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女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看透女性-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父权社会要求女人以结婚来“证明”她们自己。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媒体还竞相报导一份小型研究计算女人结婚“机率”的结果(该研究并未计算男人结婚的“机率”)。标题耸动地写着:“在二十五岁之前还没结婚的女人,日后能够结婚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五!”这篇文章引起大众高度的兴趣,甚至成为新闻周进睥封面故事——使得许多女人愤慨不已。 

  从众多媒体炒作这个题材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含了强烈得难以置信的文化偏见:“男性”文化/媒体似乎不认为把女人的“机率”当作题材有何不当,而且对于男人的“机率”一点都不关心。没有媒体会讨论男人到了多大岁数之后结婚机率的大小,因为它们认为男人挑女人,自己决定要不要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是“猎手”,而所有的女人都“想要男人”。就如某位女性所说的,女人被当作是“鱼缸中的游鱼,乖巧地等着被人带回家”。 

  也许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太过危言耸听,但事实上,即使媒体一再怂恿女人顺从这种被“男性”文化美化的模式,放弃工作回到家户,而不是以女人转变之后的新态度来过生活;今日绝大多数女人仍以不同的方式来生活。 

  就如一位女性所说:“这个强迫我们把焦点放在女人有没有结婚上面,这不但不可理喻,商且使我们采取了不必要的防御行为。我们就是我们!为什么这样还不够呢?” 
几款美女几多困惑


  夕阳下的都市街头,各色美女游弋如鱼,在燥热灰闷的空气中,是都市风景线中可欲可求的清凉与亮丽,报摊儿、书摊儿、广告牌上,更有许多风格化的女性靓装定格,供你仔细端详。现代人怕超了体重克制着口福的享受,可是艳福不浅,一次看不够,再看一次———“你在看我吗,再靠近一点没关系”,化装品广告上美女温文尔雅地对你说。即使你已龙钟老态,也会有美女与你“青春互动”给你生命的鼓励。美女如云,生逢其时啊。但是,美女太多了,就会惹出疑惑:这其中有没有鱼目混珠、瞒天过海、冒名顶替的?仔细检点,真有那么几款。 

  美女的“草帽” 

  时下是“美女作家”的牛市,美女们的“作品”———大多是加了柔光的写真傍上一点文字———在抢夺眼球,“美女作家”像批量生产的草帽,能拿几个稿费的女性只要愿意,都可以买来扣在头上遮阳,真是既审美又实用。前几日有位远在美国的华裔作家,近50岁了,投稿的同时发来一份传真,赫然写着:“大陆现在盛行美女写作,此间友人皆称我为‘美女作家’,我虽谦词不肯受,但是否对小说发行宣传有帮助?”唉,我立刻明白了什么叫做“哭笑不得”。再看那些美女作品,就知道所谓“美女作家”,正是“美色三分,二分身体,一分美文”,读来读去,除了身体形制大小不一样外,其他的就是相似性原理在起作用了。作家乎?美女乎?似乎都不太像。此一惑也。 

  风里的骨感 

  《登徒子好色赋》里有言: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敷粉太白,施朱太赤。此美女可丁可铆正合适,算是魔鬼身材吧。这类美人历史上少有,现在简直就看不见了,没准儿那本就是宋玉自娱的想象。可如今在风里晃晃悠悠的是一架架的“骨感美人”,她们瓦片儿似的酷瘦,包紧的衣服里,那骨头上长出脂肪和肌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瘦削的长腿(不够长的话可登一双足够高的高跟鞋)踩在马路上,走出“骨”的力度和某种似是而非的优雅,眼睛不管是大睁着还是半闭着,总是在演绎着脆弱、敏细、不安的无所适从的希冀和等待,让你弄不清这个时代得了哪种营养不良症。或许是“后现代”了吧,流行解构,所以,连女人的许多性征也解构没了?“骨感美人”在时代的风里,是时代的一种生存造型和表情,她们的美丽坚持多久不褪色?此又惑也。 

  “美女孩儿” 

  与朋友饮茶聊天,朋友很认真地说;“我觉得你是一个很单纯的女孩儿……”上帝,都“三张”了,还“女孩儿”吗?!看着对面那位几近不惑的“男孩子”,我想:这个时代,人的青春期拉得可真长啊!我知道朋友跟我客气,可别夸我单纯哪。单纯——那是一种境界,在历练了繁复、绮丽甚至污浊之后。一上场就单纯,那叫“无知者无畏”,说我单纯,别不是讽戏我幼稚、无知吧?只是如今,美女们都不敢不单纯了,一位名震江湖、饱经沧桑的好几十岁的女艺人不就多次说:“我们女孩儿……”唉,谁愿和她同列为“女孩儿”呢?不过,明明自己一身泥巴,还硬要做出污泥而不染的尖角小荷儿的人也太多了些,所以,美女实际上就变成了“美女孩儿”。莫非一定要扮出一副娇痴顽呆之态才叫美女?此三惑也。

上海女人


第一次到上海就感觉上海的女人大多很漂亮;而且身材极好。有一回我在南京路上看见一位漂亮的女士;个子高高的;很瘦;穿着长裙;娥娜地走着;当时我就被吸引了;真是有点目眩;不单是她的媚姿;而是她和周围环境那种动人得谐调;有人说上海是很女性化的城市;街道并不是很宽;但很干净并且铺着漂亮的彩色地砖;还有欧式建筑的房子;眼前这一切在与妩媚的上海女人搭配起来;无论谁看了都会陶醉的。 

  我发现环境与人真是有惊人的适应力;我曾在西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住过一年;发现那里的街道很脏;路面到处都是瓜子皮;甘蔗皮;在机动车过后就扬起漫天的灰尘;街上的女人懒洋洋地打着牌或着在冬日的太阳下悠闲地织着毛衣;至于穿着就更不用说了;不是她们没有钱来收拾;她们其实不知道如何打扮自己。 

