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空杯心态 +作者:吴甘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励志]+空杯心态 +作者:吴甘霖-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个月过去了,她竟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并主动向殡仪馆的主任提出学遗体整容。
面对焦锦的请求,主任大吃一惊,因为还从没有女孩子学过遗体整容。
但焦锦已经下定了决心,主任不禁对她刮目相看,表示一定要把她培养出来!
虽说是北京殡葬业招聘的第一个“海归”,但焦锦并没什么优势,她对这一行业的知识几乎为零,也这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凭着不懈钻研的狠劲,焦锦最终成了优秀的整容高手,并被提拔为班长。
在一般人眼里,遗体整容师的职业不仅“可怕”,而且卑微,除非万不得已,谁也不会去做,更别说是一个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了。
但焦锦却并没有嫌弃这份起点很低的工作,在她看来,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容颜受损的死者恢复原有的容貌,能够减轻一些死者的亲属的悲痛,给他们心理上带去一点安慰,这样的工作就很有意义。
起点可以低,但境界却不能低。工作的价值完全由自己的心态决定:认为它很崇高,它就会真正变得崇高;相反,觉得它卑微,那么它一定就会变得卑微。
起点低,如果境界高,那么哪怕是扫地,也同样能获得机会。
如查理?贝尔,是负责管理麦当劳全球118个国家三万多家店的经理。他工作的起点,就是为麦当劳来打扫厕所。
只是他打扫厕所比其他清洁工做得更为出色,所以他受到重视,并不断被提升。 
无论是给尸体整容还是做小工,看起来都是低微的工作,但心怀高远的人,却会将它发展成人生的大舞台。
这样的发展,首先来自于他们的空杯心态:前者空掉了“海归”的荣誉,而后者,则空掉了对扫地这份工作的卑微感。
记得一位香港著名影星在谈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是跑龙套,也要有主角的心态。
如果对待每一份工作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起点再低,机会也会不请自来。

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

在给企业家做培训时,我总会给他们发一些调查问卷。有一次,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员工,在你的单位最不受欢迎?”
结果排在前三位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分别是:
 “整天斤斤计较的员工。”
“凡事都要谈自己利益的员工。”
“总抱怨报酬太少的员工。”
这些答案其实都说明了一点:最不受单位欢迎的员工,就是喜欢计较、不愿付出的员工!
对于这三类员工,很多老总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个老总这样说道:
“我并不是说员工不能谈报酬,但在谈之前,他起码应该想想,自己到底为公司付出了多少?这样的付出能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
另一位老总说:
“如果员工创造了效益,我能不给他相应的报酬吗?可事实往往是,他还什么都没创造,就跑来跟我提条件、谈要求,你说我能答应吗?”
还有一位老总说:
“我最反感的员工是一给他派任务就牢骚满腹,背后不停抱怨为什么不让别人做而要让他做。他也不想想,我之所以将任务交给他,是认为他有能力,能够做好。但这样一来,即使有好的机会,我也不会放心交给他。”
看得出来,这样的员工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此,我提出了一个空杯心态的“黄金法则”:
越会主动付出,越会快速发展!这也可以称为“成功学的先付法则”! 
只有懂得先付出、先为单位创造效益,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获得更快的发展!
这样的法则被很多著名人士所普遍认同。
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
“提供超出你所得酬劳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反超你所提供的服务。”
世界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给出了斩钉截铁的4个字:
“重视贡献!”
这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想要发展更快,就要先学会空杯,倒掉你的计较,主动付出!
多年前,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怀着满腔的豪情只身来到香港,希望闯出一番天地。可现实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既不会说广东话,也不会说英文,哪个公司都不愿意要他。
最后,他只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不说,薪水只有60块钱,而且40块钱还要花在交通费上。
如果换了很多人,难免会这样想:
“做得这么累,还只有这么点薪水,太不划算了,反正也不过是份临时的工作,不如马马虎虎应付算了。”
但小伙子却不这么想,他没有任何的牢骚和计较,反而每天都乐呵呵地工作。
按公司的规定,小伙子每周只用上5天班,周末可以休息。可他发现,周末公司经常有人加班,因为没人打扫,往往弄得公司的卫生很差。
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清洁的工作环境,小伙子于是每个周末都主动来加班,为大家打扫卫生。
谁也没有要求他这么做,更没有谁说过要给他加薪水。但他还是一点也不计较,一如继往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渐渐地,老板开始注意起这个对工作主动付出、毫不计较的小伙子。于是就将他从清洁工的岗位上调到了办公室,负责处理一些杂事。
工作变了,可是心态没变,小伙子还是整日乐呵呵地做事,默默地付出,什么也不计较。这样良好的心态,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渐渐地,他就被老板提升为文员、经理……直到副总。
后来,小伙子又以自己的实力,在地产业、酒店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受过他资助的人不计其数。
当年这个小伙子,就是2007年“胡润慈善榜上”排在第一位的慈善企业家——余彭年!
不爱计较爱付出的性格,一直贯穿了余彭年人生的始终,即使在成为身家几十亿港币的富豪后,他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付出:为慈善事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无论是当年一周扫7天地的小伙子,还是今天为慈善不遗余力的大企业家,余彭年始终将付出当成快乐,而不是负担。
有了这样的心态,很多扇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机遇、赏识自己的伯乐、帮助自己的贵人、成功……
有人认为,职场就是名利场,对于自己的利益必定锱铢必较,而对于那些没有好处的事,则坚决不做。
为什么我们总是计较呢?
一怕得不到;二怕吃亏。
但实际上,越是计较,越是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不过是眼前短浅的利益。
过于计较,就不会付出,而不付出,自然做不出成绩,创造不了效益。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加倍的得不到回报。
空杯心态,不光是要我们空掉优秀、空掉骄傲,更要我们少一点计较,多一点付出。只有这样,才能为职场的发展插上加速器。

