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代写出这样的诗句,从根本上否认神创造世界、主宰世界的功能,这种 
怀疑精神是难能可贵的。由此我们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海亚姆遭到残酷的宗 
教迫害,被迫停止写作和发表言论,以致要靠给人算命来挣钱糊口了。 
     第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当诗人把目光从茫茫宇宙转向现实人生时, 
他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与不公道充满了愤怒与痛苦,对那些只得赊大 
饼充饥的芸芸众生寄予深厚的同情,对高踞大众头上的统治者有了更为清醒 
的认识;诗人由一个“念天地之悠悠”的哲人而成愤世嫉俗的志士: 
          这世道最好少交朋友, 
          与达宫显贵要谨慎交往应酬, 
          睁开慧眼看供你衣食的人, 
          正是他,才是你的冤家对头。 
          这世道有谁未犯过罪过? 
          清白无罪他怎么能够生活? 
     ……诗人胸中积郁着愤愤不平,太多的社会不公和统治者的横行霸道, 
使海亚姆痛苦不堪,他说“哪一夜我的心不被世事震撼,哪一夜泪水不湿透 
我的衣衫”,都是因为脑袋中装不完的愁思与忧虑。诗人在这个社会中毕竟 
无回天之术,只能以他的歌喉诉说着无法平息的心境: 
          上苍降到世上全是发愁, 
          让一个人出生,把另一个掠走。 
          未出世的若知道我们的痛苦, 
          他决然不会再来世上苦熬忍受。 
     多么沉重的痛苦,又是何等善良的用心,这是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痛苦与 
无奈。当海亚姆无论如何无法平息内心时,他只好自我安慰:“世上忧愁是 
毒,解毒药是酒”,他有不少写酒的四行诗,人们或许认为这是他在消极遁 
世,我则认为,在他那些情调感伤而诗句优美的咏酒诗中,跳动的仍然是一 
颗不甘随波逐流的心,而且在这些诗中显示出了对神的大不敬。 
     第三,对宗教教义的批判。这部分是海亚姆四行诗中的精华所在。诗人 
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一针见血地告诉人们:“对地 
狱天堂的恐惧和渴望”“全是撒谎”。他说从未看到过一个人死后从天堂或 
… Page 51…
地狱回来,他还借托自己的灵魂去冥府转了一圈回来后说:“我本身便是天 
堂和地狱”。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要托付给从未见过的什么神灵, 
真正的天堂就在人间:“人世比幻境胜过千般”。对于那些教职人员的虚伪 
残酷,作者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 
          教长指责一个妓女轻狂乱淫, 
          日日都送走旧好,迎来新欢。 
          她答道:“教长,你说的千真万确, 
          可你自己就真的这么道貌岸然?” 
          啊,教长,我的活计比你的沉重, 
          我们即使烂醉如泥,也还比你清醒。 
          我们喝葡萄的血,你喝的是人的血, 
          凭良心,究竟哪个更残酷无情? 
     教长连妓女的那点坦率都没有,多方作恶却打扮成正人君子模样,其人 
格更为低下。作者渴望改天换地,使教会人员惊恐万分,骂他是“吞噬教义 
的色彩斑烂的毒蛇”。他直言: 
          如若能像真主一样主宰命运, 
          我就把世界一举摧毁, 
          我要重造天地,再铸乾坤, 
          让正直人都生活得如意称心。 
     海亚姆还有一些坦露自我内在品质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人的尊 
严感和崇高心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孤高自许,决不同流合污:“我宁愿 
吞噬自己愁焦了的心肝,也从不以自家的面包蘸他人的盐”,不向人乞讨, 
不向人献媚,作一个堂堂正正的独立不羁的人。这也是一曲人的价值与人的 
尊严的颂歌。 
     海亚姆的诗形式短小精悍,含意深刻,感情真挚,熔抒情与哲理于一炉, 
且明白晓畅,充满着轻松与幽默;为了表达他的思想,他往往采用一些具体 
可感的形象来比况形容,使知觉感觉化,便于人们的理解;他的诗形式活泼, 
或提出疑问,或一问一答,生动形象,给人以一种亲切感;他有时直抒胸臆, 
一语破的;有时设置问题,发人深思;有时旁敲侧击,迂回曲折;或推理, 
或诘问,显示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海亚姆的诗句凝炼,警句和格言运用普遍,耐人寻味,如浓酒,似醇茶, 
给人以清新而浓厚的韵味。 
     海亚姆的哲理诗是中世纪波斯文学的顶峰。 
… Page 52…
                                 4。萨迪 
     萨迪(1208—1292年)是公元13世纪波斯著名的作家,出生于波斯南 
部文化名城设拉子。他的父亲是一个下层传教士,但爱好艺术,给过幼年的 
萨迪以很好的教育,但父亲在他9岁时去世,他成了孤儿,后来得到一个名 
叫萨迪的人的照顾,使他能接受高等教育,为了纪念这位保护人,他就以萨 
迪为名。大约在20岁时,他写了一首长诗,受到一位文学教授的赏识,被一 
所著名大学录取,享受公费待遇。他系统地学习了《古兰经》、哲学、历史 
和诗歌理论,并深受苏菲教派的影响。在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薰陶下,萨迪 
热衷于诗歌创作。当时的波斯不断受到外族入侵,萨迪不堪忍受屈辱,于1226 
年远离家乡,作为伊斯兰教的游方僧到处漫游和讲学。他的足迹遍及亚非广 