到上海才几天;我就惊人地发现这里的女人很会打扮自己;她们不会乱赶时髦;处在大都会的优越使得她们很自信;不用过分担心自己会落伍;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自信;更可以看作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不同于北京;北京女人也很自信;但那种自信好象没有多少底蕴;有一点身居京城的浅薄;总给人一点欠缺;而不是美的欣赏。上海女人就大不同了;比如我问路;正好是位漂亮的小姐;她很耐心地为我指明方向;说话柔柔的;感觉很好;原来问路也是享受。还有一次是位带小孩的妇女;她对具体方位也不是很熟;在一般人早就不知道把你打发了;可她想了半天;脸竟然红了起来;让我着实惊讶。 

  据我接触的上海女性讲;其实上海女人是很俗的;她们爱钱;更崇洋;虽然她们很多没有留过洋;但她们穿衣打扮讲究洋货;很注重英文的学习;不晓得她们到底学得如何;反正说话时常冒出几个英文单词;闹得你还一楞;等你反应过来才意识到是这个意思;比如说那些在写字楼里的人;她们会说在office里;起初让我这乡下人很不适应;但时间久了; 是这样;常常在和你闲谈时会有意无意地告也觉的这样一来表达得要更明晰些。她们就诉你;她的什么亲戚在美立坚或英吉利;让你羡慕她;上海女人就是这么虚荣。其实这并不是她们的过错;哪个地方的女人不爱钱;不崇洋呢;不过上海女人不过表现的明显一些罢了;从另一方面讲;正可以显出她们的进取心。 

  从交谈中可以看出她们很骄傲自己是上海人;在她们眼里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地方都统统是乡下;当然我在她们眼里自然是乡巴老了;她们很关心洋人的一举一动;今年他们穿什么衣服;明年戴什么帽子;于是就小心地模仿起来;对内地市知道得比外国人也多不了多少。我曾经很小心地问她们西安在你们眼里是什么样的;黄河;带白毛巾敲鼓;兵马俑;古城;就是这些。真不知道她们当年把历史书念到哪里去了。 

  她们经常骄傲地称自己为纯种的上海人;为什么会加前面很不雅的形容词来特意强调呢;因为现在假冒的很多;随着到上海打工的越来越多;年轻女性的适应能力也很强;没到几年工夫;一口流利的啊拉语就琅琅上口;让你根本分不出到底谁是纯种的。不过我还是挺喜欢她们这份认真;有时她们的认真简直让你感到象个小孩;足见她们对上海的认同和自豪;但现在她们已不在有那么的排他性;起码在表面是看不出来的;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本地的上海女人会和他们处得很融洽的;至于心理到底怎么想;只有天晓得了。 

回到西安以后;看到街上的女孩子们;心里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虽然她们没有动不动就来两句人人皆知的英文单词;也没有显得很时尚;但她们一言一语所显示的亲切是任何地方都代替不了的;找老婆还是家乡的好。 

上海女人功德无量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中国的北人多近山,近得厚道粗犷大大咧咧。南人多近水,智得聪慧精明斤斤计较。地域造成的文化特色,以中国之大显得尤为突出。搁小点的国家近山就全国就近了山,靠水就全国都靠了水,飞机一起飞就出国,全无地域文化对人性格的影响。 

  我是南人北相,大汉一条,以至于到了家乡闽南,乡亲反倒说我是北人冒充南人。其实冒充者并不受到优惠,何必冒充?在北方长了四十多年,橘生北方连枳都不是,就是北人,对北人是大大地了解了。 

  北人多豪爽,豪饮者多,不喝痛快了算没喝。内蒙古、山东为最,东北三省次之,西北汉子也非省酒的。让外国人讨厌的劝酒,全是咱北方人所为,闽粤浙沪苏一带哪有酒圣酒仙?北人文化的代表我以为是北京。北京人热情,豪放,有幽默感,尤其男人,不讲个义字连女人都看不起。北人内心深处或许还有看不起南人精明算度的地方,以为自己大大咧咧凑凑合合是大度。过去买白菜论车,买带鱼“来十斤”。现在带鱼成了过去的鲍鱼价了,没有了“来十斤”的豪气,买衣服拿起一看就得,嘴里念着“甭试”。 

  南人性格的代表是上海人,尤以门槛精著称于世。过去粮票有半两、食堂饭票有半分。买票时肉一小条、鱼一小段、青菜一小束、豆腐一小方,请客也是七盘八碗,但每盘都是精精细细一点儿。尤其上海女人上街,买东西之挑拣堪称全国之最,甚至于挑得极苛刻,完全是挑剔。边挑边评头品足,吴侬软语,好像是史评家,弄得人无完人、货无好货的。估计“货比三家”的格言是上海女人发明的。 

  尽管北人对上海女人敬谢不敏,我却以为上海女人功德无量。 

  还是计划经济时候,上海货的质量在全国多是一流,以至于上海货走遍南北西东。上海并不种烟叶,但香烟之“中华”、“熊猫”极品全在上海。上海并不牧羊,可全国的毛衣毛料又以上海为最。至今,苏浙一带的裁缝去外地干活挣钱,还要竖一大牌子写“上海来京”“上海来陕”什么的,其实也许顶多从上海换火车。过去上海欺生,一听见外地口音总有些看不起的意思。如今上海人懂得“谁的钱不是钱”呀!服务行业也渐好,也因了上海人尤其上海女人之挑剔,服务差了赚不到钱。 

  上海女人之挑剔,在计划经济时就挑剔出了上海质量,市场经济时更加挑剔,实在是成熟消费者的素质。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信徒。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质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