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企业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浮躁-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寂寞会滋生浮躁
  寂寞最易滋生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讲,够耐得住寂寞就是成功。可实际上,我们常常耐不住寂寞并被寂寞所伤。其实,在寂寞之时,只要我们找点事做,我们就能轻易打败寂寞。
  寂寞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无事可做时,寂寞就会如约而至。从生物学意义上看,长时间的寂寞可引起焦虑、烦躁、恐惧、伤感、沮丧、彷徨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都可能对植物神经和腺体的正常运作产生负面影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作用的后果均对生物体的 存在有不良影响。有这样一个实验:分别把五只老鼠和一只老鼠放入靠近猫的笼子里,实验结果显示,结伙的老鼠在恐惧过后竟然做出向猫挑衅的举动,而孤独的老鼠则一直没脱离恐惧状态,直至永久性意识丧失。
  俗话说得好“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不等人的,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它还是无情地在流逝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善待自己。没钱、没事业的时候寂寞,有钱、有事业的时候也寂寞,做人,怎么可以这般让生活不愉快、在寂寞中虚度年华呢?
  要知道寂寞总是难免的,不成熟的人寂寞过后会更寂寞,成熟的人寂寞过后会更成熟。如果真是到了寂寞难耐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太习惯与别人诉说,可以考虑以下提议:
  1. 找点事做。喜欢做什么便做什么,按你的心意而行,有助你驱除寂寞。当你全心投入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自然能忘掉一切,再没有多余的空间让你自叹寂寞无奈。
  2. 学会独处。独处是认识自己的最佳时机。很多寂寞的人想用恋爱来解救自己,结果只能形成依赖关系,受伤害的风险更大。你可以看书、听音乐、写作、弹琴等等,这样的独处很丰富,且很自在。
  3. 工作适量。朝九晚五的八个小时,可能仍不足以完成你繁重的工作,但切忌过量,凡事适可而止,过分的工作量只会加重你的孤寂感!有人因寂寞而埋头苦干,使自己无暇去思考,可你不要忘记,工作并不是逃避的良方,只会使你更加寂寞。
  4. 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善待自己,注意衣着和发型,让自己更具吸引力和自信心。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他人,接受他人,不要把每一个人都理想化。
  5. 回归自然。大自然被誉为人类心灵深处的归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灵处以平静安稳、和谐快乐。闲时在公园散步、缓步跑或踏单车,可驱走所有闷气,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6. 助人为乐。世界上需要你伸出同情之手的人数以万计,除了金钱上的资助,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别人的关怀。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计划、参加各类的义工服务,这有助于你驱赶寂寞。
  7. 多做运动。运动有益身心发展,会有效驱走郁闷忧伤,会令你身心舒畅,充满活力并保持健康。
  8. 亲近家人。如果你的居所邻近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戚的家时,切记要把握机会,时常去看看。因为毕竟你们有着相同的背景、历史、相同的血脉,家人每每都会站在你的一边,支持着你,别忘记要时常走访问候。
  9. 找找朋友。去找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而将你的喜恶,感情与他们分享。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早上起来精心打扮一番,上班途中试着对他人微笑;到超市看看有什么新装上市,逛得意犹未尽时,到餐厅吃一顿美味佳肴;洗个热水澡,弄个美发型,去看一部浪漫喜剧片……
  总之,你要找点事做。要摆脱寂寞,就要乐观地生活下去,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不仅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繁忙会导致浮躁
  我们每个人都很忙,有时忙得自己心烦意乱、没有头绪,甚至忙得自己身心疲惫,这样下去我们的状况会变得很糟糕,也使我们变得浮躁起来。为什么不在繁忙时偷闲一下呢?偷闲一下,我们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
  世上有不少忙人,一忙起来就容易乱,头脑不清醒;一忙就容易烦,心情不得和平;一忙就很容易认识肤浅,不能研究问题,不能冷静认真思考,一忙就容易只顾得眼前,不能高 瞻远瞩。忙忙碌碌,往往忙得没有了主见,只能附和;往往忙得没有了远志,只能平庸。
  当然忙可以使人感到过得充实,因为时间大都用这种或者那种事去填充起来了,觉得自己时间没有白过,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做无用功,甚至往往得不偿失。
  人生在世,不能不忙,也不能没有闲暇。有忙有闲,亦张亦弛,才不会人为地绷断生命之弦,加速燃尽生命的膏油,才会使人既能享尽天年,又有所作为。要如此,关键要学会忙里偷闲。
  宋朝诗人黄庭坚说过:“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这就告诉人们人生是忙碌的,所以要学会忙里偷闲。忙里偷闲既符合文武之道,也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都有忙闲的规律,春夏生机勃发,万物生长,到处燕舞蝶飞;秋冬收敛萧索,万物沉寂,处于休眠状态。人本身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生不可不懂休闲,不可没有休闲。既然大多数人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休闲,就只能忙里偷闲。忙里偷闲不是偷懒,而是让紧绷的弦放松,是给滚烫的机器降温,是为新的冲刺加油,它的好处是无穷的。