  第六章  遭遇逆境,勇于空杯
  
人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当挫折来临时,不仅不要害怕,而且还要欣喜和感谢:挫折正是“空杯”的最好良机。
    挫折给你最大的好处之一,同时也是逼你非走不可的一条路,就是重新认识你自己。
谁都有可能摸到坏牌,但是,即使摸到的是一副坏牌,也要学会把它打好。
要学会成长,就要学会把逆境变为成长的契机 

挫折正是“空杯”的最好良机

在职场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很多人一旦遭遇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无法走出挫折的阴影,久久不能释怀。
其实,挫折正是一个人“空杯”的最好良机。
挫折可以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自己,从而倒空过去,以“空杯”的心重新开始,更好地迎接将来。
1996年,著名的华为集团发生了一件震惊业界的大事——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被公司要求提交两份报告:辞职报告和述职报告。
这些干部要以竞聘的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需要进行选用。在这场干部领导“能上能下”的大改革中,意味着有近三分之一的原干部都将被替换掉。
当时,华为市场部的总裁毛江生也被裁下来了。他带头发表了去职宣言,这意味着他在华为近10年的奋斗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从领导岗位突然降为一般员工,毛江生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可想而知,更何况,下来后的他,还要面对自己以前的手下甚至被他们领导。
经过短暂的阵痛之后,不肯服输的毛江生调整了心态,他没有退缩,反而以此为动力,激发起新的斗志和豪情。
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过去存在的不足,并冷静地分析了公司的发展形势。无论从思路和还是工作方式上,他都做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公关型市场思维,而是采用了公关、策划与管理并重的新模式;不再凭热情和冲动做事,而是多了一份沉稳和自信。
毛江生说:“在关键时刻,如果我们‘老’ 华为人不能舍小我,求大我,不能勇敢地摒弃杂念和一己功名,又怎么会有新人的辈出和老战友的焕然生气?” 
经过长达4年的历练,终于,在2000年,已经脱胎换骨的毛江生被任命为华为执行副总裁。他是那次集体大辞职中顺利获得“新生”的人员之一。而还有一批干部没有调整好心态,没有与时俱进,而最终遭到了淘汰。
从毛江生蜕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职场人在遇到挫折时,如何用“空杯心态”将挫折变为自我提升的良机:
(1) 战胜挫折,能让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更强大。
“空杯心态”,不仅要空掉一些优秀的、好的东西,也包括空掉一些不好
的东西,如挫折。那些最终被淘汰的华为干部,究其原因就在于无法空掉曾经的“挫折”,始终将“挫折”作为包袱背在身上,以致无法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而毛江生则正好相反,他没有被“挫折”压垮,而是战胜了它,从而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更稳重。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敢于对自己的心灵进行自我修炼。而挫折,则是最好的修炼机会。
(2)挫折是能力提升的最好良师。
挫折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不足,看到原来认为很成功的地方其实并不成功,原来觉得很好的方面其实还差得很远。这样,就会及时对自己进行修正,重新学习,能自己的能力获得大的提升。
(3)一次失败并不等于终身失败,而可以迈向人生更大的舞台。
很多人只所以觉得挫折可怕,原因在于误以为一次失败等于终身失败。其实,只要愿意重新开始,那么挫折也可能是更大的机会,就像毛江生一样,失败后,经过四年的努力,成为了华为的执行副总裁,找到了人生更大的舞台。
    
重新认识你自己

遭遇逆境的时候,往往也是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只有这样,才能在逆境中重生。
日本著名的“销售鬼才”田中道信,对此就深有感悟。
在田中道信出任理光公司董事长的第四年时,他接到来自社长的这样一个决定:
“从明天起,你不必来上班了!”
这对于业绩一直卓著的田中道信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从事业的颠峰一下子跌入万丈深渊,田中道信有生之年第一次尝到了受挫的滋味。
冷静下来后,他开始痛定思痛地反省自己的前半生。
他的前半生在事业上可谓一帆风顺,但正因为这样,他的心里一直充满了骄傲自大和高高在上,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上司,他敢于顶撞,一点也不给他们面子,甚至在媒体面前大赞前任社长的英明,搞得第二任社长无地自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