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列夫斯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西列夫斯基- 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谋长的英国和美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
    这次活动当然是根据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指示安排的。原来,英美两国从诺曼底
登陆作战以来,就注意到了苏联红军这场大规模的以巴格拉季昂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白俄罗斯战役。他们隐约地感到,苏联人的这次反击作战很可能像1812年击败拿破
仑一世那样,彻底地把侵略者全部赶出俄国。那么,此后呢?也就是说,苏军将以
怎样的行动出兵波兰和欧洲呢?这才是他们所特别关心和担心的事情。
    本来,在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德黑兰会晤及以后的多次信函联络中,他们已经答
成了初步协议,这就是法国和德国西部地区由英美军队来负责解放并占领;东欧诸
国和德国东部包括柏林由苏军来负责解放和占领。但是,当苏军前出到波兰首都华
沙时,所距柏林的距离正好与英美军队距那里的距离相等,这种情况使后者开始另
外打起主意。其中主要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罗斯福倒还不太强烈)曾经暗暗想使他
们的军队首先突入柏林,从而在战后欧洲树立英国的突出地位,这样也可以遏制布
尔什维主义的苏联对欧洲的扩张。因此,丘吉尔一再怂恿罗斯福,要求派代表团到
苏德西部前线去看看实际正在发生的情形究竟怎样。这样,他们便向斯大林提出了
正式请求。
    那么,这时的斯大林在想什么呢?
    首先,对英美军队6月6日诺曼底登陆作战及其由此真正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苏联的态度是欢迎的。虽然斯大林早在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就说过没有欧洲第2战场
苏联也能单独地打败希特勒法西斯之类的话,但他还是乐于看到德国在东西两线同
时作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可以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二来也可以加速希特勒德国
的灭亡进程。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苏联这时并不惧怕英国和美国。斯大林一直相信,苏军经过3年现代化战
争的考验和锻炼,肯定要比美国和英国的军队更有战斗力。因此,迅速解放东欧和
占领柏林的计划,完全可以由苏联自己决定时间和方式。此外,斯大林与罗斯福之
间已有较充分的谅解,他知道罗斯福不会完全支持丘吉尔的愚蠢而又贪心的想法。
    第三,关于德国纳粹可能想与英美单独媾和一事,斯大林更有他有力而正确的
判断。一次,他对莫洛托夫和朱可夫等人说:“现在,希特勒就像一个疯狂的赌徒,
他一方面要与苏联作战到底,另一方面则把希望寄托在英国人和美国人身上,他在
想以坚决地抵抗苏联来换取英美可能的与之单独媾和。但我相信罗斯福与丘吉尔是
不会同他做这种交易的。他们为了保障自己在德国的政治利益,将不会同已经完全
失去人民信任的希特勒分子相勾结。更何况,他们也不愿意和不敢因此而永远背负
起其本国人民和全人类的骂名的。”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斯大林才有充分的把握。事先,他曾在电话里告诉华西列
夫斯基,要尽可能好好地款待这两位英美使者,他们要求到前线去实地观察也完全
可以允许。华西列夫斯基当时觉得,最高统帅似乎也可以做一个颇为不差的外交家
呢。
    到华西列夫斯基这里来的是英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伯劳兹将军和美国驻苏军
事代表团团长迪安将军。可是,他们并不是一起来的,先是伯劳兹将军,而后才是
迪安将军。华西列夫斯基只知道斯大林对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一
般说来,他对罗斯福和美国的态度要好一些,而对丘吉尔和英国的态度则差一些。
这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人们早就获知了。但这次这样安排是斯大林的意思
还是两位客人的主张,他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对他们的接待则是一样的。会晤有时安排在森林里,有时
则直接安排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司令部里。他们分别向华西列夫斯基通报了诺曼
底登陆作战的情况,而华西列夫斯基则向他们介绍了包括白俄罗斯战役在内的苏军
1944年夏季战局。
    随后,请他们观察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一个作战地段的战斗情况。在他们的
要求下,还请他们看了一些被俘的德国将军。
    华西列夫斯基用以招待他们的是那种极为别致的战地宴会……   
  华西列夫斯基        
      第十六章  在波罗的海沿岸
              转战波罗的海岸,拦截歼敌立陶宛;
              解放西北三小国,驱逐德寇全民欢。
    与西部白俄罗斯一样,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也是最先沦入法西斯德国敌手的。
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个加盟共和
国就长期地为德军“北部”集团军群所控制。这里成了德军向列宁格勒和加里宁等
北方地区实施进一步侵略的主要基地,也是法西斯德国在苏联北部广大地域的最大
桥头堡。
    从这一地区被法西斯占领的那一天起,英勇不屈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人民就
展开了对法西斯德国侵略者的顽强斗争。当地各族人民利用森林、湖泊、海岸线等
地形气候优势,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给入侵者以不间断的骚扰和打击。到
1942年冬季列宁格勒的危机被基本解除后,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以
及随后在它们的基础上新组建的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卡累利阿
方面军等部队,也在整个北部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对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特别是自1943年秋冬季至1944年夏季以前,该地区的苏军还在这里发起过一些相当
