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话中国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大话中国人-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印象深刻。“广告费花了100多万,但是一无所获。海王金樽‘送礼’,他们也‘送礼’,太太口服液‘静心’,他们也宣传‘静心’,一种保健品,哪都靠点边,哪都跟不上,一年推了很多活动,又是抽奖又是赠送。炒掉了好几个营销经理也不管用。”
  制度建设。很多私营企业主靠“豪情壮志敢想敢干”起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需要组成团队,通过系统运作完成工作。但是很多人过不了这个坎,他们还试图用个人光芒普照大地。
  “如同魔术师玩球,一个人可以玩三四个球,再想玩多也就掉到地上了。但是很多人怀念创业时候的大家称兄道弟拍肩膀流眼泪的模式,走不出那个圈子,这个问题严重影响私营企业的发展。”
  一个典型例子是:“经销商都倒闭一年了。企业还往那里发货。竟然没有一个检查制度。”
  朱玉童还看到很多“表面上在推动,骨子里却在背叛制度建设”的老板。一家公司入口大厅上写着:制度大于总经理。他觉得很好。访谈的结果却是:总经理处处大于制度。“一种破坏制度的文化在到处蔓延,罪魁祸首就是老板。”
  让朱玉童感受深刻而老板们往往不自知的问题是:能否在企业中推行人性化的管理。很多老板表现出苛刻的一面,他们在压抑而不是释放员工的潜能。
  朱玉童说:“做事充满信心,但专业水平一般,这样的员工很多。应该用指导员的方式,做对了当众鼓励,做错了背后谈一谈?用含蓄的方式补齐他的专业。但是我看到很多老板是在嘲笑他,打击他。这和老板不懂依人性管理有很大关系。”
  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发展,一般会出现七种风险,即:开业后头3年可能出现开业风险和现金风险;第3至7年可能出现授权风险和领导风险;第7至10年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和兴旺风险;开业10年后可能出现管理上的接班风险。
  这个数据也许可以说明中国私企老板应对的无力:在国外,5%的企业老总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而在国内,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私企老总是5%。
  (三)九大成因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著名经济学家邱晓华日前在讲到当前贫富差距问题时,对我国富人群体的成因作了历史性分析。
  邱晓华认为,我国富人群体主要有9大成因。一是企业推行承包制,一批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走上“先富起来”的道路;二是国家落实各项政策而得到一笔补偿资金所惠及的一批人;三是国家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先“下海”的人;四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实行部分生产、生活资料和贷款价格的“双轨制”,特殊群体因此而享用了价差带来的6000亿元财富;五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最早涉足证券市场的投资人和证券从业人群;六是房地产业投资人;七是倒卖各种指标出口配额等人群;八是特殊职业者,如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作家等;九是科学技术成果转让获益者。


第26节 中国北方女人
  中国北方女人:注重男人的细节
  许女士讲:夸张地说,细节有时候可以决定命运。这是我那天在电视里听宋丹丹谈婚姻爱情时想到的。宋丹丹说,她的一个女友是北方人,在一次旅途中对一位男士特别有好感,可是仅仅因为那男士偶尔露出了一个带土气的字,什么美好的感觉都破坏殆尽了。
  还在大学时,许女士的一位女同学也有过同上述观点相似的做法。她说,“我和那个白马王子拜拜了。”她很奇怪地问:“怎么会?都三年了。他人品学兼优。开玩笑的吧?”谁知女友认真地说“真的,我们的恋爱结束了。我亲自给他一封绝交信。”她问:“什么原因呢?”她说:“他不注意细节。”现在是细节时代。有一天他在她面前打个嗝,那么哪怕他再优秀,也绝无同他发展下去的可能了。这话多少有点孩子气,也近乎苛刻了,但有时候,这样的细枝末节还真能左右人的选择。一位容貌平平的男子,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东北女孩第一次见面后,这位漂亮的女孩就决定继续保持联系的一条重要理由就是:当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那个男子吃完了手中的冷饮后,把包装纸缠在木棒上始终拿在手里,直到走出影院才投进垃圾箱。他做得非常自然,不像是故意做出来的。仅此一个细节,他体现出了自身的教养;仅此一个细节,他们终于喜结连理。另一位女友在决定终身大事时,也强调一个细节,有一次那位先生在离开宾馆的房间时,将房间里的灯一个一个关掉,那一瞬间,她决定:就是他了!
