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位类似中国的《诗经》。它不但是日本文学宝库中光辉灿烂的名著之一, 
而且也是世界文坛上的一枝奇葩。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一种“万叶学”。 
     所谓“万叶”有三种看法,一是“万言叶”之意,日文中的“言叶”意 
为“语言”、“言辞”》,万言叶即多言、多歌;二是认为“叶”与“世” 
字通,“万叶”即“万世相传”之意;第三种看法认为“叶”为草木之“叶”, 
 “万叶”乃是大量和歌的借喻。虽至今无一定论,但一般较倾向第二种观点, 
表示万世之意,意为生命力万古常新。《万叶集》收入诗歌4500余首,分为 
二十卷。其中最早的作品大约写于公元前4世纪,最晚的作品则作于公元759 
年。本书的编者与确切的编辑年代缺乏资料,从各卷不同的体例来分析,可 
以确定并非经由一人之手编定,多数人认为大伴家持参加了此书的编辑。 
      《万叶集》的体例和分类很不一致,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相闻、挽歌、 
杂歌三类。相闻是相互闻问之意,表示男女相爱、长幼相亲、朋友相问的作 
品;挽歌为哀悼死者的作品;杂歌的内容较芜杂,述怀、叙景、羁旅、宴饮 
等都有,即凡不属于上述两类作品的都属于此类。从形式上看,分为短歌、 
长歌、旋头歌、佛足石歌四类,其中短歌占有压倒多数,约4200首,长歌约 
260首。短歌为五句,各句分别为5、7、5、7、7字,共31字,这种形式构 
成了后世和歌的基本体式。长歌句数不限,可以看作是许多短歌的复合,长 
歌后面一般附有反诗,用以概括长诗大意,或补充长诗未尽之意。旋头歌和 
佛足石歌与短歌相差不大,后世很少见。 《万叶集》的作者十分广泛,上自 
天皇、贵族、官吏、僧侣、专业歌人,下至奴隶、农民、渔民、手工业者、 
士兵、妓女、乞丐及行吟艺人,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其中姓 
名可考者有530人,无名作品和民间歌谣占半数以上。 
     虽然《万叶集》中的作品上下经过了400余年,但其中多数产生于公元 
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的一百三十年间。这时,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制国家已经建立,官贵充任各级官吏,全国划分为国、郡、里,经济上实行 
班田制,按年龄、性别分配土地、课以租、庸、调。这些政策在开始时对于 
生产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但随着皇室贵族日益腐败、不断迁都、大兴土木及 
连年战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万叶集》多方 
面地表现了这一时代面貌。总的来说,《万叶集》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和命 
运,他们不仅受租、庸、调的沉重负担,还被迫服兵役,使得夫妻分离,儿 
女离散;同时也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悲欢离合的情感;歌咏自然,借景 
寄情也是一方面的内容,寄托了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厚感情。《万叶集》 
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不论是在有名有姓的作者笔下,还是出自民谣,都 
涌现了极有价值的作品。 
     有名作家的创作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 
     万叶初期是指公元7世纪末以前的300年间,为日本古代抒情诗时期。 
虽然保存下来的作品为数不多,但颇有一些内容充实、气魄雄大、感情明朗、 
风格典雅而朴素的佳作。作者以舒明天皇、额田皇、中大兄皇子等为代表。 
日本第64代天皇舒明(公元593—641年)的诗端庄稳重,常借景抒情,如: 
          登香具山望国歌 
          大和多峻岭,首推香具山, 
… Page 112…
          天外来此岳,雄浑复庄严。 
          登临望八表,四周浮炊烟, 
          群鸥集海滨,翱翔自悠闲。 
          佳美洵吾土,流连未忍还。 
     流露出作者面对国中平和宁静景象的喜悦之情,情景交融,且颇有气魄, 
是早期和歌中较完美的作品。当统治者处于创业的上升时期,往往能显示出 
一定的艺术创造力。 
     万叶中期包括公元7世纪后期到8世纪初叶的70年间。这是一个作家辈 
出、名作迭起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诗歌也兴旺隆盛。这时期的诗歌富于 
浪漫色彩,题材多样,构思趋于成熟,表现手法也洗练,朝着抒情诗方向发 
展,从民间歌谣的范畴进入了文学的领域。优秀的作家有柿本人麻吕、大伴 
旅人、山上忆良、山部赤人等。 
     柿本人麻吕,生卒年及经历不详,曾当过六品以下的小官,《万叶集》 
中收录他的长歌20首,短歌70首。他的诗歌庄严却不呆板,缠绵而不轻佻, 
是《万叶集》中第一位抒情诗人。他在诗歌艺术上对词的运用和押韵方面都 
有贡献。 
          向晚湖波急,千鸟聚近江; 
          鸣声动古意,游子欲断肠。 
     这是诗人咏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之作。近江一带昔日繁华景象已为眼前 
的荒凉所替代,更有哀鸣海鸟,格外悲凉。柿本人麻吕可以说是一个“挽歌 