规模的局部性战役。但是,由于敌“北部”集团军群的暂时强大,苏军在兵力和兵
器方面都处于严重劣势等原因,战果极为微小。
    但是,到了1944年夏季,随着苏军在整个西部战线的迅猛推进,特别是白俄罗
斯战役的巨大胜利及其战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消灭敌“北部”集团军群有生
力量、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的条件成熟了。事实上,白俄罗斯战役第二阶段
所要求形成的巨大苏军扇面攻势,就已经把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囊括进去。其进一
步向西北和北部方向的发展,实际就已经构成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一系列初步展
开。
    这时,根据最高统帅大本营的命令,华西列夫斯基的工作又增加了协调波罗的
海沿岸第2方面军行动的内容。这样,在整个北部地区作战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
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就全部由他来负责了。
    当时,按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苏军在西北和北部地区对敌人形成的战略
态势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负责向西稍北的方向进攻,攻
击矛头直指立陶宛南部的该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及由此到考纳斯、普里涅曼尼耶一
线,以断然切断敌“北部”集团军群各部与东普鲁土老巢之间的联系;巴格拉米扬
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主要注意力,应放在敌德文斯克集团的正面,从德
文斯克向里加方向发动进攻,最终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并切断敌军由此向东普鲁士
的交通线;叶廖缅科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则应向列泽克涅方向发动进攻,
同时在左翼协助巴格拉米扬部对德文斯克的攻击。这样,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第18
和16两大集团军便全被牵制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这对波罗的海沿岸第3方面军
和列宁格勒方面军在整个北端夺取爱沙尼亚的作战,也将是极大的帮助和支援。
    在7月12日以前,华西列夫斯基不断地在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军之间飞来
飞去。作为大本营代表,他更关心的是这两支部队在具体部署和未来作战中的相互
协调问题。待巴格拉米扬和叶廖缅科基本完成战役准备后,华前列夫斯基于12日晚
回到了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这里正在进行合围德坦克第3集团军的激烈战斗。当时,该部敌军为保住立陶宛
首都维尔纽斯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已经撤退到维尔纽斯一科达铁路线上。早些时
候,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已派出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11集团军从北南两侧绕
到了维尔纽斯的后面。当敌军发觉有被合围的危险后,便发起了强大的反冲击。英
勇的近卫第5集团军派出一部从正面牵制敌人,另一部继续向纵深加速合围;而近卫
第11集团军从南侧猛冲到特瓦里斯和特拉卡伊,最后于13日在维利亚地域与坦克第
5集团军会合。敌人所有的突围尝试都先后失败,合围圈内的大约1。5万德军全部成
了苏军的俘虏。该部敌军是早些时候从维捷勃斯克包围圈附近被击溃而败逃到这里
的。当时,他们曾想去解救维捷勃斯克合围圈内的自家部队,没想到今天自己也落
得了同样的下场。         随着合围圈内敌军被消灭,第31集团军攻克了利达。很快,维尔纽斯也被白俄
罗斯第3方面军解放,这座古老的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更重要的是,由此,德
军“中央”集团军群与“北部”集团军群的陆上联系终于被切断,德军坦克第3集团
军被彻底地挡在立陶宛南部地区。
    此后,华西列夫斯基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决定,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主力部队立
即向西挺进,占领整个从考纳斯到波罗的海沿岸的直线走廊,最终把攻击的矛头指
向德国与立陶宛之间的边境线,以待下一步从这里直接进军东普鲁士的德军“狼穴”
所在地。
    与此同时,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也先后攻占了帕涅维日斯、夏
乌里亚等地,并在叶廖缅科所部的协同下攻克了德文斯克。至此,到7月20日前,由
于苏军各个方面军所实施的在时间上协调一致的进攻,已经明显地束缚并大大地削
弱了敌第18和16集团军的力量,它们已经丧失了在波罗的海沿岸到普鲁士之间自由
机动的能力。鉴此,9月20日晚,华西列夫斯基在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部通
话给斯大林,报告说,现在彻底封锁波罗的海敌军的时机成熟了。请求大本营把坦
克第5集团由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调入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同时也应把已经拨入
该方面军建制的近卫第2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投入新的突击战斗。斯大林同意了他后
面的请求,并说,对坦克第5集团军,只能以后视情况而定。
    7月24日,华西列夫斯基与巴格拉米扬判断认为,由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右翼
部队的猛烈进攻带来的威胁,德军必须在米塔瓦(叶尔加瓦)一里加一线收缩部队。
因此,他们决定:立即以近卫机械化第3军为先锋向希奥利文实施突击,然后以第5
1集团军及方面军主力部队同时向前推进,直至占领连接东普鲁士与波罗的海沿岸地
区的主要交通枢纽米塔瓦(叶尔加瓦),以实现大本营训令规定的战略意图。
    25日,突击行动开始。在奥布霍夫上将率领的近卫机械化第3军迅猛的攻势直线
突击下,希奥利文前面的德军部队根本来不及组织有力的抵抗。这股勇猛无比的钢
铁洪流一路过关夺隘,所向披靡。到次日夜晚,就已突入希奥利文城垣,并攻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