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城邦里仍存在限制国王权力的贵族会议,因此,有人称之为奴隶民主共 
和政治。此外,各城邦都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奴隶制小国,邦与邦之间 
… Page 8…
  往往征战不断。在奴隶制城邦向帝国过渡中,各国王权力都比以前加强了, 
  但却未达到绝对君主专制的地位,地方势力仍很强大,中央集权并没有彻底 
  实现,西亚的阿卡德王国和埃及的早王朝时代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奴隶制帝国阶段,国家机器得以强化,国王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中央 
  集权专制君主,而且各国国王都利用神权政治来巩固其统治。从《汉谟拉比 
  法典》中可以看出,古巴比伦国王不仅直接控制国家机关,总揽全国行政、 
  法律、军事和宗教等一切大权,还鼓吹自己是天神的后裔,将自己神化。埃 
  及君主在操纵国家一切大权的同时,也念念不忘借助神权来加强自己的专制 
  统治,因此导致了阿蒙僧侣集团势力的膨胀,引发了埃赫那吞改革。而埃赫 
  那吞改革显然也是利用神权来巩固君主专政,只不过埃赫那吞采取的手段是 
  借助阿吞神来削弱阿蒙集团势力而已。 
       古代前期中国从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开始,便进入 
  了漫长的奴隶制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同古巴比伦王国和古埃及帝国时代一 
  样,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君主不仅控制了全国的一切专政机关,而且也利 
  用神权政治来维护自己的君主专制统治。 
       夏朝的奴隶制君主专政是从“禅让制”让位于“世袭制”开始的,夏朝 
  已经拥有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还修建了监狱等镇压机构。商灭夏后,君主 
  专政权力大为加强,成了专制式的暴君,并以军事征服、镇压以及刑罚严酷 
  著称。到周王朝时,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国王被称为“天子”、 
   “天君”,享有主持祭祀权、诸侯分封权、指挥军队权、任免官吏权和国事 
  的最后决定权等一切大权。西周不仅拥有比商朝更为强大的军队,而且政治 
  制度亦更为完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此外,中 
  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也远比以前完善,大大加强了君主的中央集权统治。 
       神权政治在夏、商、周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中都非常突出。夏的最高统治 
  者宣称自己为上帝的后裔,周的国王也称自己为“天子”或“天君”,散布 
  君权神授的思想。除了战争外,祭祀被看成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故有“国 
                       ① 
  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在夏朝,以禹为象征的社神成了象征国家的国神, 
  禹的神化实质上就是王权的神化。在商朝,国王总是以占卜的方式,将自己 
  的想法转化为神的意见,将自己的统治描绘成上天的旨意,商朝的大事,都 
  通过占卜向神请示,由神决定。总之,神权政治作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手 
  段,在中国也同样大大促进了中央集权奴隶制的发展。 
       ③奴隶社会的政治史,同时又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奴隶社会的发展, 
  不管在哪一阶段,总是伴随着阶级分化、阶级对立的加剧和阶级反抗的加强。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奴隶都逃不脱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他们总是处 
  于社会的最底层。战俘奴隶和债务奴隶的增加,成为推动各地区奴隶制发展 
  的源泉,此起彼伏的阶级斗争则成了奴隶制王朝频繁更替的直接原因。 
       在古代前期印度,奴隶数量总是不断增加,战俘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随着雅利安人社会的分化,内部有了不同等级的划分:婆罗门(僧侣阶级)、 
  刹帝利 (武士阶级)和吠舍(一般平民大众)三个等级,此外还有最低等的 
  由被征服土著居民构成的第四等级。随着分化的加剧,这种种姓制已成为一 
  种牢固不变的社会体系。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特权阶段,而吠舍则和第四等级 
  构成被统治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连续不断。 
①  《左传·成公十三年》,《春秋左传注》861 页。 
… Page 9…
     古代前期希腊荷马时代的阶级分化也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日益加剧。 
氏族贵族拥有大量财富,氏族贫民则逐渐被沦为雇工、乞丐甚至奴隶,奴隶 
的来源主要是战俘和海盗劫夺,奴隶的反抗也随着处境的恶化而不断加强。 
     在古代前期西亚,从两河流域南部乌尔城邦遗址中王陵与平民坟墓建筑 
和殉葬的巨大差别可以看出,阶级分化与对立在苏美尔城邦产生之初就已开 
始出现了。此时,奴隶的数量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平民与贵族之间的 
尖锐斗争,才有拉格什城邦国王乌鲁卡基那的上台和乌鲁卡基改革的发生; 
也正是由于奴隶的反抗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才有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 
王朝的相继衰落与灭亡。到古巴比伦王国时代,居民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大 
类,自由民又有全权与非全权之分,关系非常复杂,奴隶的地位则如同牲口 
一般,处境悲惨,连生命都没有保障。这些在《汉谟拉比法典》中都得到了 
充分体现。 
     古代前期埃及伴随城邦出现的便是阶级分化与奴隶的产生。帝国统治形 
成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奴隶的作用不断加强,命运却越来越悲惨,终于 
爆发了“第一中间期”和“第二中间期”的两次大规模贫民、奴隶起义。经 
过各王国的发展,奴隶制在新王国时代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奴隶和贫民的反 
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以第十九王朝伊尔苏为首的奴隶起义最为著名。到后 
