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古典交响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十大古典交响乐-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G大调,序奏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始终以第一主题贯穿整体,其清澈的动机连接与围绕同一主题发展的结构,可以说是成熟时期海顿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4拍子。即著名的“惊愕”的乐章。平缓的旋律之后突然出现一个乐队的强音,之后又进入平缓的旋律。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调,3/4拍子。曲调诙谐,音乐富有活力。第四节章,终曲,急板,G大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题具有鲜明的歌谣风味,略带有感伤的情调。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出生于罗劳的车匠家庭,因嗓音甜美,八岁时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1791年海顿去伦敦,一年中写了歌剧1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乐备受欢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在80年代期间,他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这是古典风格的两大特点。同时,他保留了他的音乐所独有的生气勃勃、热情和幽默。其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海顿不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公开独奏家;他的主要手段是乐队,他为乐队写作时,灵感涌注,下笔有神。 
  海顿的主要作品是交响乐,共104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它管弦乐作品有三部键盘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1部小号协奏曲、五部为两架带管轮擦提琴写的协奏曲,为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大管与乐队而写的《交响协奏曲》。戏剧作品约18部歌剧和4部木偶歌剧。清唱剧和教堂音乐有8部清唱剧和康塔塔、两部独唱康塔塔、12首弥撒曲、两首感恩赞及3首圣母经、1首圣母悼歌。室内乐: 84首弦乐四重奏,31首钢琴三重奏,105首《嬉游曲》(由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演畜),约56首弦乐三重奏及为各种乐器写的嬉游曲、遣兴曲、夜曲。键盘音乐有52首奏鸣曲,5套变奏曲,1首幻想曲。歌曲:47首歌曲,377首苏格兰与威尔士曲调改编曲。代表作:第四十五、九十四交响曲、F大调弦乐小夜曲、清唱剧《创世纪》。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也就是脍炙人口的“命运交响曲”。全曲分为四个乐章:1、朝气蓬勃的快板,其中的主题是“命运的敲门”。2、行板,双主题连续的变奏是命运在敲门。3、快板,两种对立重新展开,象征着英雄与命运的最后搏斗。4、快板,众多主题呈现辉煌场面,结尾一片光明。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被称为“舞蹈性的交响曲”,萧伯纳曾说第四乐章那狂欢般的节奏和气氛,连黑人最具狂欢性的舞蹈都不能比拟。而感人肺腑的第二乐章则使“贝七”成为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 
  这张唱片的演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卡洛斯·克莱伯对乐谱有深刻的洞察力,对作品的理解极为独到。在这张唱片里,小克莱伯那精确与优美的结合绝对是完美的,气势、力度、情感和节奏恰倒好处的把握,成为当代指挥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小克莱伯与DG的合作到1981年,自此他不再与任何唱片公司有合约性合作。1992年以后他再没有新的录音上市,因此早前录制的少数几张唱片,就成了乐迷们视同珍宝的收藏了。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被称为乐圣。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后又自然地达到一种接近现代主义地音乐格调。他的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对现状的不满。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有:9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5首钢琴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科里奥兰》、《莱奥诺拉》等序曲,以及其他合唱曲、舞台作品、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瘦小精明,在莫扎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扎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创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耳疾。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德里奥」。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作品成为不朽的杰作。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于「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再次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蒙受失聪的折磨,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瓦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由于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沉,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