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方尔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为而治 -方尔加-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展不起来。刘邦当时到外面视察的时候,路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当时叫曲逆。歌曲的曲,逆反的逆,这个地方大概在现在河北的完县,西南,它大概属于保定地区管,路过这个曲逆地区,这个曲逆地区在秦朝的时候当时大约有三万户人家,那么刘邦到外头去视察,路过这个曲逆地区的时候,当时那个地方有多少人呢?大概有五千户左右,那也就是秦朝时期的六分之一。可是刘邦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却惊叹这个地方人够多的,刘邦当时说了这么个话,说“壮哉,县!”,这个县人够多的,实际他并不是说大,不是说面积大,而是说这个县人够密集的,人够多的,刘邦说“吾横行天下,独见洛阳与近而”。我打遍天下,走了很多地方了,又打仗又视察,我也就见到洛阳有这么多人口,人口有这么密集,也就看到洛阳。所以人口也就相当于原来的六分之一,却使得刘邦这么惊叹,可见,当时其它地方人口流失到什么程度,没了,土地荒芜了,没了。而且想想洛阳,洛阳应该说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刘邦看到曲逆这个小地方,这些人口拿它跟洛阳相联系,可见洛阳当时人口也不是很多。本来它是数一数二的大都市,这样的大都市人口看样子也不太密集,那么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什么呢?看出当时社会人口流失到什么程度。所以当时社会总的来说,经济上是一片凋敝,非常非常残破,所以当时首要的第一个任务是什么呀,就是恢复经济,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这是什么,最最重要的,第一要务。这个吃喝穿住问题都不解决的话,其它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经济是基础,这是汉朝初期无为政治,产生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大家都要去解决恢复经济问题。
  那么由于经济处于这么一种状况,所以当时的社会矛盾,像什么阶级矛盾,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就相当缓和,不是说社会矛盾一点没有,但是相对来说社会矛盾在当时比较缓和的,因为什么,因为当时农民可以说没有什么土问题,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冲突最主要是土地问题,那么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失去土地跟地主冲突,冲突起来,就爆发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么在当时社会在汉朝初期,这个问题可以说不存在,土地问题基本不成,我不是说所有地区,总体来说,土地问题不称其为问题,有的是土地,你去种吧,你只要有能力,你就去种,土地基本上都可以满足,问题不大,而且当时应该说地主也不多,都穷,社会普遍地穷,连统治者也穷,没什么可剥削的,大家的欲望也不那么强烈,因为整个社会贫穷。后来经济发展了,社会普遍比较富裕了,有了一些钱了,大家的欲望起来了,统治者的欲望起来了,那么汉朝初期大家的欲望可以说没有什么太高的欲望,社会就这么一种状况,所以应该说当时的社会矛盾是比较缓和的,那么整个社会大家的想法应该说是比较一致的,再加上在刘邦还有萧何时期有一些问题,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给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比如说诸侯王的叛乱问题,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封了很多他的老战友吧,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人,封了这些人为王,这些人和刘邦不是一个家族的,不是同姓,他们不姓刘,他们是异姓王,那么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呢,封了这些人为王,然后刘邦为了今后刘家的天下,把这些异姓王把一一都剪除了,应该说到汉惠帝到曹参时期怎么样,这个问题这个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不能说完全解决,百分之解决,但大体上应该说整个来说应该解决了,差不多,地方封的都是同姓王,后来出现了叛乱,开始应该说他和中央还是一致的。而且我说了经济上比较残破,不管中央还是地方,中央朝廷还是地方的那些小王侯们,大家第一先去发展经济,所以应该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异姓王扫除之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缓和了。
  那么再有就是匈奴问题,匈奴多次侵犯汉朝,和汉朝发生冲突,但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由于从刘邦开始,跟匈奴搞和亲政策,后来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也是对匈奴搞和亲政策,基本上是以和平为主,匈奴当时他也侵犯汉朝,但他对汉朝的侵犯应该说不是致命的,也就是抢一些东西,达到一些短期的目的,达到一些局部的目的,也就完了,匈奴当时也没有能力,来灭掉汉朝,也没有能力深入到汉朝的腹地,也没有能力挑起更大的冲突,他也就是骚扰你一下,所以应该说匈奴的这种边境的这种祸患应该说不是致命的,还是有,还是有一些麻烦,有一些骚扰,但他怎么样,不是致命的。那么由于这样一些原因,所以汉初采取了无为而治这样一种统治方式。
  那么这种汉初的无为当时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这个从时间上看,汉初的无为时间应该是这样,应该是从汉惠帝曹参开始,然后是汉文帝,汉景帝,然后是汉武帝的一段时间,汉武帝的前期一段时间,大概这个无为政治延续了这样一段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统治者,他们在哪些方面来进行了无为?他的无为政治大概体现在那些具体的做法当中?