期埃及,高利贷的盛行使债务奴役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加剧 
的结果,便是埃及帝国的沦亡。 
     古代前期中国政治史也是一部奴隶制大发展和阶级矛盾不断尖锐的历 
史。早在夏王朝时,奴隶大部分还在形式上保持着公社成员的身份,但其剩 
余劳动却在祭神的名义下被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集团所占有,实际上已处于被 
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主要被用于宫廷内的手工劳动中,直接为统治者服 
务,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在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劳动中。商代,奴隶制有了进一 
步发展,奴隶来源不仅有战俘,还有愈来愈多的债务奴隶,奴隶的使用范围 
也更为扩大了。与此同时,奴隶的处境更为悲惨,反抗更为激烈,阶级斗争 
日益激烈。到西周时,奴隶连生命都毫无保障,不仅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 
盾与斗争不断激化,而且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对立也日趋尖锐,爆发了中国历 
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西周国势大衰,最终难逃被灭亡的命运。 
     世界古代前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发展开创了人类文明时代政治发展史的先 
河,特别是奴隶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人类私有制社会漫长发展时期的基 
础,成为整个世界政治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 Page 10…
                          二、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发展史 
                     1。氏族制度产生前的原始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社会的发展史共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群时代、血缘家族时期和氏族 
  公社时期。原始群是从人猿最初分化开始,在形成中人向完全形成的人过渡 
  中人类祖先藉以生存的群体,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完全形成的 
  人出现后,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公社时期,但在现代人出现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早期,氏族制度仍未产生,取代原始群的是前氏族公社时期的血缘家族,“是 
                                  ① 
  第一个 ‘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衍生于原始群,并随着生产技术的发 
  展而过渡到更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公社。 
       (1)原始群时代 
       生活在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的埃及猿和原上猿被世界公认为人和 
  猿的共同远祖。从这个共同远祖逐渐分为两支:一支为猿科,通过森林古猿, 
  演化成了现代大猿类黑猩猩和大猩猩;另一支为人科,通过腊玛古猿、南方 
  古猿、直立人、智人进化到现代人。从人猿的最初分化到完全形成的人出现 
  以前,人类走过了从猿到人的漫长过渡时期,这就是原始群时代。恩格斯称 
                        ① 
  之为“人类的童年”,即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时间大约在一千四五百万年 
  前至300万年或350万年前。我们称这一过渡时期的人为形成中人,至今我 
  们知道的最早的形成中人是生活在大约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 
  它是人类最早的祖先,人猿的最初分化从此开始,原始群时代也从此开始。 
       形成中人的代表除腊玛古猿外,还有南方古猿,从这两种古猿的考古资 
  料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形成中人的原始群状况。腊玛古猿的化石最早发 
  现于巴勒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在亚、非、欧都有发现,我国曾 
  于 1920年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了举世罕见的腊玛古猿第一个比较完整的 
  头骨化石,对研究原始群时代的形成中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考古发现表 
  明,腊玛古猿较为近似人类,没有发现肢骨,说明腊玛古猿已能初步用两足 
  直立行走。南方古猿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则比腊玛古猿更进了一步。南方古 
  猿化石在东非和南非均有大量发现,在亚洲也有零星发现。考古发现的南方 
  古猿枕骨大孔的位置与现代人很接近,盆骨、腿骨也与人近似,这些都表明 
  他们已能直立行走,只是不如现代人平稳而已。他们都已从猿分化出来,逐 
  渐向人类演化。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都已开始学会狩猎和使用天然工具,但还不会制造 
  工具,也不知道用火,这正是他们区别于完全形成的人的本质所在。形成中 
  人只有结成群,依靠集体的力量对付险恶的自然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动物状态,他们必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 
  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他们只有团结在群体中,彼此协作,共同劳动,才 
  能战胜困难,得以生存,免于被自然淘汰的命运。同样,在获取食物和性生 
  活等方面,形成中人已开始抑制纯粹的动物私欲和本能。 
       原始群时代早期,形成中人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生活毫无保障。到原 
  始群时代末期,随着劳动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获取食物的手段增多, 
① 根据克拉德 《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第108 页译出。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4 卷,第1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