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代皇陵- 第6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绍、驸马都尉绍良等人带着他的皇帝玺绶去魏军营中投降,并派尚书郎李虎送上蜀国的户籍财物,共计有户28万,人口94万,士卒10&;#8226;2万,官吏4万,米40余万斛,金银各2000斤,锦、绮、彩绢各20万匹。刘禅反绑着双手,拉着棺材,带着太子、诸王及群臣数十人到成都城北投降,邓艾对刘禅的投降表示欢迎,亲自给刘禅解开绑绳,并下令烧毁棺材,以表示对刘禅以礼相待的诚意。至此,历时43年的蜀汉王朝宣告灭亡。

  虽然成都陷落,刘禅投降,但各地的蜀军将士们仍在拼死抵抗魏军,姜维、张翼、廖化等人仍在坚守剑阁,挡着钟会进川的道路。刘禅派人到各地去命令蜀军停止抵抗,向魏军投降,姜维等人得知刘禅已降,并让他们投降钟会时,不仅义愤填膺,纷纷拔出刀剑力劈山石,以泄其愤,单最后还是投降了钟会。坐镇南中的蜀国安南将军霍戈,对蜀国忠心耿耿,早在魏军攻蜀之始,就请求北上救援,但刘禅没有同意。得知成都陷落,刘禅投降的消息,霍戈素服号哭,大恸三日。其部下劝他听命投降,霍戈表示:“现今道路隔塞,皇上安危还不知晓,如果皇上在魏国受到礼遇,我则保境而降,为时不晚。倘若皇上受到屈辱,我将以死抗之”。司马昭看到刘禅还有众多的忠贞死节之臣在抵抗魏军,尤其是在姜维、钟会兵变之后,觉得让刘禅留在成都总是一个后患。于是在263年冬天,派心腹大臣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为了笼络人心,稳定对蜀汉地区的统治,刘禅到洛阳后,司马昭以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食邑1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国的大臣等50多人封了侯。为了求生,刘禅使了“乐不思蜀”的韬晦之计,骗过了司马昭、贾充和他们身边的大臣,得以在魏国生活了近十年。公元271年,刘禅病死于洛阳金镛城,终年66岁,在位42年。

  【蜀汉皇陵】蜀汉王朝共历两帝,刘备死后葬在今四川市南郊武侯祠内,称昭烈帝陵。刘禅死后葬在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境,尚无发现。

  【昭烈帝陵】史称惠陵。刘备死后,谥号昭烈皇帝,史载: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死永安宫(今重庆市奉节县城),5月,梓宫还成都,8月葬惠陵。孝怀帝刘禅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并依陵建“昭烈帝庙”。昭烈帝陵封土呈圆锥形,高12米,周长180米,形若小丘,占地3亩。莹上树木参差,绿草茵茵,陵边古柏森森。四周红墙环绕,万竿修竹,枝叶婆娑,寂静清幽。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阙坊和封土组成,排列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自成一体。壁照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上刻环绕双龙戏珠与四角石雕蝙蝠相映成趣。栅栏门宽12米,进深7米,三开间,正中悬挂“汉昭烈陵”匾额,神道两旁翠柏绿树参差错落,原有石像生,清代仍有残存,今无。寝殿面阔11米,进深8米,建于高0&;#8226;4米的台基之上。左右两壁嵌有石碑3块,是后人为惠陵留下的题记。殿内正中放置明代铸造的三足大铁鼎一个,造型古朴,鼓腹双耳,纹饰繁复,口径0&;#8226;77米,高1&;#8226;24米。寝殿之后,矗立着清康熙七年(1668年)建的阙坊建筑。阕坊正中镶嵌墓碑一通,弧形碑帽上雕刻双龙抱宝彩绘浮雕图案,碑身正中阴刻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楷书“汉昭烈皇帝之墓”七个大字,阕坊后边是封土。公元304年,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李雄在成都称王,他在成都南郊惠陵以西稍南处建“武侯祠”,以纪念三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武侯祠”与“昭烈庙”相邻。宋、元二代,“祠”、“庙”都屡加修茸。明初,蜀王朱椿认为丞相祠堂与皇帝庙宇并立不符和礼制,遂以“君臣宜一体”为籍口,废弃了武侯祠,在刘备殿的东侧塑诸葛亮像陪祀。明末,武侯祠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在旧址上重建武侯祠。前殿祀昭烈,后殿奉侯(诸葛亮),配以子瞻(诸葛瞻),孙尚(诸葛尚),为诸葛亮祖孙三代立专殿崇祀。但又有意抬高刘备殿的殿基,以示”君尊、臣卑“的封建等级关系。这个布局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这座高悬着“汉昭烈庙”金字匾额的君臣合祀庙,当地人们一直称为“武侯祠”。有人曾做诗咏叹这件事: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殊勋上,丞相功高百代思。1961年,国务院公布成都昭烈庙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按人们的传统,沿用了“武侯祠”这一人民熟悉的名称。数千年来,中国各地地面上可见的帝王陵墓多已被盗,唯独惠陵安然无恙。

  蜀汉王朝世系表

  陵名皇帝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惠陵刘备西汉刘启后裔161—223221—223昭烈帝四川成都武侯祠

  刘禅刘备之子207—271224—263后主孝怀帝洛阳孟津平乐乡

  

  起1S点1S中1S文1S网1S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七章三国时期(四)东吴王朝