诗人”,作品充满着悲剧色彩。他的艺术地位较高,技巧纯熟,格调畅达, 
具有卓越的才能。 
     大伴旅人 (公元695—731年)是奈良朝的武将和著名诗人,出身名门, 
有很深的汉文化和佛学修养,虽一生荣华,因晚年丧妻又加宦途失意,因而 
诗中有老庄况味。但歌风明白晓畅,构思新颖,感情充沛: 
          还故乡抵家作歌三首 
          客中露宿无此苦,人去楼空心恻怆。 
     其二 
          庭园与妹共营建,林木挺矗已成荫。 
     其三 
          吾妹手植此梅树,每睹心酸涕泗流。 
     悼念亡妻,其情切切,触景更添悲情,回家不如逆旅。大伴旅人的《赞 
酒歌》因其构思与笔法的独特,而成名作。 
     山部赤人(公元?—736年)被视为自然诗人,他以短歌叙景咏物,颇 
有造诣,他把对自然的情感化作诗句,充满温情,如歌咏富士山: 
          步入田儿浦,富士入明眼, 
          高峰成洁白,飞雪落纷纷。 
     自古咏富士山诗成千上万,此被赞为“千古绝唱”,最为出于自然而不 
雕琢。他的自然诗大多清新淡雅,把满腔的热情蕴含在山川树木之中,耐人 
寻味。 
     万叶末期是指公元8世纪中叶的三十年间。这时期的万叶歌风已渐趋没 
落,内容大多模仿前人,缺乏创造力和生命力,在形式上过份纤巧与雕琢, 
出现某种颓废倾向。假如有什么可取的话,那就是抒情更为细腻,更遁入诗 
人的内心世界。大伴家持 (公元?—785年)是大伴旅人之子,自幼受诗歌 
… Page 113…
熏陶,颇有诗才,《万叶集》中收他的诗最多,长歌46首,短歌432首。他 
的诗感伤纤巧有余,真情流露不足,是万叶末期的典型代表。只有为防人所 
作的诗比较有生气。万叶早期的朴素自然诗风发展到此,走入了矫饰做作的 
僻径,也是社会没落的结果。 
     山上忆良(公元660—733年),在这些有名诗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 
是《万叶集》中最具进步思想和积极意义的诗人。他曾随“遣唐使”到过中 
国。由于门第卑微,官职低下,一生坎坷不平,所以能够推己及人,了解社 
会矛盾,同情民间疾苦,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艰难的作品。他诗歌的主题几 
乎都是老、贫、病、死,著名的有《思子歌》、《贫穷问答歌》等。 
     食瓜忆吾儿,嚼粟更增思。 
     未知因何缘,生而为吾子。 
     眼前姿常在,岂有安眠时。此歌为山上忆良69岁所作,饮食常思亡儿, 
难以下咽,不能安寝,表现了老年失子的孤苦心情。在 《贫穷问答歌》中, 
以一个贫穷的文士和一个更为贫穷的农民的相互问答的形式,诉说充满忧患 
的遭遇。这个农民虽年年辛勤耕作,但是住的是“东倒西歪的矮屋”,穿的 
是“褴褛不堪”的衣服,现在更是“灶里没烟冒,锅中结蛛网,饭该怎么做, 
早已忘记了”,他孤苦无告地哀叹道: 
          都道天地广,无处可容身。 
          都道日月明,不来照我影。 
     就是在这种饥寒交迫的状况下,里长手执“笞杖”又前来讨租派差,农 
民发出“没法活啊这世界”的悲鸣。山上忆良以同情之心较真实地反映了受 
压迫剥削的农民的悲惨遭遇,在题材和思想方面开拓了万叶其他诗人未涉足 
的新境地,也达到新水平。 
      《万叶集》中的民谣占半数,是其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四卷的东歌 
是使用关东方言创作的,大部分是恋歌;第二十卷中收有90首左右的防人 
歌,还有数首散见于各卷,是被官府征募的农民守边防时所作的诗歌。这类 
作品数量多并代表了万叶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谣中一大部分属于爱情歌,用不加文饰的语言表达真率的感情为东歌 
的显著特征。 
     从此与妹别,分诀在今宵。 
     无由重相见,黯然俱魂消。用十分坦率的口吻直道离别时的恋恋不舍, 
不加雕琢而感人至深。 
     材大运宫内,黎民无休息。 
     我情亦如此,恋君不少止。此诗比喻十分巧妙,用民伕川流不息地运木 
料进宫来比况自己不可或止的恋情,既表达了相恋之久长,也从侧面看到了 
统治者大兴土木给老百姓带来的繁重徭役。比兴,是民歌最常见的手法,他 
们常常以自己熟悉的劳动生产来作素材,表达真挚而质朴的心: 
     恋君情深如夏草,刈尽还向远处生。不管有什么艰难险阻,对爱人的忠 
贞如同烧不尽的野草,春风吹又生,比喻十分贴切。 
          多摩河,晾麻布, 
          麻布洁白悦人目, 
          姑娘美貌看不足。 
     把姑娘的美丽与日常劳动情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富于生活气息。这些 
恋歌大多朴实真率,没有沾染贵族、文士的矫揉造作,它健康、奔放、纯朴, 
… Page 114…
意趣活泼,境界优美,具有浓烈的感染力。 
     防人歌大抵比较哀怨,诉说了远戍海疆的士兵背井离乡的痛苦以及防地 
的艰难生活,对连年劳师动众的统治阶级发生了控诉。 
     大君严命下,明日疆场行。 
     从此与妻别,露宿藉草茵。天皇一声令下,多少家庭从此妻离子散,民 
生凋蔽,田园荒芜。 
     两个上差官,一对大恶棍; 
     我正患疝病,拉来做防人。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野蛮的兵役制度的愤怒 
与仇恨。对沉重负担的苦恼,对骨肉亲人的思念构成了防人歌的主旋律,但 
这种别离之情又与文人笔下的别离不一样,它更直率纯朴,洋溢着浓重的泥 
土气息: 
          前途的风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