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社会观念的认识上,也是如此。 

     第三,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 

 “表”是“标志”、“标准”的意思。他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非命上》) 

 “本”、“原”、“用”就是判断事物真假是非的三条标准。第一,要有前 

人的经验作根据,“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要有“百姓耳目之实” 

为来源,就是要取自于人民群众的切身经验;第三,要以对国家人民有用为 

标准,“发以为刑政,观其中 (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总之,一要有 

间接经验,二要有直接经验,三要有实际效果。这种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难能 

可贵的。 

     墨子运用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力地批判了儒家的唯心主义 

的“天命”思想,他说:“上观于古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 

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 

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墨子·非命上》)从社会实践看,王公 

大人们所以早朝晏退,听狱治政,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以为强必治, 

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下》)。农民 

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也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财富,过上温饱 

生活,如果听天由命,那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墨子的“非命”观主要表现出墨家学派反对天命论的思想,而墨家学派 

却又信鬼和迷信。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这是其历史局限。 

     ③墨家学派的宗教意识。墨家学派是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社会团 

体。据 《墨子·耕柱》记载,这个团体的成员多半来源于社会下层,有的还 


… Page 73…

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他们过着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 

某些国家的防御战争。墨子还推荐他的弟子出去做官。如果他背弃了墨家的 

主张就要被召回。做官得了俸禄须将一部分供墨家团体使用。《淮南子·泰 

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子死后, 

这个团体的领导者被称为“巨子”。巨子可指定其接班人。 

     墨家学派的团体中有一种宗教意识,这就是“天志”与“明鬼”。 

     墨子所说的“天”,是有意志的“天”。它能赏善罚暴,能爱人憎人。 

这个“天”实际上是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级的意志。所谓“顺天意者, 

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墨 

子·天志上》)更具体地说,天之意,“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 

相分也。” (《墨子·天志中》)墨家派通过宗教形式表现出自己学派的观 

点与意志。因此,墨子的天志与孔子的天命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孔子及其弟 

子所谓“畏天命”(《论语·季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 

渊》),是在承认有意志的天的前提下的命定论。墨家学派的“天志”则是 

借“天”的意志表达人的愿望,所以在承认“天志”的同时,又提出“非命” 

的观点,认为富与贫、贵与贱,寿与夭,都非命所定,可以人力变更。在理 

论上他提出“力”来对抗“命”,这是一种对旧势力反抗的动力。只是由于 

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墨家学派虽然抛弃了命定论,但是接 

受了尊天、明鬼的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明鬼”就是相信鬼神确实存在,并且具有超凡的力量。但其用意仍在 

保护百姓人民的利益。他说:“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墨子·尚贤下》)“鬼神之所赏,无小必赏之;鬼神之所罚,无大必罚 

之。” (《墨子·明鬼下》)大如桀、纣、幽、厉,只要他们暴虐百姓,鬼 

神就来惩罚他们。为善的人就要表扬、奖励。所以说,墨家学派的尊天明鬼, 

主观动机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 

     总之,墨家学派是当时与儒家学派相对立的显学。儒家主张有等差的仁 

爱,墨家则主张无等差的兼爱;儒家相信天命,墨家敢于非命;儒家重礼、 

重乐、厚葬,墨家非乐、节葬;儒家正名,其实是重名份,墨家取实与名, 

重在名实相符。这些对立都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与所取的阶级立场 

不同而形成的。在对待人民的态度方面,儒、墨都有可取的一面;在对待神 

鬼的态度方面,儒、墨也都有可取的因素。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而继承之。 



      (2)孟子对儒家哲学的贡献 

     孟子 (约公元前390—前305年)名轲,战国邹 (今山东邹县)人,鲁 

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他是孔子的孙子伋(子思)的再传弟子,学成后归乡 

教学。大约在齐威王七年 (公元前350年)孟子在齐国取得客卿地位。到齐 

威王晚年,孟子离齐赴宋,推行仁政没有成功。后又离滕至魏赴齐。但在伐 

燕问题上与齐宣王意见不合,又离齐归邹,与公孙丑、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 

子》七篇,终老于邹。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学大师,对儒家学说 

有重要的丰富与发展,以致后世“孔孟”并称,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主导意 

识形态,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唯心主义思想,并且 

把世界观、人性论、仁政学说紧密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中国先秦唯心主义哲 


… Page 74…

学的一个完整体系与重要派别。 

     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主要有三大内容,这就是尽心、知性、 

知天。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 

上》)孟子认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都是差不多的。尽心,就是人们 

要尽量扩充自己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去认识自身的善良本性,就可具备 

仁、义、礼、智、信这些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认识“天”了。他说:“恻隐 

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这 

样,孟子便把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解释成天生的本性,而忽略了 

社会的影响。这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观。 

     孟子的“天命”观不同于孔子的纯客观信仰,而赋予了主观的道德的属 

性。在他看来,国君传位给下一代国君,不是出于私人的意志,而是“天与 

之”的。“天”并没有当面讲话,而是“以行与事示之而已。”(《孟子·万 

章上》)百姓拥护,就表明上天肯定;百姓反对,就说明上天否定。孟子还 

宣称,“天”为了培养一个伟大人物,必须给他一个艰苦磨炼的机会: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 

     子·告子下》) 。 

孟子在这里倒因为果,把一个人经过奋斗才能成为伟大人物的事实用来说明 

 “天命”的力量。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命论虽然是唯心的,却不无积极作用。 

     孟子主张人在物质上要清心寡欲,而在精神上则要培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 

子·公孙丑上》)这种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主观精神 

升华而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其为气也,配义与道”(同上)就可无所畏惧。 

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进取精神。在孟子之前,老子等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了反 

对天道有知,反对人格神,过分强调自然无为的一面,完全看不到人的主观 

方面的作用。孟子则从唯心主义方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 

所说:“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是抽象地发 

展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 

版社1960年版,第3页)马克思所指出的这一情况,孟子的哲学也有类似之 

处。 

     ②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提出“王道” 

政治,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形势出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政治观点,表现出对变革中阶级关系的清醒认识。它是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在 

哲学思想的反映。 

     人民的力量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逐渐显示出来,统治者不得不重视民心 

的向背。这是促成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基础。《孟子·梁惠王上》指出:“明 

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曾对邹穆公说:灾荒年景,你 

的百姓死亡流离数以千计,而你的仓凛府库充实不用,这就是“上慢而残下”, 

会逼起民众造反,若行仁政,则民可亲其上。(《孟子·梁惠王下》)又说: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孟子·尽心 

上》)他认为,只有关心劳动者的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关于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归纳为五点:一、对士人要“尊贤使能,俊 


… Page 75…

杰在位”;二,对商人要减轻负担;三、对行商不要征税;四、对耕者恢复 

井田制度,不要另外赋税;五,对城市居民免去住宅税。体现出改良政治, 

保护百姓利益的精神,当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意思是说,对于国家政权 

来讲,关心百姓的问题最为重要,其次是敬神的问题,君王的问题不大。其 

总目的是为了保持国家政治的稳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把百姓的问题放在其政 

治学说的重要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仁政”,从而减轻了人民的疾苦。后 

来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对“民为贵”作了新的解释,赋予它民主主义色彩,在 

历史上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孟子的仁政学说,还包括对暴政的批判。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 

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 

惠王下》)又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 

食人也。” (《孟子·梁惠王上》)这些对暴君昏王的揭露,体现出他的重 

民思想。 

     ③孟子的义利与劳心劳力观。孔子重义轻利,他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