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精神洞穴的烛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精神洞穴的烛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做什么用呢?就是田地再大两倍,时候再过几代,也是使用不完的。然而他却实在还没有

  够,每天每天,他很不满足的在自己的庄子的路上走,看着桥下,跳板下,凡有在路上看

  见的:一块旧鞋底,一片破衣裳,一个铁钉,一角碎瓦——他都拾了去,抛在那乞乞科夫

  在屋角上所看见的堆子里。“我们的渔翁又在那里捞鱼了,”一看见他在四下里寻东西,农人们常常说。而且的确经他走过之后,道路就用不着打扫;一个过路的兵官落掉了他的

  一个马刺——刚刚觉到,这却已经躺在那堆子里面了;一个女人一疏忽,把水桶忘记在井

  边——他也飞快的提了这水桶去。如果有农人当场捉住了他,他就不说什么,和气地放下

  那偷得的物件;然而一躺在堆子里,可就什么都完结了:他起誓,呼上帝作证,说这东西

  原是他怎样怎样,如何如何买得,或者简直还是他的祖父传授下来的。就是在自己的家里,他也拾起地上的一切东西来:一小段封信蜡,一张纸片,一枝鹅毛笔,都放在写字桌,或

  者窗台上。

  果戈理在这里对泼留希金的描写是维妙维肖的。同时地主,泼留希金的个性却与众不同,但他的近于疯狂而可笑的贪婪,却是成千上万地主形象的写真。他们被金钱、物质所诱惑,精神统统被束在欲望的山峦上。在这里,人已丧失了基本的自由状态,丧失了理智和情操,而变成了无道德两足动物。果戈理看到了俄国社会的这种扭曲人性的恶势力,他的作品,像一幅逼真的漫画,让人在幽默的笑中,体味出世态的炎凉来。

  别林斯基曾高度地赞扬了果戈理的创作,认为他的小说,与生活贴得很近,使人了解生活的深层的东西。中国的鲁迅,也十分喜爱这位幽默的文学大师,并在中国第一个翻译了《死魂灵》。果戈理的文学创作,已成了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5

  在浏览俄国文学的时候,屠格涅夫占有重要的地位。伊凡·塞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生于一个贵族之家。他的父亲是个退职军人,母亲是个狠毒的地主婆。优越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幸福的回忆,相反,农奴主与奴隶之间巨大的生活反差,深深地刺激了他的童年记忆。1833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第二年进入彼得堡大学。大学时期,他对创作发生了兴趣,热衷于浪漫主义诗歌。大学毕业后,屠格涅夫到德国学习。后来常年居住于国外,是一位思想很活跃的活动家,并与国内许多优秀的作家、思想家,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正是在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赫尔岑、别林斯基等人的启示下开始的。

  四十年代末,屠格涅夫的随笔《猎人笔记》问世,这些随笔优美动人,内容生动,被认为是“自然派”中的佳作。《猎人笔记》是一部反对农奴制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塑造了众多的农民形象和地主形象。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作者看到了农奴制的残酷性和不合理性,对广大农民寄予以深切的同情。由于屠格涅夫立足于现实生活,因而使作品溢满着真实性和风俗性。这部作品对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富有创见的表现,使屠格涅夫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屠格涅夫在长篇小说方面,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贡献很大。其中《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影响深远。《罗亭》塑造了一个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个叫罗亭的青年人,有着良好的文化功底,他热情、富有理性,对历史和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表达能力很强,语言很有魅力。但是,由于不了解现实,由于缺少实际的经验,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几乎毫无建树。罗亭像许多幼稚的俄国知识青年一样,是这个社会新一代的“多余人”。但罗亭虽然对现实有种无力感,可在思想领域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的热情洋溢的思想信念,他的鼓动精神,恰好是对俄国社会的一种反动。在罗亭身上,我们明显看到了时代的某种进步。的确,与奥涅金、毕乔林这两位“多余人”的形象相比,罗亭的精神是丰满的,屠格涅夫尽管看到了主人公的缺陷,但是,他毕竟从罗亭身上,感受到了民主精神的力量。《罗亭》对俄国贵族青年生活的把握,可以说是十分准确的。与《罗亭》相比,《前夜》、《父与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有了新的变化。《前夜》塑造了革命者英沙罗夫和进步女性叶琳娜的形象。小说描绘了俄国贵族女青年叶琳娜爱上了保加利亚的民主运动的活动家英沙罗夫的故事。叶琳娜冲破家庭阻力,与丈夫一同离开俄国,后来英沙罗夫不幸逝世,叶琳娜继续从事丈夫未竟的事业。在这个故事里,人物形象包含了更深的内蕴,民族解放的反抗意志,成了压倒一切的主旋律。几年以后,屠格涅夫创作的《父与子》,标志着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成熟,小说通过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折射出民主主义青年的个性特点。一次,巴扎洛夫到同学家作客,但却与同学的父亲和亲戚发生了矛盾。他们围绕俄国社会重要的问题,进行了争辩。后来,巴扎罗夫认识了美丽的阿金佐娃,并且爱上了她。但他的爱情却受到了冷遇。返回家中后,他在一次解剖尸体时,因感染了病菌而致死。巴扎洛夫是个很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他是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保守的贵族主义者毫不妥协。他反对俄国落后的制度,但并不崇尚空谈,而是充满务实精神。他注重科学实验,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点。但是,这位富有魅力的青年,却过早地死于非命,读者无不为之惋惜不已。其实,这里充分地反映了屠格涅夫思想上的矛盾,在对巴扎罗夫的描写中,揉进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因素。他既看到了主人公令人尊敬的一面,又对其个性中的超常规的因素,持怀疑态度。作者的矛盾,也给作品带来了读解的多义性。不过,不管屠格涅夫怎样摇摆不定,这部作品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使读者看到了俄国民主主义思想的一缕光明。

