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到深处人孤独 作者:黄威南-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则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该吸引或该排斥。当美好的感受消失时,一种新的感受又产生了—我们会觉得若有所失。这种‘若有所失’的感受使我们产生了悲伤的情绪。原先的美好感受被‘失去’这种不好的感受所替代;而当我们失而复得或者又接触到一个新的、美好的事物时,同样的程序将循环一次。。。这就是喜怒哀乐的真相。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这种‘感受的循环’一直不停地在我们身上发生著,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循环变换得太过频繁时,我们便说:这个人很‘情绪化’。
  事实上,我们之中又有那一个人不是情绪化的呢?我们都被情绪所支配、控制,被它牵著鼻子走。只是有些人情绪的变化没有那么频繁,感觉上‘好像’是‘不情绪化’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笑话:某个年轻男子在路上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少女,于是他的眼光被吸引过去了。他的视线就这样不由自主地逗留在少女的身上,不舍得移开。以致到最后,整个人掉进路旁的水沟里。
  这似乎只是一个无聊的笑话,但真实的情形却是:这个笑话几乎每天都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当我们接触到美好的事物而产生愉悦的感受时,我们总会对这美好的感受不停地‘追逐’下去,渴望它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以致最后掉入了烦恼的沟渠里。
  ◆从‘以前’到‘未来’
  佛陀曾经以一只猴子来形容人心的善变。我们的心意就像一只在树林里跳来跳去的猴子一样,一下子抓住这棵树枝,一眨眼又抓住另一根树枝跳到别棵树上去了。我们的念头不就是这样子吗?这会儿想著:嗯,今天早餐面包所涂的果酱还蛮好吃的;一会儿却又想著:明天要和朋友一块儿去看戏,该穿那套衣服才好?再过一阵子,我们可能又坐在那儿发著「如果我有一百万。。。’的白日梦了。
  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幻想中;一方面思念著已经成为往事的种种过去,一方面却又担忧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我们总是说:‘唉,如果当时。。。’或者‘早知道的话,我就。。。’再不然就是‘万一。。。怎么办?’年纪大的人喜欢‘想当年’,年轻的人却忧虑将来。一颗心就这样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回徘徊,以致蹉跎了光阴却从来没有珍惜过任何一个可以被创造‘可能’的现在!
  其实,时间就像一道河流,如果你不能配合流动的水势,掌握每一个‘动点’的话,那么你就很快会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了。
  从‘以前’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时间是一串连续不断的流动:‘现在’曾经是‘以前’的‘未来’;而‘未来’也终将成为‘现在’,随著再成为‘过去’。我们将时间划分为三个时式: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以年分作单位的话,就是去年、今年、明年;以月为单位的话,那就是上个月、这个月和下个月;以秒作单位。。。如果我们不断把时间的单位缩小的话,我们将会发现,时间其实是从来都不会固定在某一个点上的;它只是在不断地流过去、流过去。。。
  事实上,时间的定义只是:生灭、生灭、生灭、生灭。。。的连续循环。不是吗?如果说一个人有七十岁的寿命,也就是说他拥有七十年的时间。在这里,时间只是一个单位,用来测量生与死之间的差距。我们以日出(生;出现)和日落(灭;消失)的生灭过程来名为一个白天。这也就再一次说明了时间,只是一个假设,用来标志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无常现象作一番测量。
  所以,‘过去’这个时式所标志的都是一些已经‘灭’了、消失了的事物;而‘末来’却是尚未‘生’的、出现的事物。不管是已经消失的或是尚未发生的事物,都同样是无从捉摸的。那么,单凭想像去臆测那又有什么意思呢?眷恋从前并不能令往事重现,欣求未来也不见得就能得偿所愿。唯有当前一刻才是触手可及的。
  你是不是真的能够看清过去、现在、未来的急速交替呢?你是否懂得在‘此刻’一旦成为‘过去’时,不拖泥带水地将‘它’放下呢?
  一个只愿缅怀往事或者对未来作种种妄想的痴人就好比一个脚步向前,却频频回顾背后,或者眼睛望到了天边,却看不清面前的路面的人。这样的一个痴人早晚会踩错果皮,跌得个焦头烂额;又或者一脚踩进面前的深坑!
