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发现之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发现之旅-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地位的是女神。 
  女神庙建造在牛河梁的主梁之上,它的重要地位,从地理位置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郭大顺:“围绕着女神庙和祭坛和积石冢,我们叫做坛、庙、冢三位一体,这样一个组合,而且具有固定的组合,而且在50平方米的,这个山梁上,它有这个,自己的布局规划,而且在这个区域之内,甚至于这个区域再往外,很大一个区域里,没有居住人的地方。所以这样一个,大型的,祭祀遗址,和这个史前时期,那种在家内,在家庭里头搞祭祀,甚至于在一个聚落里,他单设一个大房子,搞祭祀,那比那个规模要大得多,它应该就是它的红山文化的,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祭祀中心。”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这样评价:女神庙里的塑像可以称为“神”,但是,她们是按照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所以,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当1983年的初冬来临的时候,在牛河梁工作的考古队员们,满载着收获和喜悦,返回了沈阳市。而把女神头像抱回沈阳的,仍然是考古队的女队员魏凡。 
  这次经历,成为魏凡一生的骄傲和最美好的回忆。 
  而一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也因为女神像的出土和女神庙的发现,在国内外掀起了高潮。

女神像出土时的情景把女神头像抱下山的女考古队员魏凡五千年前的女神头像

与真人等同的女神头像




 《铡美案新考》



  民女秦香莲与书生陈世美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后来进京赶考;时过三年杳无音信。 
  秦香莲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且已经娶了皇帝的女儿,成为东床驸马。
  此时陈世美一心贪图富贵,不认妻儿,并欲加害她们母子。
  秦香莲百般无奈,喊冤开封府。
  包黑子包拯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铡了陈世美。
  这就是创作于清代的戏曲《铡美案》的主要情节。
  那么,历史上果真有陈世美,秦香莲吗?
  大凡说书唱戏,剧中人出场都有自报家门的习惯。
  在戏曲《铡美案》中,陈世美、秦香莲都提到自己是湖广均州人氏。
  湖广,是明代至清初时的一个行省。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
  均州,就在湖北,也就是如今的丹江口市。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64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均州古城变成了一片泽国。
  一本名为《陈年谷秘史》的书所描写的正是有关陈世美的传说故事。书的作者叫童德伦。他耗费十年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终于写成了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出人意料的是,童老先生认为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这个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
  不仅如此,童老先生还认为: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
  童德伦:“我从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戏中的陈世美就是陈年谷。陈年谷是一个清官,他不徇私情得罪了同学,同学们故意编戏辱骂于他。我一直想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据童老先生考证,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更没有贪图福贵,杀妻灭子之事。
  通过考证,童德伦搞清了陈年谷的号叫熟美,是他上学时自己起的。
  在那时,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 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根据他的字号,我们也可以称陈年谷为陈熟美。这样,陈年谷又和陈熟美划上了等号。而陈熟美和陈世美已经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陈熟美是陈世美的生活原型,那么陈熟美一来政绩突出,二来没有当过驸马,三来没有抛弃糟糠之妻的记载和传说。这样大相径庭的事怎么会混在一起了呢?
  再说,陈熟美是明末清初人,而戏曲《铡美案》人所共知讲的是宋朝的事。那么,清代的人怎么能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
  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
  怨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
  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后来根据观众的愿望,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
  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变到了宋代,戏名也变成了《铡美案》。
  在中国古代把湖北湖南称为湖广行省的,只有在元代以后,即明代和清初。而宋代则是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为荆湖北路,湖南为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肯定了他所处的明清年代,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宋代。
  周育德:“陈世美这个名字最初出现在戏剧舞台上那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事。当时的戏名不叫《铡美案》,叫《赛琵琶》。因为在这之前呢,舞台上还流行一出名剧叫《琵琶记》。”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一出悲剧。它创作于元代,作者高则诚。说得是河南书生蔡伯楷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赘牛府,成了相爷的爱婿。蔡伯楷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
