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还评论说:
  有的同志说些不聪明的话,说什么“不要他们也行”(指知识分子)!“老子是革命的”!
  这话不对。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他们是不行的,单靠我们老粗是不行的。②50年代中期,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看法,最恰当地总结在他1956年4月25日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中,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这篇著名讲话的各个方面都讲了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要顾此失彼。因此,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
  (但并不是把关系颠倒过来,虽然他有时也这么说。)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但与此同时 (这表明了他当时的平衡与公平思想),他提出应适当注意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现存的工业基础,而不是把所 ③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 年)第27 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9 页。 ①  1956 年1 月25  日的讲话见1956 年1 月26  日《人民日报》。引文见阿兰纳·卡埃尔·当高斯与S。施 拉姆翻译编辑的《马克思主义和亚洲:导论与阅读材料》第293 页。 ②  《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 年),第34 页。有能得到的资源都投入到整个内地去扩大工业。              ①如前所述,在起草这篇讲话时,毛仔细考虑了陈云以及其他经济工作方面的专家的意见。《论十大关系》从总体上讲无疑代表了他自己妥协的立场,企图以此来获得党内广泛的赞同。然而,毛因此而在个别问题上采取温和与妥协态度,丝毫也不能表明他准备在所有方面向其领导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志低头。
  1955年,在他发动加速农业合作化进程的运动中,毛泽东已经表示出对②所有与他的意见相左的反对派进行粗暴打击的意向。 1956年年中,他又以一种更隐蔽、但却是更可怕的态度再次表露了同样的偏狭。1956年早期毛曾经相信,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成果,将能促进所有的经济工作的发展。面对着出现的矛盾与不平衡,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恩来负责起草的关于“反对冒险主义”的重要社论,事先,毛曾经审阅了社论,但他并没有表示任何意见。给他的同事们的印象是他已赞同了这一讨论,然而在实际上,他对此是有所保留的。当他承认不能要求经济发展过快时,他仍相信中国经济可以飞速发展。在大跃进前夕,他开始发泄他的感情。在此之前有一年半的光景,他总是对这篇社论怀藏怨恨,对周恩来尤其如此。①同时,在1956年春季和夏季,毛不仅提出了“百花齐放”的口号,而且也对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共产党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系问题、是非关系问题等采取了非常缓和的态度。他在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更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些问题。但毛在此之前的讲话中已多次提到这些问题。由于“阶级斗争”在1957年到1976年间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有必要专门对这一主题进行详细讨论。
  人民、阶级与矛盾1957年2月之前,毛考虑这些问题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在1937年的《矛盾论》中形成的。在这篇文章中,毛认为,虽然矛盾“贯穿于每一个发展过程的始终”,虽然所有的矛盾都包含着斗争,但它们不一定都是对抗性的,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毛当初写的这篇论文的原文中,他把“非对抗性矛盾”的范围规定得非常宽泛,对阶级斗争的范围规定得也就很严格了:
  例如,共产党内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经济方面城市与乡村 ①  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 61—83 页;官方的文本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 5 卷,第284—307 页。 (参见《毛泽东选集》1977 年版第5 卷,第268—277 页。——译者) ② 见《剑桥中国史》第14 卷的讨论,也可参阅施拉姆在《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当中所作的分 析,第214—216 页。 ① 关于毛持续的乐观与急躁情绪,见他在1956 年11 月15 日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英 文版第5 卷,第332—335 页。 (中文版第313—329 页。——译者)毛对关于“急躁冒进”批评的心理反 应的重要意义,在近期中国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述中广为强调。在1986 年4 月24  日的一次对话中,龚育之 认为它可能是通向“文革”之路的第一步。关于文革期间毛对于这篇社论发怒的迹象的总结,见罗德里克·麦 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1。人民内部矛盾 (1956—1957)》第86—91 页 (求实出版社,第101— 104 页。—— 译者)。关于周恩来对起草1956 年6 月20  日社论的贡献,见胡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讲义》,第146 页。的不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各种不同的劳动分工,工、农在阶级关系上的矛盾,以及自然界中的生与死,遗传与变异,冷与热,白天和黑夜——没有一种是以对抗形式而存在。①1951年的校订本当然构成了我们这里所考察的这个时期正统的思想意识的标准,在这个版本中,毛泽东划分界限更为谨慎,他解释说,“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在阶级存在的时候,这是阶级矛盾对于党内的反映”。“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有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但还指出,城乡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在中国的国民党统治区里,都是“极其对抗”的矛盾,但在根据地里面,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非对抗的矛盾。②就这篇著作的语气而言,这里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它反映了毛泽东对强调阶级斗争的需要,他要在整个50年代或多或少地掀起阶级斗争。但是,考虑到对于这两个仅有阶级所采取的态度 (正像我们从前文关于《论人民民主专政》研究中所看到的)对新政权构成严峻的问题,他在1951年所划的界限没有重大变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