  屠格涅夫的才华是令世人惊叹的。他在长篇小说、散文诸领域,给后人的影响是很深的。他的语言富有魅力,境界深邃。他的作品,画面典丽,极有抒情味道。他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具有诗的困素。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你都会感到,他把敏锐的社会问题,与自己的道德情感和精神冲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他的世界里,情感的冲动与冷静的认识,奇妙地联成一种诗的境界,他没有托尔斯泰那么博大,但却有着托尔斯泰式的激情;他没有普希金那样炽热,但却有着普希金式的友爱与多情善感。他在文学的天地里,找到了思考人生,思考美的途径,同样,也找到了他的生命意志的表达方式。世界各国的许多优秀作家,都给予他以极高的评价。屠格涅夫在自己的作品中,浓缩了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历史,也浓缩了俄国人寻找美的艺术的思想史。他的现实精神,他的思想品格,给东西方许多国家的作家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6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两个刊物在俄国影响很大。一个叫《现代人》,一个叫 《祖国纪事》。这两个刊物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并扶植了大量的作家。提起这两个进步刊物,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位诗人的名字——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不仅是一个正直的民主主义战士,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创造了俄国诗歌的新的风气,从民间艺术中吸收了广泛的经验。他深深地热爱人民,表现人民的饥苦,因而被文学史家们喻为“人民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作,并在自己主编的《现代人》、《祖国纪事》两个刊物上,为俄国的民主进程,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把自己的一切,统统献给了俄国的解放事业。

  尼古拉·阿列克塞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年生于乌克兰一个小地主家庭。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开始了诗歌写作。在1840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幻想与声音》里,他还笼罩在浪漫主义的情调中。不久,他认识了理论家别林斯基,受到这位学者的指点,他的艺术走向开始与现实贴近了。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他的作品日益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诗集》、《诗人和公民》、《守菜园子的人》、《学童》、《被遗忘的乡村》、《晚上我上不上黑暗的大街》、《现代颂歌》、《萨沙》、《货郎》、《铁路》、《祖父》、《俄罗斯妇女》、《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等,具有强烈的忧患感和批判意识。在这些作品中,他已走出了早期浪漫的天地,把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收入到自己的眼底。为人民而写作,成了他后来从事创作的精神支柱。

  涅克拉索夫的诗作并不华美,但它的忧伤,它的热烈,它的直白,给人的震撼力是强大的。他从伏尔加河春天涨水的季节里,联想起到处泛滥的灾难;他在流浪的农民那里,发现了下层人内心可爱的品格;他描写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去世时的心情时,曾发出过令世人警觉的咏叹:“一盏多么明智的灯熄灭了啊!”他的诗有时简直就像一个宣言,理直气壮,气吞山河,令你读后精神大增。涅克拉索夫在自己的世界里,包容了俄国人众多的苦难,众多的不满,众多的呐喊。在他的作品中,你几乎找不到一点顾影自怜、卿卿我我的影子。虽然他缺少普希金那样典雅、浑厚的悲壮气质,缺少冲荡的、多层次的精神意象,但他的理性主义的独白,一直深深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

  《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是诗人一生中最有影响的长诗。作者在七个农民找寻世上快乐和自由的故事里,再现了俄国社会的图景。狠毒的地主、坚强的农民、进步的民主主义者等众多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揭露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的黑暗,对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真实的反映。诗中的七个农民,背井离乡,去寻找“不挨鞭子省,不受压榨乡,不饿肚子村”,但天下乌鸦一般黑,他们在俄罗斯广阔的乡村里,看到的都是些更加失望的东西。广大农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人权,没有自由,被专制主义长久地折磨着。诗人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深切的情感,暗示了在俄国进行真正变革的必要性。诗人在描写俄罗斯时写道:

  你又贫穷,你又富饶,你又强大,你又衰弱,俄罗斯母亲!

  奴役压不服

  自由的心,——

  人民的心

  就是真金!

  人民的力量

  强大无比,——

  良心坦然,真理永生!

  人民和谎言

  不能共存,谁也不愿

  为谎言牺牲。

  俄罗斯昏睡着,一动不动!

  但是她地下

  燃烧着火星,——

  不唤而起,不召而来,一粒粒种子

  汇成了山峰!

  亿万大军

  正在奋起,无敌的力量

  终将得胜!

  你又贫穷,你又富饶,你又苦难,你又全能,俄罗斯母亲!

  涅克拉索夫的诗歌,情感丰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