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尔街写真 [美]希拉里-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带来了异乎寻常的机会。美国前货币审计员约翰·黑曼认为,1999年离我们越来越近,过渡时期将会问题百出:     
  过渡时期内,所有成员国的货币都能交易吗?各  
  国政府能够尽快转换到使用欧元吗?现有债务能兑换  
  成欧元吗?仍然保持以当前币种计算债务不变吗?因  
  此,欧洲货币统一后难免会产生意外的后果。在统一  
   货币步履蹒跚地走出阴影过程中,过渡时期为交易商  
  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显然会存在套利的可能性,也会引  
  发市场混乱,这一切注定要发生。     
  任何拥有欧元基金的一方都不得不考虑市场影响力这个问题。这喻示着欧元核心国将成为邻国的大买主。而他们又是国内自然市场上的大卖家。例如,里昂信贷资产管理公司打算减少其投资组合中法国法郎股票的比重,而增加核心欧元股票、债券或其他证券的比例。一旦投资组合转化为欧元投资组合正常化后,初期的交易迅猛增现象会消失。     
  欧洲货币统一后,未来的货币市场与今天相比将会大不一样。利奥·梅拉梅德认为欧洲货币的统一是迟早的事。他将世界划分为三大货币集团——美元集团、日元集团和欧元集团——贸易支付工具会围绕着这三大货币发展。     
  欧元集团、美元集团和日元集团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兑换。我不认为世界会朝着静态的方向发展。各货币集团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各种金融变革中,都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机会。这种机会不同于过去,它极具高度复杂性和竞争性。加里·兰佩奥尔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如果这样的情况真会发生,也会是困难重重——假设签订新的欧洲货币单位合同。试试借这份合同从事所有货币的投机活动。在此银行和个人都有大量的资金搁死在国外。同这些国家有大量业务往来的制造商也在此投资,因为这是他们为保持美元成本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利润差而采取的保护措施。要试着推算出这些制造商是否解除合同、何时解除合同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许多人在海外签有不同币种、不同利率的合同和协议。怎样固定这些合同和协议的价格呢?怎样合并呢?怎样兑换成对等的日元和美元呢?     
  一俟欧洲货币单位生效,市场会变得相对平静。货币兑换业务会缩减8%,结果会减少所需货币交易商的人数。     
  苏珊·奥利娜认为可能会产生这么一个结果:     
  促进欧洲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此时的欧洲公司  
  债券市场发展并不充分。因此你得准备增强市场的流  
  动性。一旦减少了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就能够创造具  
  有更大深度的市场。我怀疑如果减少不稳定因素,人  
  们会开始把目光瞄向同边市场。我想他们会发展起一  
  个东欧集团。今天的有们证券投资的整个本质都会有  
  所不同。     
  欧洲的法国马蒂夫(巴黎一家期货期权交易所)提供了部分最新金融商品,其中包括让投资者赌欧洲货币联盟未来的可能性的期权。有一种欧洲通货单位(ECU)产品,它是在欧洲通货单位计值的十年期债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哪个欧洲期货T商场能赢得新的欧洲货币单位市场业务呢?这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各个期货市场都在争夺新市场的霸主地位。结果是其他市场的需求和业务减少,仅有一个市场繁荣。伦敦的LIIFFE期货交易所极有机会成为欧元利率期货(即欧元衍生品)的欧洲交易中心,仅仅是因为LIFFE的商品品种繁多,有很强的变现力。     
  即便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会对伦敦有利,理由是伦敦不受布鲁塞尔机构的干涉,行动自由,能够更迅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传统上,伦敦就具有维持金融服务部门的各种基础设施。伦敦已经是最大的外汇市场,一个与亚洲、纽约和欧洲并驾齐驱的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的文化和语言也是适合与其他文化共处的。     
  伦敦的买方交易商将会迎头赶上纽约的买方交易商。基金会膨胀,交易商的薪水也会提高;他们正进军责任更重大的位置。买方交易专柜会发展得更成熟,更加依赖于技术,每股交易员更大。未来的经济行(不管我们如何定义),会成为较大的实体,其中极少数可能会象独立的证券商行那样运作。金融服务业的合并——大银行、保险公司、经济行和基金管理公司——注定将继续下去。在由电子信息提供者和交易所构成的网络协助下,超级机构的出现将会缩小传统的成本结构,并产生少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强大的世界性机构。其间的优点不胜枚举——分配更有效,流动更畅通——但这会尤其损害到过渡期卖方的利益,如果卖方适应速度不够快的话。     
  大多数交易商有了桌上的屏幕,就能周游世界做买卖,交易仅仅是依据成本或对某一交易系统、对某个国家的资产流动性或税收环境的偏好。例如,一交易商要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买进丹麦股票,因为他喜欢使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的系统,而且丹麦股票在法兰克福上市,因此他可能选择法兰克福为交易地点。交易业务会随之流向他认为可使其资产增值或减少市场风险的交易所系统。如何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业务水平,为所在经济行和客户带来收益,这是交易商自己应当做出的选择。     
