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和技术密集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速度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经济已接 

近发达国家水平。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省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工业 

化地区。南亚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虽然独立后保 

持持续增长,多数国家仍较贫困。印度历届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到70 

年代已具有一定的综合工业能力,农业也有较大进步。 

     西亚和北非。在50—60年代,以色列经过艰苦努力并凭借其与欧美 

国家的特殊联系,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较强的工业与科技能力;土耳 

其长期稳步发展,经济状况好于阿拉伯国家;埃及经济在阿拉伯国家中 

居于前列;其他多数国家经济基础较差。7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产油国 


… Page 79…

收回石油权益、提高油价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 

等海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并把石油收入用于改 

善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状况以及在海外大量投资,使经济逐渐多样化。 

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北非产油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改善。伊朗和伊拉 

克由于革命、战争以及西方国家的抵制,未能把石油收入充分地转化为 

经济实力。其他石油产量较少或不出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经济状况没有 

明显改善。 

     撒哈拉以南非洲。除南非经济基础较好外,其他国家原有经济结构 

不合理,仅有农、牧、林、采矿等业,经济状况极差。多数国家独立后 

由政府主导积极发展工业,试图实现替代进口,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70年代各国出现较明显的差别。尼日利亚、加蓬等石油输出国经济状况 

较好。科特迪瓦、肯尼亚、喀麦隆、博茨瓦纳等国政策稳健,注重农、 

林、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吸引外国资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许多国家或由于政局动荡,或由于推行 

不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变革,或由于片面注重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或 

由于大宗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或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发 

展速度较慢,一些国家长期负增长。70年代末非洲经济状况趋于恶化。 

     拉丁美洲。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一方面,深受美国等国影响,一 

方面较易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多数国家从50年代起积极促进工业化,实 

行广泛的替代进口,到70年代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工业,经济结构发生变 

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在70年代已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情况良好。巴西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较好,虽然政权 

更迭频繁,但社会基本稳定,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1964年军人执政后 

仍致力于发展经济,大量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建立新兴工业部门,积 

极鼓励出口,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 

 “巴西奇迹”。巴西、墨西哥等国在70年代举借大量外债,后来成为沉 

重的经济负担。中美洲国家经济状况较差,一些国家处于贫困状态。拉 

美多数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社会各阶层贫富差别较大,社会问题较严 

重。 



      (2)石油与国际经济政治 

     石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能源。70年代围绕石油权益展开的斗争在发 

展中国家争取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 

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70年代以前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 (即现埃克森公司)等七家西 

