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季羡林自选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季羡林自选集)-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模矢恰蘳mr·,由此派生出来的抽象名词是smr·ti。与之相当的巴利文是sarati和sati。一般的用法其含义是〃念〃、〃忆念〃。但作为宗教哲学术语,smr·ti,有特殊的含义。指的是〃全部的神圣传统〃,或者〃凡人老师所忆念的〃,包括六吠陀分支、传承经和家庭经、《摩奴法论》、两大史诗、往世书、伦理论等等。常用的译法是〃传承〃。与之相对的是S'ruti,指的是仙人们直接听到的,比如《吠陀》等,只能口传耳听,不许写成文字。常用的译法是〃天启〃。这样一来,所谓〃念〃就与〃传承〃联系在一起了,它表示固守传承的东西,有点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意味。而中国人则是〃解性〃,所谓〃解〃就是〃理解〃、〃解释〃,有点探索、钻研的意味,不囿于常规,不固守传承的东西。《含光传·系》的作者就是这样来说明中印两方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之处的。我想补充几句话,讲一讲〃性〃这个字。这个字在梵文中是svabhva。或prakr·ti,意思是〃本体〃、〃本质〃。

    《系》在下面举出了说明这种情况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隋朝的智,一个是唐代的玄奘。两个都是变枝叶为根干的中国高僧。

    先谈智,所谓智者大师。

    《系》对智的提法是〃无相空教出乎龙树,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所谓〃无相空教〃指的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大乘空宗〃。《系》的这几句话是完全准确的。但是,如果同下面的关于玄奘的几句话联系起来,就容易出问题。这件事这里先不谈。我认为,最好先把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与有宗的轮廓大体勾勒一下;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智,也无法真正了解玄奘,更无法了解二位高僧的传承关系。

    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先小乘,后大乘。原始大乘的起源可能始于公元前二世纪。到了公元一、二世纪以后,古典大乘开始出现。后来逐渐形成了两大宗派:空宗和有宗。一般的说法是,属于空宗的中观派(mdhyamika)创始人是龙树(Ngarjuna,约公元150~250年),他的继承人是提婆(Deva,约170~270年),一直传下来,还有很多一代传一代的继承衣钵者,不必细述。属于有宗的瑜伽行派(yogcra)的创始人是弥勒(Maitreyantha,约350~430年)。关于这个人,因为同著名的弥勒佛或弥勒菩萨同名,所以产生了一些混乱。这是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学者们中意见有分歧。一般的看法(我也是这个看法)是,他是一个历史人物,只是取的名字与弥勒佛相混而已。这一派的创始人传无著(Asan·ga,约395~470年)和世亲(Vasubandhu约400~480年),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戒贤。《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说:〃近代天竺有二大论师,一名戒贤,二称智光。贤则远承慈氏(羡林按:即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立法相〃宗以一乘为权,三乘为实,唐三藏玄奘之所师宗。50,284c。

    一个空宗,一个有宗,从字面上来看,好像是根本对立的,根本矛盾的。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个样子。我们先看一看什么叫〃空〃。《佛祖统纪》六: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师又因读《中论》《大智度论》《中观》一品,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49,178c。

    意思是说,一切东西(诸法)无非是由于众多关系(因缘)凑集在一起而产生出来的。只有关系,没有物质性的东西存在。空宗是这样主张的。所谓有宗,也并不承认所有的东西,包括物质性的,即所谓〃诸法〃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真〃有〃的。他们着重保护的是〃真如佛性〃等等,坚持〃真如〃、〃佛性〃是真〃有〃的,真存在的。空宗和有宗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第二部分 16。再谈浮屠与佛(16)

    交代完了空有关系,现在再谈智。

    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在佛典中有大量关于他的记载,给他立了不知道有多少传。最重要的有《续高僧传》一七《智传》,50,564a~568a;《神僧传》五《智传》,50,978a~c等等。我在这里不想谈他的生平,请读者自行参阅。他的思想和理论,我在这里也不想去谈,那样要费很多篇幅。我想集中谈一谈,智是如何〃演〃龙树的无相空教的,〃演〃,我理解约略等于〃发展〃的意思,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智者的理论如何,为何〃倒流〃回印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先抄一段材料。《佛祖统纪》六《四祖天台智者传》后面有一段话:

    义神智曰:吾祖出世,虽说诸经,而本怀得畅,唯在《法华》。自阿难结集之后,天亲作论,虽曰通经,然但约文申义,举其大略而已。至于斯经大事,教化始终,则晦而未明。暨罗什翻译,东传此土,造疏消释者,异论非一。唯我智者,灵山亲承,大苏证悟,发挥妙旨,幽赞上乘,以五义释经题,四释消文句,而又能以十章宣演明净法门,于是解行俱陈,义观兼举,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虽天竺大论,尚非其类,岂震旦人师,所能跂及云云。又设问曰:《辅行》指《止观辅行传弘决》,46,141a~446c。引九师相承,谓北齐以前,非今所承。且北齐既用觉心重观三昧,今此何故斥于觉觅,但是一辙耳。将非智者斥于北齐耶?答:妙玄开演《法华》十妙,尚云莫以中论相比。又云:天竺大论,尚非其类。盖智者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故龙树、北齐亦所不及。若无生宗旨三观行门,其实祖龙树,宗北齐,禀南岳,师资相承,宛如宿契云云。又曰:天台所谈三谛三观,出乎《仁王》及《璎珞经》,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大品》,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云云。