大地区,埃及、摩洛哥、叙利亚、印度和中国的喀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 
的大半生是在漂泊流浪的艰苦生活中度过的。长期的漫游,使萨迪广泛地接 
触了社会和人生,对各国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有了了解,从中汲取了 
创作素材和养份。他发现,假如语言贫乏而无感召力,人们对他的传经布道 
就无兴趣,于是他决定在他的书中“写各地奇闻、圣人训喻、故事诗歌、帝 
王言行”,使人们对他的作品提起兴致。大约在1257年,萨迪结束了漫游生 
活,带着故事诗集《果园》回到了故乡,第二年又创传了传世名著《蔷薇园》, 
得到国王的赏识,被奉为“诗圣”。 
     萨迪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抒情诗、叙事诗、颂诗、哀歌、 
道德格言等。他的抒情诗写得非常优美,在波斯文学史上被视为划时代的抒 
情诗作品,至今仍被伊朗的人们传颂着。当然,最能体现萨迪创作成就的是 
他晚年创作的教诲性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 
      《果园》又名《萨迪书》,有160多个小故事,分为十卷,各有一个中 
心议题,分别论述了正义、善行、爱情、谦逊、欢乐、教育、知足、感恩、 
旅行、虔诚等,通过这些篇幅短小、耐人寻味的具有道德训诫性质的故事, 
达到宣扬宗教哲学的目的, 
      《蔷薇园》是一部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在关于这部作品创作的缘起时, 
萨迪说:友人从花园中带走的蔷薇,将会凋谢,而他要写一本冬天也不会枯 
萎的《蔷薇园》,以献给人们。七百多年过去了,正如诗人所期望的,这部 
著作经过了自然寒暑的流逝和社会风云的变幻,它的花朵不但没有凋零,而 
且日益绽放出迷人的香味。《蔷薇园》是以散文体为主的故事集,共八卷, 
170多个短小故事,诗人利用这些故事阐明道理,褒贬善恶,扬抑是非,臧 
否人物。每段都先以故事开头,最后是作者的议论和见解。 
      《果园》与《蔷薇园》中出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学人贤哲、 
市井无赖、巡官妓女、强盗小偷……每个故事都是一幅简洁生动的风俗画, 
而一组组故事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真实形象的东方中世纪的社会图景, 
既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时波斯及东方社会的极好材料,也给人们以愉悦的艺 
术享受。 
     萨迪的作品饱含着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在批判谴责与歌颂赞扬之间映 
照了诗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是他一生思想、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一 
方面深刻地表达自己的宗教、哲学、社会和人生观点,另一方面相当广泛地 
描写了波斯和东方穆斯林国家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表 
达了对人民群众艰难处境的深切同情。其思想内容有意义之处大体有以下几 
… Page 53…
点: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其揭露性与批判性。萨迪对封建统治阶级、剥 
削者和上层僧侣全方位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怒斥那些喜怒无常、鱼肉百 
姓、视臣民生命为儿戏的暴君,他称他们为“天下最大的恶人”,是豺狼野 
兽,“暴君决不可以为王,豺狼决不可以牧羊”,暴君问一个圣徒怎样修行 
才最有价值,圣徒回答:“你最好每天睡午觉,这样你就不会为害人类了”, 
萨迪认为暴君“醒不如睡,生不如死”,表达了对暴君的极度痛恨。在一个 
故事中,诗人写一位波斯国王横征暴敛,人民不堪忍受他的暴政而纷纷逃亡, 
宰相善意劝谏也被捆绑入狱,由于国王一意孤行,他的几个堂兄弟利用老百 
姓的力量把他推翻了,作者以这个故事给统治者敲响警钟: 
          假如帝王欺压人民, 
          在危难中就会众叛亲离。 
     萨迪对那些贪官污吏、恶霸地痞也深恶痛绝,他们剥削和欺压善良的百 
姓,必将遭到严厉的惩罚: 
          你应该注意那受害者的叹息, 
          否则那后果你会知道得太晚; 
          你不要使任何的心灵哭泣, 
          因为那声音能使地覆天翻。 
     萨迪比喻那些剥削者为残暴的狮子,是为害人群的败类。对商人的贪婪 
作者也作了辛辣的讽刺,他在一个故事中讲到一个极吝啬的富翁,当独子患 
病时不愿以家畜求神只肯念一段古兰经,他说:“我念古兰经吧,我的古兰 
经在手边,我的羊群都放到远地去了”,作者评论道:“他选择古兰经,只 
是因为经句可以从他舌尖上毫不费力地溜出来,钱财却是挖取他的心。”作 
者还对僧侣的伪善进行了揭露,他说有的僧侣表面上无比高尚、纯洁,骨子 
里却十分丑恶与卑鄙,他特别蔑视那些“劝人弃世绝俗,自己却在追求财富” 
的两面派。萨迪以漫画的手法塑造这样一位圣徒,他在国王的宴席上故作姿 
态,几乎不动饭菜,吃得特别少,祷告的时间特别长,以显示自己的虔诚, 
可是一踏进家门马上吩咐开饭,把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形象刻画得维妙维 
肖。 
     有所抨击必有所赞扬。萨迪作品进步意义还表现在对明君、善民的褒扬, 
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显示出民贵君轻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写了古代明君 
努汗旺王的故事。一次国王外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