方公司控制国际市场上绝大部分石油的生产和销售。它们把原油价格维 

持在低水平上,对战后西方经济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主要西方 

国家政府支持下阻挠产油国收回石油权益。它们在二战前和50年代前期 

曾联合抵制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和伊朗摩萨台政府推行的石油国有化, 

50年代后期起,产油国广泛采用合营开采、利润分成等方式取得部分石 

油收益,1956年中东战争时部分阿拉伯产油国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 

50年代末苏联开始大量出口原油,西方公司降低油价,产油国利益受损。 

1960年9月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伊拉克五国成立石 

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后来,卡塔尔、利比亚、印度尼西亚、阿 


… Page 80…

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相继加入。 

60年代欧佩克致力于稳定油价和改变有利于西方公司的石油税则。此外 

还成立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地区性产油国组织。 

     70年代世界石油形势发生重大变化。70年代初欧佩克及其成员国在 

争取石油权益的谈判中进一步迫使西方公司作出重大让步。第四次中东 

战争期间阿拉伯产油国实行石油提价、部分禁运以后,石油成为国际政 

治斗争的武器,西方国家被迫不同程度地改变对中东问题的态度。此后, 

产油国取得完全的石油开采权和油价决定权,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上 

的作用日益显著。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及其石油大臣亚马尼 

 (1930—)对 欧佩克的发展和70年代世界石油形势的演变具有重要影 

响。 

     石油危机使能源问题在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为减少对进 

口石油的依赖,西方各国推行广泛的节能措施,开发核能等新能源,加 

强石油勘探与开发,成立国际能源机构以协调政策,一些国家还推动产 

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80年代初墨西哥、英国和中国成为重 

要产油国。这些变化使世界石油市场趋向供求平衡。1980年5月欧佩克 

公布《有关长期石油战略报告书》,预计石油形势将持续紧张,石油价 

格将继续上涨。然而,不久油价超过每桶40美元后便持续下跌,欧佩克 

被迫实行限产保价,沙特阿拉伯率先减少产量。这给欧佩克成员国的经 

济 造成巨大压力,它们由于种种经济和政治原因而发生分歧,限产措 

施未能坚持贯彻。80年代中期,油价跌落到每桶20美元以下,欧佩克对 

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减弱。欧佩克成员国中,沙特阿拉伯等国与美 

国关系密切,80年代中期以后倾向于稳定油价,并把大量石油美元投入 

西方金融市场,有助于西方国家稳定经济和金融形势;伊朗等国对西方 

持激进立场,倾向于维持较高的油价,但有时也出于经济等原因突破产 

量限额。 



      (3)80年代初以前的南北关系 

     由于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多位于北半球,通常把发 

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称为南北关系。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在平 

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 

序。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曾不同程度地遭受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殖民统 

治,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偏重于出产原料和初级产品,成为工业发达国 

家的重要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地,经济上严重依赖西方国家并受西方 

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经济上依赖、受制并 

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使南北关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从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起,发展中国家协调行动,在联合国贸 

发会议等场合就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问题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 

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成立了许多原料生产国组织,除石油输出国组织 

外,还有铜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国际铝土协会、油料生产国组织等, 

并积极参与国际咖啡组织、国际茶叶委员会等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参加 

的协商机构。70年代初,拉美国家不顾美国的压力坚持主张200海里海 

洋主权和管辖权,得到非洲统一组织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支持。1973 


… Page 81…

年9月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经济合作 

行动纲领》,呼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0月中东战争开始后阿拉伯 

产油国成功地开展石油斗争以及此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成功地收回 

石油权益,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推向高潮。1974年4月在 

阿尔及利亚倡议下举行了讨论原料和发展问题的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 

会议。阿尔及利亚革命委员会主席布迈丁 (1925—1978)和墨西哥总统 

埃切维里亚(1922— )等人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副总理邓小 

平在发言中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并转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 

理论。会议通过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 

 《行动纲领》,规定各国有权平等参与解决世界经济问题,有权对其自 

然资源和国内经济活动行使永久主权,改革现存国际货币制度和不合理 

的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大会在年底通过《各国经济权利和义 

务宪章》。1975年2月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 

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一步协调在原料问题上的立场。 

     1975年12月在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倡议下在巴黎举行国际经 

济合作会议,19个发展中国家、7个发达国家以及欧共体的代表与会。 

这次会议是全球范围的南北对话的开端。1977年5月举行第二次国际经 

济合作会议。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着力维护自身利益,两次会议都未达成 

实质性的协议。此后,全球性南北对话转移到联合国范围内进行,1980 

年第十一届特别联大讨论了有关全球性谈判问题,仍未达成协议。70年 

代后期通过其他渠道进行的南北谈判取得有限的进展,其中包括:联合 

国贸发会议提出商品综合方案,主张建立共同基金以稳定商品价格,后 

来就该方案达成部分协议;举行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82年通过新的海 

洋法公约草案,改变了旧的海洋法仅仅有利于少数大国的局面;一些最 

贫困国家的债务被取消。 

     发达国家对南北对话的态度不尽相同。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对 

南北对话持消极态度,反对举行全球性谈判,是对话长期未能取得实质 

性进展的主要障碍。多数西欧国家态度比较积极。法国、奥地利等国倡 

议举行南北对话;欧共体与非、加、太发展中国家签订包含财政援助和 

单向贸易优惠条件等内容的洛美协定,还积极同东南亚、拉美、阿拉伯 

国家开展对话;多数西欧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数量较多, 

北欧各国和荷兰达到或超过联合国规定的发展援助总额占本国国民生产 

总值1%、官方发展援助占0。7%的指标,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额也高于 

美国和日本。苏联和东欧各国长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保持贸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