  首先,偷闲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忙里偷闲是紧张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调节,适当放松,也就是在没有感到疲劳时要提前休息,或主动休息。从生理学角度看,这是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法。因为当人体感到疲劳时,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乳酸、二氧化碳、水分等在肌肉内堆积过多,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能力,长此以往就会积劳成疾。所以,在没有感到明显疲劳时,体内积蓄的代谢废物较少,稍休息一会儿便可消除。忙里偷闲,可以抽出很短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如听音乐、散步、小憩等,都能起到放松作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偷闲有利于身体健康。白居易曾作《闲眠》诗说:“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消。”说明了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当你躺下时,你的全身肌肉得到了放松,心率开始减慢,紧张感开始消除,心境也跟着平静下来。研究发现,工作中间哪怕只休息一会儿,如打5分钟的盹,收到的效果也会非同一般。国外有小资料说,一个人午休时,靠着墙壁坐下,手中拿一个小钉子,当打盹时钉子无意中掉下,此人也就达到了休息的目的。可见,偷闲的实质就是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哪怕放松片刻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人会说:“我也想偷闲一下,但我实在是太忙。”其实偷闲并不难。
  首先,偷闲要懂一点情趣,要有一点智慧。上班时终日与数据、图纸打交道的设计师们,如果回家能偷闲种些花草,养些犬鸟虫鱼,精神必然会豁然开朗和振作许多;每天忙于上手术台的医师,偷闲片刻若能读几页文学小说或幽默漫画,会心一笑之余,既舒缓了神经,又调节了心情,手术成功率或许会更高一些。
  其次,偷闲还要有几分豁达。休闲、娱乐,最忌有功利心。去钓鱼,兴趣在“钓”,而不在鱼。即使钓了一整天收获全无,也不必气馁,因为钓的过程和情趣充分享受了,又有何遗憾?如果去看望亲朋好友却不遇其人,也不必沮丧,因为来回沿途市井风情全让你尽收眼底了,这岂不是经历了一回采风调查?凡此种种,如果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那便是达到偷闲的至高境界了。中国有句古话:“自得其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忙里偷闲的精要在于“偷”。世界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忙里偷闲的高手。毛泽东是个善于偷闲的高手。如在很忙的时间找一些比较闲的人谈些哲学问题。平时床头上放着许多闲书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周总理也很会忙里偷闲,在乘车时、接见外宾前或会议中间,打一个盹儿,养一下神,便马上又投入工作。在二战时,已近70岁高龄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每天都坚持工作16小时以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忙里偷闲”,他坐上汽车就能休息,每天都坚持午睡1小时。晚饭后他便在办公室内的床上睡上两小时,醒后立即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直至次日凌晨。
  忙中有闲,忙里偷闲,能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乐趣,这对于养生和养神,都有好处,对工作和生活更有莫大的益处。

不能善待自己的过失
  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沉浸在后悔之中,长时间的后悔会使自己心浮气躁,后悔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给身心带来严重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悔等于自毁。其实,偶尔做错了一件事,不要老跟自己过不去,要懂得原谅自己,善待自己的过失,不要让过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而应让它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人们常常因做错了某件事或错过了某次机会而后悔。
  人们产生后悔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做出决定之前对可能出现的消极后果有一定的预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乐观,对这种危险的苗头没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为他已经接近正确的选择,只因一念之差发生了重大遗漏。
  另一种后悔经常发生在盲目乐观者身上,决定者在制订行动方案时,有意回避不利的信息,对未来的困难、危险及不利条件根本未加考虑,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应急措施,因此,决定者只有惊恐和本能的防御反应,只能临时利用手头的力量补救一下,但终因补救措施的非系统化、非严密化而收效不大。
  有的人经常后悔,而且经常经历相似的后悔,他们的过失往往不是新的过失,而是屡次重复旧的过失。他们的后悔仅仅停留在肤浅的情绪水平,没能深深地触及认知结构,没能很好地剖析失误的原因和吸取发人深省的教训。
  如何将因过失而产生的后悔转化为深刻的教训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决定过失的原因。
  2. 在陷入极度后悔的状态时,应淡化后悔的情绪色彩,积极采取挽救行动,但不应彻底遗忘后悔的情绪,适当地在心中保留后悔的经验才能对未来的选择很审慎。“健忘”正是屡犯相同错误的根本原因。
  3. 在面临与过去相似的选择时,一定要仔细地回忆过去失败的情形,积极地利用过去的经验,从而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其实,只要留心,便不难预见过失。
  首先,当选择者搜寻各种可能性,并且仅仅发现了一个可接受的方案时,他就倾向于忽视这一可能性的危险,无暇思索未来的威胁。如果他得不到反对这个惟一方案的任何信息,他就会迅速采纳这个方案。如果这个惟一的方案也很危险,且代价又很大,选择者就会认为自己已山穷水尽,没有选择的余地了,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感觉严重妨碍了选择者的思路,使之被动、草率地应付选择。
  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