  ◆思考、决定;判断、经验
  每个人都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我们遇到某件事物时,首先,我们将通过种种感官去感知它;在感官与外界的接触中,将产生好的感觉、不好的感觉或无好无不好的感觉。之后,我们会进行思考,然后做出决定。比方说,我的手碰到了一盆热水,产生了‘热’的感觉;这时,我便会想:‘好热啊!我不喜欢热,我要避开它。’于是,便有了决定;这个决定的意念就是我们的意志。接著,我就会根据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适当的判断:‘这热是从水传来的(认识),那么,让我把手抽离水中吧!(判断)’而这种判断将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痕迹,成为一种经验。
  不管是思考、意志、判断或经验也都是无常的。我并不是每次一碰到热水就会把手抽开的。如果是在一个刮大风、下大雨的冷天,说不定我就会这样想:‘好热啊!但是这让我觉得很温和,我喜欢热,我要把两只手一齐放进去。’这样一来,我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而得到不同的经验了。
  所以说,思考、意志、判断和经验等心理作用,和我们的身体或感受一样,是会随著外在的条件和环境以及个人各别不同的情况而改变的。
  可叹的是,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一旦某件事情在他的经验中反复出现多次之后,他便会开始觉得,甚至认定这个‘经验’是固定的、不会改变的。他会说:‘一定是这样。’或者:‘一定要这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固执、死板的人。
  由于他对无常的真相没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而导致他思想上的‘死角’(或‘盲点’),因为他不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没有固定不变的,而依赖记忆中的惯性思维来面对相似却不同的事物,致使他无法理智地观察所面对的事物,活用经验,调整作法。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观察无常以认识无常的重要性。对于无常现象的认识将帮助我们更认识自己,也更认识这个世间:从而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方法。
  第二章  无常的性质
  ⊙‘。。。。。。如无常,如是动摇、旋转、。。。。。。飘疾、朽败、危顿、不恒、不安、变易、。。。。。。如沫、如泡、。。。。。。损减、衰耗。。。。。。’—杂阿含经
  就如前面所引用的那段经文所说的:无常的性质是动摇、不安的。所以,我们也说:无常是变易的法则;是一根木头从完好到朽败的过程;是情绪起伏不定、变化难测的形容;是从多到少、从强到弱;也是生灭的表现。
  无常,是不安稳、不固定的。那么,是什么使得它如此飘疾呢?
  ◆因缘和合
  在第一章里,我们对无常的现象作了一番观察,发现:身体的无常是由于四大元素,即: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气体)的聚合或消散;感受的无常则由于所接触的对象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不外是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和合或分散所引起的。
  别译杂阿含经中说:‘一切众生皆是有为,从诸因缘和合而有,。。。。。。若假因缘和合者,即是无常。。。。。。’什么是因缘和合呢?
  ‘因’是直接条件或主观因素。
  ‘缘’是间接条件或客观因素。
  ‘和合’就是适当的、很好的配合在一起。
  ‘因缘和合’也就是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很好的配合在一起的意思。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是因缘和合的,那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元素适当地配合在一起所组成的。
  我们的感受也是因缘和合的。视觉是眼睛和色彩、光线的因缘和合:眼睛是因(直接条件),色彩和光线是缘(间接条件);听觉是因缘和合的;耳朵是因(主观因素),声音是缘(客观因缘);嗅觉也是因缘和合的,鼻子是因(能嗅),气息(香、臭)是缘(被嗅);味觉是因缘和合的,舌头是因(感官),味道是缘(被感知的对象);身体(皮肤)是因(主角),种种物体是缘(环境),所以触觉是因缘和合的。
  因,是必须具备的、主导性的直接条件。
  缘,则是辅助的、配合性的间接条件。
  因是主,缘是宾。
  因是主角,缘是配角;这是一出戏中众演员的关系。一出戏没有主角则绝不可能上演,因此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整体而言,则演员是因,道具是缘;道具是用来配合演员的表演、衬托剧情用的,属于辅助的间接条件(缘)。
  以一棵树为例,则种子是因,其余的泥土、水分、阳光等都是缘。当因、缘具足时,于是长成一棵树。
  这就是因缘和合的道理。
  世间的一切物质、感受、感想、意志、判断、经验、认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是永久不变的定律。小至微生物,如细菌,大至整个世界,都必须彼此相依、互为因缘才能够存在的。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不依靠别人或其他事物的助缘而能够单独存在的。即使他躲到山林里去,他也必须从树上采摘野果、野菜来作为食物。这些植物都有赖于阳光、水分、泥土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的。所以,即使一个人独自躲在山林里,也还是需要间接地依赖大自然的种种事物。
  就像这样子,世间的万物互为因缘,彼此相依相存而得以生存、增长;然而因缘既有和合,便也当有分散。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散则灭。生灭的变换,就是无常。
  事实上这种变换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著,只是我们不曾细心留意罢了!
  ⊙刹那生灭
  人并不是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便突然间变成白发苍苍、面有皱纹的。身体的新陈代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著,只不过它显得很细微、很渺小,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察觉。直到这种新陈代谢完成了很大的部分时,我们才如梦初醒。这时候,才听见有人感叹说:‘啊!人老了!’植物的枯萎凋落也是一样的。首先,可能是一片叶子开始枯黄、掉落;然后是第二片、第三片。。。。。。树枝也由顶梢开始,逐渐地一寸一寸往根部干枯、萎缩,一直到整棵树枯死为止。
  由于这种无常的变化十分微小,我们便往往因此而误以为它并不曾发生。以为人是不会死的,虽然,我们的理智和常识会告诉我们这是绝不可能的。我们的内心却一再存著侥幸或佯做不知不觉地一直拖延、逃避下去。
  就像我们总是以为金钱、财富、名誉、地位是可以被永久拥有的那样。我们并不曾注意到:这些财富也是因缘和合的,是无常的。就以财物为例子吧!大火能烧、大水能淹、强盗能夺、赌博会输、耗费会尽。我们拥有这些财物只是因为需要运用它,而不是为了可以永久拥抱它。我们必须清楚地认知这一切都是刹那生灭的,总有一天,在某种因缘分散的情况下,将会磨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