  第一就是首先缓和和民众的矛盾,和老百姓的矛盾,和农民的矛盾,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那么,在减轻老百姓负担这方面呢,那么最重要的就体现在降低赋税,或者减免赋税。从这个汉惠帝开始,当时对农民的赋税负担大概确定在十五分之一,这个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概十分之一,那么到了秦朝的时候又重了,那么到了汉朝建立,到了汉惠帝那时候,把它减成十五分之一,而且汉文帝时期还曾经有12年的时间,免税,全国老百姓免税,不要了,12年的时间,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免了12年,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进一步减轻民众的负担,汉景帝时候把这个税率由十五分之一,减成三十分之一,进一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所以经济上做了很大的让步。同时在徭役上,尽量少使用老百姓,尽量少调发徭役。那么据说汉文帝汉景帝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怎么样,生活非常非常简朴,汉文帝穿的衣服据说非常朴素,没有什么穿金戴银,穿的都是粗布。汉文帝给自己造陵墓的时候,据说不用金银这些奢侈的东西,用的都是瓦器陶器,非常俭朴。汉文帝据说有一次他要造一个露台,那么当时让工匠给他测算一下,说造这个露台大概需要多大的成本,多少钱呢,那么工匠给他算了一下,大概要一百金,这一百金相当于什么价钱呢?相当于十个中产家庭的财产,那么当时皇帝的意思就是太贵了,算了。所以他们比较朴素,这样他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那么这是在经济上,经济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是最最重要的。
  同时,在其它方面,比如在法律上,法律上怎么样?把过去汉高祖时候就废除了秦朝的很多非常严,非常残酷,非常苛刻的一些刑罚,那么到了汉文帝时期,继续地废除,继续地减少。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这样,在地方的藩国齐国有一个太仓令,管仓库的这么一个小官,这个小官叫淳于公,这个淳于公平常工作还是非常认真的,还是非常廉洁的。大概工作出现了什么失误,犯法了,那么犯法就得受到惩罚,按照原来的法律的惩罚可能是比较残酷的,这个淳于公呢,有五个女儿。这个淳于公,他犯了法被抓起来特,淳于公大概觉得自己这次是逃避不了惩罚了,惩罚可能比较严厉,所以可能是发了牢骚,怨气,对他的女儿说,我只能生女儿,不能生儿子,到关键的时刻呢,没人能够帮助我解忧排难。意思是我命苦,我不行,他就骂吧。这个骂实际上也是一种牢骚怨气,淳于公有一个小女儿叫缇萦,这个缇萦呢知道了父亲的这种困境,她想帮助父亲解决这个问题,帮助父亲来缓解这个困境,所以缇萦当时给皇帝写了一封信。那么信里大概是这样一些内容,说我父亲因为犯了法,我父亲平常是很廉洁的,工作是很认真的,但是可能工作出了失误,还是犯了法了,犯了法就要受到惩罚,可是这个法呀,它在处分犯人的时候,要么就是死罪,要么就是残酷的肉刑,这个残酷的肉刑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你把他给杀死了,或者你给他使用了一些严酷肉刑,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砍了他的胳膊或者砍了他的腿,他将来想改都改不了,想改过自新都没法改过自新了。所以缇萦的意思呢,就是说我缇萦甘愿自己到朝廷这儿来,当奴隶,给官家当奴隶来救恕我的父亲,能不能别我把的父亲处死,或者对我的父亲不要施于肉刑,让我的父亲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那么这件事引起了汉文帝的重视,汉文帝也感觉到当时的刑法还是比较严苛,还是比较苛刻,还是比较残忍,这种残忍这种苛刻不利于人的改过自新,而且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所以汉文帝马上就下令,怎么样,把刑罚再进一步地加以整理,删除一些残酷的刑罚。那么,可能死刑的条件比原来怎么样,更严了,不像原来可能有些罪判死刑,那么有些按原来法律可以判死刑的,现在可以不判死刑的,那么死刑比过去更严了,而且取消了灭族的那些刑罚,就他一个人犯罪,你不要去灭他的家人,不要灭他的族,不要再搞灭族的残酷的刑罚了。在肉刑这方面,那么他也要求减少一些,缓和一些。比如说这个人犯罪了,原来应该打五百鞭子,那么汉文帝的意思说呢,进一步减少,五百鞭子改成三百鞭子,三百鞭子也够狠的,打完这个人之后,基本上这个人能不能活,很难说了,打得也相当厉害,但是起码比起五百鞭子应该说缓和多了。三百鞭子呢,改成二百鞭子,二百鞭子改成一百鞭子,进一步减少使这些刑罚进一步减缓,同时汉文帝还规定,打人呢,不要打别的地方,打屁股,屁股肉厚,就是尽量不要打得致他于死命,不要造成严重的后果,尽量不要把他打残了打死了,让他有个改过的机会。那么这种做法应该说对缓和社会矛盾是有非常非常大的作用的。这是第二,这是在法律方面。
  那么第三,在处理其他社会矛盾方面,那么汉朝的皇帝也采取了一些缓和的做法。比如说,当时一些地方的藩国,对中央的朝廷不恭敬,或者对中央的朝廷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汉文帝时候呢,对他们这种地方的这种对中央的不恭敬,汉文帝的态度是比较缓和的。比如当时的南越国,当时的南越国它是秦朝那个时候派到南方去的一些北方人,在那儿建立的。那么这个南越国汉高祖吕后时期,对南越国是相当不客气的,对它进行打押,对它进行封锁,对它态度非常非常不好,所以南越国是这样的,你越对我不好,我越跟你对抗,南越国是这么一种态度。汉文帝时期对南越国的态度就比较缓和,当时的国王是尉佗,尉佗在南越国称帝,称帝哪成,整个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你哪能在地方称帝,应该是兴兵讨伐你,应该用最严厉的手段来制裁你,但是汉文帝没有这样。那么汉文帝呢,他好像是什么,以德报怨,你不是在地方称帝吗,我不但不打你,汉文帝还把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