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经济史-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工场相比,显得更加微弱。它大多由行会作坊发展而来,因而仅存在某些发 

达的城市,规模不大,并限于少数行业。由于大部分这类手工工场往往也将 

部分工序分散给附近的破产手工业者进行加工,还具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 

特点,马克思称之为“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因此,其中的大部分从严格的 

意义上来看,也不能看作集中型手工工场。当然,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些以 

集中生产为主的手工工场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集中型手工工场。16世纪中期以 

后,集中的手工工场有了较大发展。这是因为在分散的手工工场生产形式下, 

包买商往往把原料以至工具分布在几十英里内上百户家庭手工业者手中,在 

农忙时,家庭手工业者又往往停下来去做农活,所以,在管理上必然存在许 

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与此同时,这种无法监视的生产,也常常使包买商的原 

料遭到损失,而且在产品规格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资本原始积累达到 

一定程度之后,便转而建立集中的手工工场。 

     这一时期,手工工场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在英国,呢绒手工工场得到 

巨大的发展。并由原来的分散型生产转变为以集中型生产为主。一些富裕的 

行东和包买商,利用手中的资本购置场房、生产工具和原料,把一些破产农 

民和贫困的手工业者雇佣为工人,集中在手工工场内分工生产。有一首描述 

16世纪英国呢绒业手工工场的歌谣曾写道:“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 


… Page 37…

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附近又一室,少 

女二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人,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 

穷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 

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 

色施。二十扦制匠,将呢折成匹。”从这首歌谣中,可以看出这个手工工场 

的规模和分工之细。起码在工序上已有检、梳、纺、织、修剪、浆、染和扦 

制等分工。在英国,呢绒手工工场发达的地区有:东南部的诺福克、塞福克、 

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剑桥,西南部的牛津以及北部的兰开夏和约克郡等。 

17世纪雇佣几百人的呢绒手工工场在英国已相当普遍,少数大型的手工工场 

雇工达1000多人,乃至2000人。呢绒的出口,则每年达25万匹。在英国, 

除了呢绒业之外,这一时期的采矿、冶金、造船、造纸、酿酒、建筑、玻璃、 

肥皂、火药等行业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手工工场。例如,1560年创立的皇 

家采矿公司开采的铜矿,便由英国一些知名人士认股,而且还招收了德国资 

本。同时创立的矿产与制炮公司,采矿与冶金联营,其原始的36股资本,由 

伦敦大商人和著名的贵族认购。这些公司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集中的手 

工工场。在法国,手工工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呢绒、纺织、印刷、陶 

瓷和玻璃等行业都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时形成了手工工场。1467年里昂设 

立了第一个丝织工场。1470年在巴黎成立印刷工场。诺曼底、普瓦都、皮卡 

尔、朗该多克等地的手工工场在呢绒纺织业中发展较快。布列塔尼、曼恩的 

麻织业和里昂都尔的工场丝织业都很发达。1546年,仅都尔一城就有织机约 

8000架。巴黎则以化妆品和珠宝业闻名。法国的印刷业亦发展较快。16世纪 

中期,巴黎有印刷所约71个,因印刷技术较为复杂,所以印刷业多为集中的 

手工工场。在采矿和冶金方面,法国也出现一些手工工场。如道斐那的铁矿 

开采和冶炼。总的看来,法国手工工场不论人数和规模,其发展情况同英国 

相比较为落后。主要形式还是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大多也为几 

十名工人的小型规模,数量也不多,总共只有近200家。法国的手工工场到 

17世纪中期中世纪宣告结束以后才有更大的发展。并且,这一时期法国的较 

大型的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大多是在政府鼓励和扶植下发展起来的。从亨 

利四世时代 (1594—1610)起,法国开始创办官办的大型手工工场。继位的 

路易十三 (1610—1660)及其大臣黎世留则通过发给补助金、授予特权、免 

除租税等办法,扶植手工工场的发展。这些“王家手工工场”虽是以资本主 

义的经营方式管理,却和封建王室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尼德兰,北部各 

省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达到较高水平,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中的手 

工工场。16世纪末,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荷兰共和国。南 

部的佛兰德尔和不拉奔、安特卫普等地是手工工场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16 

世纪时,在纺织、冶金、制糖、制皂、印刷业中,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其中 

以毛织业和麻织业工场最为发达。但毛织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都依赖 

国外市场,特别是西班牙和英国的市场。印刷业工场也达到一定规模,安特 

卫普的普兰汀印刷所,拥有24部印刷机,使用100个工人,向国际市场销售 

书籍。在意大利,虽然早在14至15世纪就有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到 

16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它的经济发展却显得迟滞不前。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局限于少数手工业部门,南部和北部都保持着闭塞的封建经济。这时的德意 