  北方女人对于细节的敏感不仅仅体现在婚姻恋爱的选择上,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人的评价等等,也时常要受到一些细节的影响。


第27节 中国的阿Q
  中国的阿Q:有贼心而无贼胆
  (一)
  学者丁力在三十年代写了篇《阿Q转世》的文章,他说:近来外面的传说不一,有的说阿Q有了儿子,儿子并且比老子强。有的说阿Q复活了,在什么地方报假洋鬼子的仇……
  我想这两个消息,都不十分可靠,第一,阿Q是枪毙了的,有很多的眼睛看到,游过街,示过众,虽说不是“擦”的切头,但无论如何是活不了的。“人死不能复生”,阿Q当然不能例外。第二,阿Q没有老婆,根本谈不上有儿子,他生前虽曾想过“女人……”,虽曾要求和吴妈困觉,但都没有成事实,所以绝对不会有儿子的。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必须要找点线索去辨别清楚。外面不会无中生有的乱讲,一定是有人在冒充阿Q,和史可法死后有人冒充他来收买人心一样。
  为了这件事,我下过一翻考据功夫,而且请了警察朋友帮忙调查,才得到一点结果,是阿Q转了世。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却很相信人死了要“转世”的说法。因为中国的老百姓人人都是这么说,为了尊崇民意,我也就深信无疑。
  从鲁迅做的传里,可以考证出阿Q是一九一一年十一月枪毙的,他在一辆没有篷的车上,曾夸过一句海口:“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就是他要转世的铁证。
  他死了三十六年了,除了因生前拧过女人的大腿,拧过小尼姑的面颊的罪过,阎王罚他游了十六年地府不计外,到现在刚刚是二十年,正是他所说的“又是一个……”的时候了。
  这回,他不是投胎在未村,他觉得未村有假洋鬼子之流不准他革命,而且想不到“女人……”,所以择一个大地方——南京来降生。
  他的名字叫阿Q——据人说他现在去了脑后的辫子,而且一生下来的时候就好“喝”。(我想大概不很错。因为形音都差不远。)
  阿Q确实比前世进步了。
  譬如他前世吃了假洋鬼子的亏,这一世他就想勾结真洋鬼子来捣乱。又如他前世挨过哭丧棒,这一世他自己也有了哭丧棒,他每天拿到街上去打过路人的后腿,人家还没有回手,他就先哭喊起来:“打了我哪!哎呀……”及至人家避开他走远了,他又会追上去给人家一哭丧棒。
  他不再采用精神胜利法了,他学得先发制人,既动口,又动手,哭喊连天的大闹不止,使人家不敢惹他。
  他也不再说“儿子打老子”了,因为处处都是他在打人,那样会骂到自己,所以他反过来说:“天都黑了啊!老子打儿子啊……”这样,一方面可以博到旁人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又骂了别人。
  他想女人,甚至懂得怎样去要女人,他并且不做苦力短工了,做什么呢?别问,我不知道,连他自己恐怕也莫明其妙。
  所以说到这里,我就推断他的命运,我想:假使他长此下去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将来,他一定又会有“两手反缚起来”的一天,那时,他一定又会说:“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
  因此,我很担心再有阿Q出现。
  总之,我要告诉大家:阿Q没有儿子,也没有复活,是转了世。
  (二)
  阿Q是“革命造反族”
  今代的一位作者说,不知怎么,读《阿Q正传》时,特别是读到阿Q的革命史,我常常会想起红卫兵,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些瓜葛。读着读着,眼前常常会模糊起来:不知是阿Q戴上了红袖章,还是红卫兵用竹筷将辫子盘在了头上。
  我确信,他们确实是有些瓜葛。
  瓜葛之一
  革命便是“耍武”,便是要革掉坏人的命,而绝不是请客吃饭,绘画绣花之类。红卫兵作如是想,阿Q更是这种思想的先驱。
  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自然是根红苗正,向往革命的,但他的革命思想里却颇有一点红色恐怖的味道。他屈尊投降革命党,一个主要原因,便是革命实在太痛快了:能“革这伙妈妈的命”!在阿Q看来,所谓“革命”,就是革掉人命。他不懂得革命与恐怖完全是两码事,红卫兵也不全懂。所以,阿Q和红卫兵的革命,便都很有些阴森恐怖。
  瓜葛之二
  既要革掉人命,便要动家伙,于是,幻想中的阿Q便让那些与自己一同去造反的革命党,都拿着家伙。据《正传》说,拿着的有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什么的。但阿Q本人实际并未使用这些家伙,他只是思想家。而后来的红卫兵革起命来,则是真的动起了家伙:板刀已换成了刮刀,钢鞭换成了皮鞭,三尖两刃刀和钩镰枪不大适用,淘汰了,而炸弹、洋炮则在武斗中大派用场。
  瓜葛之三
  阿Q的红色恐怖思想,还特别表现在他的滥杀欲上。赵太爷、假洋鬼子算是压迫阶级,杀了也便罢了(是否都该杀尚属可议),但小D、王胡算什么呢?他也要杀掉。试看阿Q拟定的死刑名单: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的!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小D,不过是个打短工的“又瘦又乏”的穷小子,与阿Q本属同类,但只因阿Q认为他抢了自己的饭碗,便要格杀勿论。王胡呢,更没有什么大过了,不过是与阿Q打过一架。再就是捉虱子时比阿Q咬得响,若论成分呢,闲人而已,全然算不上压迫阶级,但阿Q也要杀之不留。还有那个秀才,也是列入死刑名单的。秀才似乎并没有犯什么罪过,但是,在阿Q看来,单单赵秀才是赵大爷的儿子这一条,焉能不杀?红卫兵对于那些牛鬼蛇神,那些血统不纯正的“秀才”,真个是“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告饶,有人认罪,“谁听他”。要将“横扫”进行到底!
  瓜葛之四
  光是革未庄鸟男女们的命,阿Q是不会满足的。阿Q的远大理想,是当主子,得实惠。实惠便是鲁迅在《圣武》一文里概括的“威福、子女、玉帛”。但阿Q并不曾理会这个概括——他只办实事儿,只管往自己的土谷祠里搬运革命成果: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了或者也就用赵家的吧。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红卫兵也颇有与阿Q类似的抄家经历,其势头之猛之烈,范围之宽之广,便是堪称“半个抄家先师”的阿Q,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