  (起4E点4E中4E文4E网更新时间:2007…5…6 12:28:00  本章字数:8392)

  东吴王朝是东汉末年占据江南的讨虏大将军、会嵇太守孙权建立的。东吴也是中国江南历史上第一个不属于中原王朝、独立的封建王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市)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父亲孙坚,字文台,自称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的后代。孙坚起身县吏,曾经历事张温、袁术,因讨伐黄巾军有功,受封侯爵,曾任破虏将军、长沙太守,后封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侯。191年孙权10岁时,孙坚在为袁术攻打荆州时,中剑身亡。其长子16岁的孙策以帮助袁术平定江东为由,带领父亲的部众脱离袁术。孙策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今浙江绍兴市,东汉时辖14县)郡、吴(今江苏吴县市,东汉时辖13县)郡、丹阳(今湖北宜昌市,东汉时辖17县)郡、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汉时辖17县)郡、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东汉时辖8县)郡、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东汉时辖8县)郡六郡八十一县,在江东占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后曹操为了笼络孙策,以魏元帝的名义封孙策为讨逆将军,会嵇太守、吴侯。

  孙权在少年时代就随父兄南征北战,见多识广,并十分喜欢读书,他不仅熟读了《诗经》、《尚书》、《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还浏览了许多关于历史和国家方面的书籍。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系统的文化修养,使孙权很快的成长起来。孙策征战江东时,孙权常随其左右,并参与计谋,其谋略之高明常令孙策为之赞叹,15岁时,孙策就任命他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市)县长,不久,又担任了仅次于将军的军职。200年,孙策在游猎时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临终之时,将官印授予孙权,并对他说:“若论率江东之众,冲锋陷阵,与天下英雄争高下,你不如我;若论举贤任能,使众人齐心协力保有江东,我不如你。你要好自为之”。当夜,孙策身亡,19岁的孙权接替了父兄的基业。这时,孙权虽已拥有了江东六郡,但这些地方新占不久,人心并未归服,统治还不稳固。而孙策的一些部下,见孙权这样年轻,能否成就大业,也很怀疑,许多江东英豪和北方侨寓之士,也多徘徊观望,有的人甚至想改换门庭,另投新主。在这关键时刻,江东名士、孙权父兄时的老臣周瑜从驻地巴丘(今江西峡江县)率军前来,在与大臣张昭和孙权的母亲吴氏的齐心辅佐下,江东的人心逐渐安定下来。孙权统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时期社会经济十分落后。东汉以来,长江下游三角洲一带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仍是虎狼出没,野草丛生之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孙权执政后,积极招揽流民,使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孙权在毗陵(今江苏武进市)等地组织大规模的民屯,政府免除屯田百姓的兵役、徭役,使他们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此外,他还组织士兵屯田,称“军屯”。为了鼓励将士积极屯垦,孙权以身作则,把自己驾车的八头牛改作耕牛。屯田制度的实行,不但保证了东吴军队的粮食供应,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还使大批北方流民与土地重新结合,促进了江南的农业发展。故东吴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外,孙权还多次派兵驱迫山越人出山。当时在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山区居住着秦汉时期百越人的后代——山越。为了逃避汉族官府的统治和剥削,他们隐遁山林,以血缘关系群居。汉末群雄割据,他们“宗帅”自立,组成“宗部”、“宗伍”,大者数万家,小者八千户,拒绝向官府纳税服役。山越人强悍好武,勇于阵战,他们依阻山险,极难战胜。孙权即位后,不断出兵征讨山越,将各地山越的宗帅擒拿斩首,强迫山越人出山定居,其中强壮青年编入军队当兵,其余的人列为编户农民,成为向东吴纳税、服役的百姓。当时,东吴军队里来自山越的士兵多达十余万人。山越人的出山,不但扩充了兵源、税源,而且由于与汉族的融洽,也使他们自身的经济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江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保证农业的发展,孙权还注重兴修水利。江东地区河湖密布,为了防止水旱灾季,保证农业灌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230年,他修筑了东兴堤以阻遏巢湖水外泄。240年,孙权派左台御史郗俭指挥开凿京城建业西南、自秦淮抵宫苑之内的仓城。第二年,又凿东渠通北堑,以泄玄武湖水,南接秦淮河,称青溪。245年孙权开凿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市)至云阳(今江苏丹阳市)的运河,称破岗浚。破岗浚成为都城建业连接三吴的水道,他的开凿,不仅有利于军事运输,而且对江东商品流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孙权统治时期,江南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为孙权扩展疆域,巩固统治提供了物质基础。242年,孙权派将军聂友率兵三万出讨珠崖(今雷州半岛)、儋耳(今海南岛),在那里恢复设立了郡县制度。此外,孙权还恢复了西汉旧制,在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设置了交州,治所在龙编(今越南河内市),后随着广州经济的发展,交州治所移至番禺(今广州市)。进一步加强了东吴政权对南方沿海的管理与开发。这时的东吴政权已经拥有今长江中下游,南到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229年4月,孙权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而且曹魏幼主临国,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吴蜀关系较为融洽;国内统治又十分稳定的情况下,正式建立了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改元黄武。

  东吴王朝之所以能由弱到强,国祚相对较长,除他本人有精锐的政治素质、能灵活的处理魏、蜀两国的关系外,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他坚持了一条“举贤任能”的用人路线,君臣相得,各尽其心。如皖北人鲁肃,渡江到达江东,周瑜把他推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