那末这次短缺不过4 %到5 %。为什么石油供应减少4 %或5 %竟会导致油价上涨150 %呢?回答是因为惊慌,惊慌是由五种因素引起的。第一种因素是石油消费的明显增长,这种增长向市场发出了信号。从1976年起,石油需求量大增。石油储存和非欧佩克石油的影响尚不清楚。实际上所有的人认为,石油需求量将继续上升。
    第二个因素是,由于伊朗的革命,石油工业内部的契约安排趋于瓦解。尽管有大的动乱,世界石油业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但是,联系不再是同一所有权之间的正式联系,而是长期合同的较松散的联系。根据石油公司对伊朗依赖的程度,伊朗以中断的办法程度不同地打击了石油公司,导致按照合同供应石油趋于瓦解。这种中断使许多新的买主冲击市场,力争取得石油的数量与他们失去的石油数量相等。他们都尽一切努力,避免处于石油短缺状态。这是典型的完整的石油工业的真正目的。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联系终于中断了。过去处于次要地位的现货市场,成了中心。过去这种名声不太好的贸易活动,现在将成为中心的当务之急。
    第三个因素是石油消费国政府的互相矛盾和冲突的政策。1974年,在华盛顿能源会议上,基辛格发起建立国际能源安全体系。这个体系仍在发展,但它在许多方面尚未经受过考验。各国政府由于国内的原因而采取的行动,被认为是重大的国际政策,从而加重了市场的紧张状态。虽然各国政府保证要进行合作以平抑物价,但是这些国家的公司却在狂热地哄抬价格。
    第四个因素是,动乱向石油输出国提供机会以攫取巨大的额外收入。它们可以再次在世界舞台上行使权力和影响。它们之中的大多数(尽管不是全部)利用每一次机会抬高价格,有一些石油输出国则操纵供应,以进一步扰乱市场,取得额外的收益。
    最后,纯粹是情绪的力量。忐忑不安、忧虑、慌乱、恐惧和悲观,这些情绪支配着惊慌期间的行动并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事后,当石油的产、供、销等各项数字都计算出来,用回顾往日的办法来分析石油的供需平衡问题之时,上面所说的这些情绪看来发展到荒谬的地步。这是不可理解的。这些情况毫无疑问都是真实的。整个国际石油体系似乎不是失去控制而是已经崩溃。给这种情绪火上加油的是,相信预言已经实现。预计八十年代中期发生的石油危机,提前到1979年就来临了。这是1973—1974年发生的混乱的第二阶段。这并不是暂时的混乱,而是更深刻的石油危机的提早到来。这将意味着油价将长期高昂。至于伊朗革命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法国革命曾经遍及整个欧洲,一直到莫斯科的门口,它才消耗了力量。伊朗革命是否会发展到附近的科威特、利雅得,再到开罗以及更远的地方?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与狂热的民族主义相结合,已使西方世界震惊。虽然原教旨主义仍然难以理解和深不可测,但它的动力之一是显而易见的,即抵制西方,抵制现代世界。这种认识导致人们普遍地不寒而栗。
    正是被正在出现的情景震惊的买主们,担心1973年的状况重演。他们受惊慌所支配。他们像1973年所作的那样,增加石油储存,从而无意识地使石油短缺更为严重。世界石油产业保持着数十亿桶的石油储存,在任何哪一天,都可用储存的石油进行供应。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石油是使资本高度密集的这部“机器”(从油田到炼油厂直至加油站)顺利运转所必需的库存。一桶石油,从海湾的油田运到炼油厂和销售系统,再运到加油站的地下油库,可能要花费九十天的时间。如果这个系统任何环节缺油,本身就要付出高昂代价,并且也会影响这个系统的其他部分。因此,为了使供求平衡,并使一切顺利运转,保持库存量是不断努力的中心环节。除了基本需要之外,石油工业还有一种保险的缓冲:另外的储存,以防供或求发生任何不测的变化。例如,由于一月寒潮,冬季的用油量骤增;或者,由于风暴毁坏了海湾的装油设施,油船到达的时间因而推迟了两星期,这时,可以从石油储存中提取必要的石油供应。
    当然,要维持库存是很花钱的。石油必须购买,设施必须维护,资金必须拨出。因此,石油公司并不希望石油储存量超过它们日常经验所表明的必需的储存量。如果它们认为石油消费呆滞,油价将下跌,那末它们就会减少库存。而且,当它们打算以后油价进一步降低时买油;它们就会尽快地减少库存。1978年的大部分时间石油市场疲软,当时,石油产业就是这样减少石油库存的。相反,如果公司认为,油价将上涨,那末它们就会较多地购进今天的廉价石油,从而明天就可以少购买较昂贵的石油。这就是1979年和1980年惊慌期间发生的疯狂情况。事实上,公司购买石油的数量大大超过预期的消耗量,这不仅是由于价格的原因,而且还由于它们不能确定以后是否能买到石油。购买石油的数量超过实际的消费需要,加上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这些正是公司和顾客首先努力要避免的。总之,1979年——1980年的惊慌表明,有关石油危机的预言以真正巨大规模在自我实现,最后是自我否定。石油公司不是惊慌期间抢购石油的唯一买主。在消费环节上,工业部门的石油用户和公用事业单位也狂热地增加库存,以防止油价上涨和可能出现的石油短缺。驾驶汽车的人也是这样做的。在1979年以前,西方世界典型的驾车人,其油箱仅装载1 /4 的汽油就开车。1979年起,他突然担心汽油短缺,也开始增加储存量。现在是另一种说法:他要使油箱保持3 /4 的汽油量。于是,几乎一夜之间,突然有十亿多加仑的汽车燃料,被美国受惊的驾车人从加油站的油库中买去并取走了。