  交易地点将是星罗棋布,大家都竞相争夺流动性资金。到一定的时候,布鲁伯格、路透社、英斯汀网络、机构交易投资系统,亚利桑那证券交易所,EASDAQ和其他末测的交易系统之间要相互商榷,让各自的系统能够相互兼容。随着其他交易系统的不断涌现,交易商们谈论得更多是希望看到增强电子交易系统、信息系统和分析系统的统一性。系统的统一并非人为设计的,可能会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直接用户或许会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直接用户,也就是系统客户会称,“我是你们系统的大客户。我希望你们系统能与另一个用户的系统通话,因为我同时也是这个用户的大客户。”因此,两个系统必须要联合起来,才能实现通话。     
  由于交易系统的统一,市场中介人的作用已大大降低。此外,大的跨国公司之间也进行业务往来。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枚邦公司在证券交易方面的技术很先进,拥有信息入口,可得到经纪人的“首个电话”。这些公司开始自己担当起经纪人/证券商的角色,很像是客户成了经纪人/证券商的竞争对手。传统经纪人/交易商和传统交易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央银行、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如果以过时的定义诠释影响力则会丧失影响力。面对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对企业、对个人的普遍影响,传统经纪人愈发显得无能为力,终会落后于技术派。     
  在买方的对抗影响力和来自非传统电子交易所和信息提供者的竞争压力下,传统交易所和调控机构所制造的人为障碍很可能会被扫除。商业性投资交易所最终会向所有的有希望独立发展的金融机构开放,但是调控机构很快会为这一新事物设置许多障碍。随着传统经纪人面临的业务竞争升级,迫于压力,交易费用会降低——客户受益,却苦了经纪人和传统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詹姆士·夏皮罗表示异议:     
  我们可以设想英斯汀网络系统,或布鲁伯格或某  
  些人能够设计出一种证券交易方式将世界各地的交易  
  商和各大交易所的入口链接起宋。这是完全可以想象  
  的。但可能性不会很大。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目存在着大量的监控方面的争议,如清算股本账户。     
  还有惯性问题,要转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业  
  务是很困难的。此外还存在着政治方面的争议。法国  
  不会在意布鲁伯格系统有多么优良,他们仍然希望交  
  易地点为巴黎证券交易所。因此我认为这决不可能一  
  蹴而就,但其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考虑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景,霍利·斯塔克补充道,世界上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现在都实现了电子化。由于技术的进步,在过去五年内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了巨大变化,霍利质疑道,交易厅真有必要是有形的吗:     
  我想如果你是希望专业人员实际到场,那么你会  
  认为有形的交易厅是不可或缺的。但交易商可不可以  
  就坐于电脑终端前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买卖呢予我想这  
  是有可能的。但这种交易方式随时会发生吗?我可不  
  这么认为。     
  这里存在着新旧对比主题:老式证券交易所对新式电子交易所;传统交易商对电脑辅助下的新一代交易商;旧条款对新条款。许多年青一代交易商认为旧秩序会被推翻。交易所改朝换代,年轻一代交易商中的佼佼者正在顺起,坐上了交易专柜上颇有影响力的位子。他们熟悉电子设备和电脑。他们否认在纸上书写委托指示是唯一的交易方式。对他们来说,这种传统交易方式好比清教徒背负基督遗物。     
  事实证明纽约证券交易所是新旧过渡时期地幸存者。它走的是一条合并各种市场的道路。它采取一种指令驱动系统,大多数指令通过电子超级点系统输送到交易厅。纽约证交所非常成功地经营了处理大型机构订单的证券商市场和一个拍卖市场。超过10,000家美国机构管理着5万亿以上的证券基金,他们使用的正是纽约证交所市场。该市场提供的巨额流动性资金是世界上其他市场无与伦比的。纽约证交所的日平均资金流量达218亿美元,这个数字还在增长。1995年以前,仅有8天的日交易量达到或超过4亿股。到了1997年,一个普通交易日也能达到这个量。     
   没有纽约证券交易所,没有这个主要市场,就不存在市场。因为绝大多数美国公司(超过2675家)在纽约证券所上市;有235家以上外国大公司也在此上市。总计在纽约证券所上市的近3000家公司发行了1760亿股,价值超过7万亿美元。实际上,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吞吐能力会越来越强。     
  让我们讨论一下一些抽象的、无形的东西。传统交易所采取的交易方式,尤其是纽约证交所的交易方式所具有的某种价值是完全电子化交易无可比拟的。这是一种附带有感情色彩的人文机构。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厅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和核心。我认为这就是一个说明其有形形式的重要的原因,足以说明为何每天有3000人以上云集于此,为何全球千千万万观众从电视上关注着这里的动向。比尔·约翰斯顿倒不担心纽约证交所的继续生存问题:     
  天啦,我简盲无法想像我是如何渡过了那段艰难  
  岁月。那时我们好象是旧时代的恐龙,交易所毫无生  
  存下去的能力。但再看看今年,我们的平均曰交易量  
  为4.2亿股。当我才开始涉足证券交易时,那时曰交  
  易量达4百万股就很不错了。到1990年,形势好时可  
  达1亿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