    赞曰:舍天台之学而欲识佛法意者,未足与议也。故自夫圣教东度,经论遍弘,唯任己心,莫知正义。齐梁之际,挺出诸贤,盛演法华,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说,四时六宗之谈,众制纷纭,相倾相夺,南三北七,竞化当时。犹夫粟散小王妄自尊大补注:置粟盘中,各分位,以喻诸小王也,而不知金轮飞行统御四海威德之盛也。惟我智者大禅师,天纵之圣,备诸功德,以为缵承祖父三观之绪,未遂光大,于是约《法华》悟门,说止观大道,立经陈纪,为万世法。至于盛破光宅,则余者望风;遍难四宗,则他皆失据。宣布至化,坐致太平,非夫间生圣人,其孰能为此大业者哉。然则欲识佛法意者,其唯天台之学乎!49,186a~b。

    上面的两段话,内容还是颇为清楚的。有几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天亲作论〃,《婆薮槃豆法师传》:〃法师即请兄(按即指无著)说灭罪方便。兄云:汝舌能善以(巧)毁谤大乘。汝若欲灭此罪,当善以解说大乘。阿僧加(无著)法师殂殁后,天亲方造大乘论,解释诸大乘经:《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50,191a。〃灵山亲承〃,《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初获顶拜,思(指慧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50,191c。这个说法多次见于佛典,比如《佛祖统纪》六49,181b。等等。〃大苏证悟〃,《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昔在周室,预知佛法当祸,故背游南,意期衡岳,以希栖遁,权止光州大苏山,先师遥餐风德,如饥渴矣。〃50,191c。《佛祖统纪》六《慧思传》:〃六年(指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于光州大苏山讲摩诃衍。〃49,179b。

    从整段的内容上来看,智者大师用力最勤,弘扬最力的是大乘空宗的宝典《法华经》,所谓〃本怀得畅,唯在《法华》〃。这一点在所有与他有关的佛典中都可以得到证明,文繁不一一列举。本来天台宗就以《法华》为宝典。东土二祖慧文远承龙树,《佛祖统纪》卷六《慧文传》。49,178c。弘扬《法华》。三祖慧思也是念念不忘《法华》。这是天台宗的宗风,智者忠诚地继承了下来。

    但是,智者却决非故步自封地来继承,而是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建树。这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在印度已经是〃晦而未明〃,传到东土以后,也是〃造疏消释者,异论非一〃,〃唯任己心,莫知正义〃。智者除了宣讲此经以外,还亲手撰写著作,如《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等,可见他对此经用心之专和用力之勤。佛典传说,他〃灵山亲承〃,也就是说,他亲耳聆听如来佛讲授《法华》,直接受到了佛祖的启悟,他对此经研究的成就非同小可,迥异前人。这当然不是历史事实,只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是,即使是宗教神话,也能反映一些事实。这里反映的是,智者对《法华》的研究,他〃演〃《法华》,确有过人之处。他是〃用如来之意,明《法华》之妙〃。他阐释其他经典,也是〃以《法华》为宗骨〃。他是一个研究《法华经》的集大成者,〃故龙树、北齐,亦所不及〃。因此,印度方面也必须向智者请教,这样一来,以《法华经》为骨干的,出乎龙树的大乘无相空教,传到了中国,又〃倒流〃回印度,充分表现了〃东人利在乎解性〃的惊人现象。

第二部分 17。再谈浮屠与佛(17)

    对于印度与智的关系,中国佛典有一些暗示,比如《神僧传》五《智传》说:〃(智)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弱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三匝,久之乃灭。〃50,978b。这个神话中可能含有暗示的意义。

    关于智的〃倒流〃,就讲到这里。天台宗的义理,我没有细谈。请参阅吕澂《中国佛教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25~334页《天台宗》;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第47~86页。

    下面再谈玄奘。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含光传·系》中说:〃如中道教生乎弥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这个〃中道教〃是什么意思呢?我在上面曾引用过宗奉空宗的天台宗慧文的话,他使用了〃中道义〃和〃中道〃这样的词儿。现在要问,中道教(亦称中道宗)和中道、中观、中道行、中道观、中观论、中道义等等,表面上很相似甚至相同,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回答是:它们不是一个意思。我在上面引用的慧文的原文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可见空就是〃中道义〃。引文下面还有〃空有不二,是为中道〃这样的话。〃中道义〃和〃中道〃,是空宗的重要术语。而〃中道教〃(也称〃中道〃,这个〃中道〃空宗也使用,二者容易混淆)则是有宗的术语。根据法相宗(有宗)的重要经典之一《解深密经》三时判教的说法:〃初时,为小乘说有教,明人空,五蕴空,未显法空,很不彻底;第二时,大乘空宗所依之《般若经》,然是有上,有容,未为了义;第三时,有宗,说非有非空,中道教。〃任继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