  方式来解决;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与农民之间的矛盾,1937年设想的是通过“农业社会主义化”解决,现在他提出要用“农业集体化与机械化”的办法,这确实比以前具体多了。③1950年6月,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该讲话已收入《毛泽东选集》),他在当时的这个讲话中坚定了他基本温和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同时与很多阶级进行斗争。在总结党在目前对于中间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时,他指出:
  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①以毛的观点,到1952年6月,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地步,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再把民族资产②阶级界定为“中间阶级”就不合时宜了。
  然而,他在1952年9月写给黄炎培的信中说,在整个“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止),要求一大部分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那是不合理的。
  他们必须接受工人阶级指导,但要求他们接受工人阶级的思想,放弃赚钱的③念头,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1955年夏,毛泽东又进一步推动农村的阶级斗争,特别是区别“上”中农和“下”中农,把这两部分人之间的界限当作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分界线。
  195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扩大)全会正式认可了他的农村路线。 ① 尼克·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一份公开文稿的注释翻译》,第38 页。(译稿在中文基础上略 作修改) ②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 卷,第344—345 页。 (参见《毛泽东选集》1991 年版第1 卷,第 335 页。 ——译者) ③ 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参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 卷,第321—322 页。 ① 《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 卷,第35 页。 (《毛泽东选集》1977 年版第5 卷,第23 页。译者) ② 同上,第77 页。 (《毛泽东选集》1977 年版第5 卷,第65 页。——译者) ③  “致黄炎培”,1952 年9 月5  日,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41—443 页。在这次全会的总结报告中,毛总结了当时的形势,再次提到共产党人的两个联盟,一个是同农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两个联盟都“很必要”。但在这两个联盟中,同农民的联盟是“主要的,基本的,第一位的”,而同资产阶级的联盟是“暂时的,第二位的”。在强调这两个联盟间的相互关系时,他说:
  1950年,我在三中全会上说过,不要四面出击。那时,全国大片地方还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还没有完全到我们这边来,如果就向资产阶级开火,这是不行的。等到实行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完全站到我们这边来了,我们就有可能和必要来一个“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使我们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基础上,而不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巩固了同农民的联盟。这就会使资产阶级最后地孤立起来,便于最后地消灭资本主义。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是很没有良心哩!马克思主义是那么凶哩,良心是不多哩,就是要使帝国主义绝种,封建主义绝种,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在头三个五年计划的15年期间内(其中三年已经过去),“国际国内的①阶级斗争会是很紧张的”,他解释说。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像上文刚引述的,毛在他的讲话中说,大约需要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而实际上到1956年底就全部完成了 (见《剑桥中国史》第14卷第2章)。
  到1956年早期,毛泽东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日益巩固。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对阶级斗争采取了更加温和、更加稳健的方针,尤其是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还强调了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
  另一件能够反映这一倾向的事情是,不再像先前那样,在接纳新党员时歧视非无产阶级成分。正像我们已经指出的,为了改变党的阶级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党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吸收更多的工人入党。然后,1956年,新党章取消了以前对于非工人成分的较为严格的审查。其理由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以前的社会成份的划分已经而且正在失去其意义”。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邓小平观点的详细内容,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毛在他生命最后20年间关于阶级观点发展的背景材料:
  工人和职员已经只是一个阶级内部的分工;……贫农和中农现在都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