志和意大利的命运极为相似,经济处于衰落状态,仅在纺织、采矿业中,出 

现少量的手工工场。 


… Page 38…

     此外,资本主义生产在其它领域也有重大发展。在商业方面,前述商业 

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清楚地表明,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显著成 

长,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实力大大加强,并且成为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向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较 

为缓慢,但在某些局部地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尼德 

兰北部,16世纪时,土地已大部分掌握在大富商和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或者 

直接经营农场、牧场,或以短期租佃方式,把土地租给自由农民耕种,收取 

货币地租。有的贵族也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荷兰共和国成立之后,尼 

德兰革命时期没收的西班牙贵族的土地,也转入资产阶级和市民之手,由他 

们进行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在尼德兰南部,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 

方式。在英国,16世纪时,由于“价格革命”的作用,早在14世纪时就已 

出现的圈地现象,急速蔓延开来。贵族领主们纷纷剥夺农民的份地,把原来 

租给小佃农的土地收回,把敞田圈围起来变成大农场,高价租给大租佃农场 

主经营。这种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活动,不仅在世俗领地而且在教会领地上 

进行。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的发展,扩大了资产阶级 

化的新贵族阶层,形成了一批由富裕农民、商人、企业主转化而来的资本主 

义大租佃农场主,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批雇佣工人和国内 

市场。 

     17世纪中期,中世纪的发展终于达到了终点。但这时,在西欧的各个国 

家中,只有荷兰和英国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生产在法国、德 

意志和意大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中,仍然处于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在法国, 

资本主义生产虽有发展,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却是到18世纪末才完成。在德 

意志,18世纪时,手工工场的发展仅取得初步成果,到19世纪上半期,终 

于有了广泛的发展。德意志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最早出现的意大利都是在19 

世纪下半期才迈着沉重的脚步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 


… Page 39…

            三、中国隋、唐、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1。经济制度的嬗变 



      (1)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自秦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土地私有制以来,私有土地是中国 

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各朝代也有各种形式的公有土地,但数量 

都不及私有土地多。只有在公元485年至780年这将近300年的时间内,以 

私有土地为主体的制度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内实行的均田法,使私有土地 

的范围大为缩小。到唐中叶这种制度被破坏,全国又恢复了以私有土地为主 

流的制度。485年北魏倡行均田法,是自秦废井田以后两千年内最重要的一 

次土地制度变革。晋室南迁后,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混乱状态。战争 

的伤亡及人民的逃避,使农村出现大量荒田;很多农民流落城市中,变成不 

事生产的游民;很多未南迁的巨室士族,靠了族人的力量自成一个生产单位, 

在其保护的范围内从事耕种,许多乡民为避战祸,也投靠这些有自卫武力的 

士族,寻求庇护,乡民们以士族为核心,聚居在一起,每单位耕种面积上的 

人口密度极高,形成人力的浪费。其结果是农业产量低,而政府又不能依法 

征收租税。 

     为了解决荒田和游民的问题,也为了从豪强手中挖出大量的荫户,使之 

向国家缴纳赋税。孝文帝在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实行均田法。 

     均田法的基础是土地国有化。北魏政府把无主荒地,产权不确定的农地, 

以及有主的私有土地一概没收,化为公地,然后按劳动力多寡分配给农民耕 

种。男丁受露田40亩,休耕之地加倍。另外桑田20亩作为世业。女子受露 

田20亩。此外另有麻田及宅地。男女受田额虽不同,但都从15岁开始受田, 

70岁或死亡时还田。均田法也未完全放弃土地私有制。此法令规定桑田要种 

植桑枣等多年生树木,其生长周期很长,不宜频繁换主,于是桑田一般不在 

还受之限。宅地与桑田一样,也为世业。这两类土地实际上变成了使用人的 

私有土地,不过在数量上政府没有限制。“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 

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魏书》卷110,食货志),以此 

维持法令所限定的私有土地数量。 

     北魏以后,北齐、北周、隋及唐初,各朝政府都沿袭均田法。不过具体 

规定上有若干变动。北魏时每一男丁受露田40亩,休耕之地倍之或再倍之, 

桑田20亩为此业。北齐不管休耕与不休耕,一律受露田80亩,另外永业田 

20亩。北周无室男丁受田百亩,无露田、桑田之分。隋又恢复北齐规定,每 

男丁露田80亩,桑田20亩。唐时是男丁受口分田80亩及永业田20亩,以 

所有权来区分,而不以作物来区分桑露。在受收田的年龄上,北魏15岁受田, 

70岁还田。北齐则为18岁受田,66岁还田。北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