  《赛琵琶》这个剧名最初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焦循所著的《花部农谭》。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花部中有剧名《赛琵琶》,余最喜之。为陈世美弃妻事。陈有父母儿女。入京赴试、登第,赘为郡马,遂弃其故妻,并不顾其父母。
  我们不难看出,《琵琶记》与《赛琵琶》之间的关系:两剧主要情节近似,主要人物也一一对应,所不同的是人物的姓名发生了变化。
  《赛琵琶》的主要人物是陈世美和秦香莲,它是今天的《铡美案》的前身。
  那么,作为戏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童德伦先生是怎样研究的呢?
  童德伦:“秦香莲和陈世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她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
  这儿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秦家楼村,陈熟美之妻秦馨莲的家乡。
  受戏曲《铡美案》的影响,乡亲们很少有人知道秦馨莲的名字,他们只知道秦香莲。
  一九九五年,时任十堰地区文联副主席的牛晓文出版了他的章回体传记文学《陈世美真传》,比童德伦的《陈年谷秘史》早出版五年,而且材料来源也不尽相同。然而在两本书里,关于陈年谷的生平、婚配以及后来遭小人记恨写戏编排等等大的构架上基本相同。
  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1985年,丹江口市豫剧团创作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陈世美喊冤》;演了几十场就停了。据说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票房也不看好。后来,剧团一名演员把剧本带到了四川广元。在那儿演出反而引起了轰动。
  80年代末,这部戏还被拍成戏曲电视剧。
  应该说,《陈年谷秘史》和《陈世美真传》两本书加 上《陈世美喊冤》这出戏,对陈世美的传说故事分析论述的差不多了。但它们毕竟属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范畴,难免会被人认为有一种编演的色彩。那么,正史中有没有对于此事的论述呢?
  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丹江口文史资料》。
  它是对地方史志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严肃可靠的。
  在这部文史资料的第一辑里,我们看到一篇题名《陈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
  当时能够确认陈年谷号熟美的有三位老人。其中一位陈棠是陈年谷的第十代子孙。三位老人相互印证,搞清了陈年谷号熟美的由来: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写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陈年谷由此想到,自己名叫年谷,而谷子熟了才美,于是就自称号熟美。
  关于陈年谷同窗学友编戏辱骂嘲弄之事,文章也作了充分肯定,主要事实与童德伦、牛晓文书中所述完全一致。
  文章发表之后,三位老人不幸先后离开了人世。只留了这篇很有研究价值的文史资料。
  刚才我们曾提到过的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棠已经去世;那他还有其他后人吗?我们了解到陈棠还有一个胞弟叫陈吉棋,他仍健在,现居住在武汉。
  在武汉中建三局二公司安装工程处职工宿舍,我们见到了老人。
  陈年谷以至后来陈世美的故事,陈吉棋很早就听爷爷和父亲说过。
  陈吉棋:“小的时候我见过我家的神龛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陈一奇、陈年谷。我还清楚地记得陈年谷的号叫熟美,他的墓就在我家的背后。以后修水库被淹没了。”
  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
  在水下40米处,就是千年古城均州,当然也包括我们在追寻的陈熟美的生平遗存。
  古均州城在水底已静静地躺了40年,它原来的模样,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渐渐淡漠了。
  然而,关于陈世美的传说故事却一直在它的岸边流传着。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否这样去认定:
  陈世美是陈熟美,因为这是编戏的人渴望达到的目的;但陈熟美又不是陈世美,因为陈熟美没有忘恩负义,杀妻灭子。

陈年谷的家乡古均州城陈年谷墓地石雕陈年谷第十代孙子全家合影

戏曲铡美案剧照牛晓文所著《陈世美真传》戏曲铡美案剧照(秦香莲)



 考古中国 第二部 王者归来 神秘中山国



  1974年冬天;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展大规模平整农田的事情; 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因为农民们; 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 已经造成了破坏; 于是; 考古人员迅速赶到了现场。 
  古墓遭到破坏; 让人深感痛心; 也给了考古人员一个尽早打开墓葬的机会。当地一位农民; 向考古队队长陈应祺; 讲起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们那个村里30多年前; 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曾经挖出来一块大河光石; 这个河光石上面一面好像刻着是字; 但是谁也不认识。
  这件事; 立刻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兴趣; 他们随即来到刘西梅家; 看到了这块石头。虽然当时; 谁也不能解读这些战国时代的文字; 但他们内心已隐隐约约地意识到; 自己与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个神秘王国不期而遇了。
  公元前5世纪; 由于周王朝统治的日渐衰落; 中国进入了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就在这一时期里; 一个在北方的大山深处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