    石油公司增加储存的热潮,加上消费者也储油,导致在实际消费量之外每天另外增加三百万桶石油的“需求”。如果这三百万桶加上每天供应减少二百万桶,结果是每天短缺五百万桶,即相当于消耗量的约10%。简言之,抢购、因油使石油的实际短缺数翻了一番以上,并进一步加剧了惊慌的气氛。就是这种机制,使油价从每桶十三美元上涨到三十四美元。    “不可抗力”
    要是石油短缺平均分布的话,这种惊慌也许会受到抑制。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英国石油公司由于其历史地位,比任何其他公司更加依赖伊朗。该公司40%的石油供应来自伊朗,因此,伊朗中断供应,使它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用石油工业的暗语来说,英国石油公司是“原油多头户”;那就是说,它的原油供应量远远超过它自己的提炼和销售系统的需要量。因此,它是石油“批发商”,通过长期的合同把它的许多石油出售给“第三方”——或者出售给其他的石油大公司,如埃克森公司,或者出售给独立的炼油厂商,尤其是在日本。但是现在,英国石油公司失去了伊朗的供应,便援引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削减对它的客户的石油供应量。它完全取消了它同埃克森石油公司签订的供应合同,与此同时,努力在其他地方购买石油。但无论是英国石油公司或壳牌石油公司都不是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合伙公司,因此,它们同沙特阿拉伯增产石油,没有直接联系。沙特增加的产量供应给参加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国合伙公司。
    就这样,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无论是直接由于伊朗混乱,或者由于英国石油公司削减供应而失去石油的其他一些发生麻烦的公司也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减少运给客户的石油量,或者完全取消合同。1979年3 月,面临4 月1 日要同日本客户重订合同的埃克森石油公司,让人们知道,当一些合同被提出来要重订的时候,该公司将结束它同第三方合同中的许多合同。自从1974年以来,埃克森石油公司一直告诫它的客户,要使石油供应多元化,而“不要仅仅依靠埃克森”。用埃克森石油公司董事长克利夫顿。加文的话来说,“凶兆已经出现。委内瑞拉已从我们这里被夺走。我们在沙特阿拉伯不再拥有油田开采权。我们不再能在沙特和日本消费者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决定不是轻易得出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埃克森石油公司已开始逐步结束它同第三方之间的合同。就这次危机的情况而论,它的1979年3 月的说法具有意想不到的重要意义。
    连锁反应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自始至终设法在伊朗取得一个适当的位置,这种努力取得了成功。结果,日本比其他工业化国家更多地依赖伊朗。至1978年,伊朗供应日本的石油约占其需求总量的20%。此外,现在显然不能再依靠大公司了。日本的炼油厂商不让他们的炼油厂由于缺乏原油供应而闲置。政府再次正视日本明显缺乏自然资源的现实。由于日本的工业基础主要以石油为燃料,因此日本的经济奇迹受到石油短缺的威胁。由于二十年艰苦奋斗取得的经济增长看来行将消失,因此日本的惊慌情绪比其他国家更为普遍。作为一项节能措施,政府下令银座明亮的电灯光应予以减弱。更为重要的是,它敦促日本的客户直接进入世界市场,这是他们以前做得不多的事情。日本的大贸易公司率先在全世界搜寻,以谋求石油供应。要开发他们过去从不需要的渠道,往往需要足智多谋。一家贸易机构发现,要同各部和国家石油公司的官员进行会见,最好的办法是把手套作为礼物送给秘书。为了培养伊拉克石油部长的感情,这家贸易机构向部长提供了世界一流针灸师的服务。
    许多国家的独立炼油厂商参加了老牌石油公司和日本人狂热谋求石油的行列。国营石油公司(如印度石油公司)也这样。印度石油公司也依赖伊朗。过去买主比较少,现在突然顾客盈门,从卖主看来,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情况。但石油卖主仍然只有少数几个。于是,突然之间,所有的石油买卖活动集中在现货市场进行,而在这之间,现货市场一直是一种陪衬。就原油和石油产品而言,现货市场的石油成交量不超过总供应量的8 %。现货市场是一种平衡机制,买主可前去买到廉价石油,例如炼油厂的剩余石油,而不是以合同作保证的比较昂贵的石油。但它是边际市场,当买主涌向现货市场时,价格就上涨,并且一涨再涨。到1979年2 月下旬,石油现货价格为官方价格的一倍。人们往往仿照欧洲巨大的石油港口,称石油现货市场为“鹿特丹市场”,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由繁忙的电话和电传网络联结而成的全球市场。    “蛙跳”和争夺
    这时正是石油出口国的极好机会。它们在两方面作出反应。随着来自世界各地客户的电传提出的新的要求,它们开始在官方价格上增加额外费用。然后,石油输出国开始以尽可能多的供应量和尽可能快的速度从长期合同转换到十分有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