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第13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引述的《实践论》中的一句话。这个语录,散发给了九届二中全会的与会者。
  我们知道,林彪、陈伯达等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求设国家主席。毛泽东在会前已多次表示,不设国家主席,自己也不当国家主席。林、陈等这样做,是为了把林彪捧上国家主席的位置。陈伯达编选称天才的《语录》,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所制造的舆论,以攻击那些不赞成设国家主席的人。例如,陈伯达在8月24日的华北组会议发言中说:“现在竟然有人胡说‘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话是一种讽刺。有人利用毛主席的谦虚,妄图贬低毛泽东思想。”叶群当天在中南组的发言中说:“林彪同志在很多会议上都讲了毛主席是最伟大的天才。说毛主席比马克思、列宁知道的多、懂得多。难道这些都要收回吗?”在他们看来,嚷一番“天才论”,推举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而毛泽东又一再表示过不再重新担任,国家主席便非林彪莫属了。这番舆论,确实蒙蔽了一些真心拥护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与会者。
  毛泽东读了这个称天才的《语录》,敏锐看出了编选者的真实用心,于8月31日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批判了陈伯达编选这个《语录》的唯心主义观点,讽刺这个“天才理论家”,连“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是唯心论的先验论,还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这样一些常识都不懂,提醒人们不要上骗子的当。其中,毛泽东说这是他和林彪两人一致的意见,自然是从斗争策略上考虑,为了稳住林彪。在毛泽东看来,此前确实有人上了这个当,而上当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阅读马列著作。于是,在9月6日的闭幕会上,特别强调了党的高级干部要读几本马列的书。还说:“要读几本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一讲读哲学史,那可不得了呀,我今天工作怎么办?其实是有时间的。你不读点,你就不晓得。这次就是因为上当,得到教训嘛,人家是哪一个版本,第几版都说了,一问呢?自己没有看过。”
  对于上“天才论”的当这个教训,毛泽东非常重视。九届二中全会后,他多次谈到。1971年3月15日在对一篇文章的批语中,毛泽东说:“我党多年来不读马、列,不突出马、列,竟让一些骗子骗了多年,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在庐山闹出大笑话。这个教训非常严重,这几年应当特别注意宣传马、列。”
  1971年夏天在南巡期间的讲话中,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讲得更透彻。他说:我看他们的突然袭击,地下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纲领就是设国家主席,就是“天才”,就是反对“九大”路线,推翻九届二中全会的三项议程。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天才问题是个理论问题,他们搞唯心论的先验论。说反天才,就是反对我。我不是天才。我读了6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7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怎么是天才?那几个副词(按:指“天才地、全面地、创造性地”三个副词),是我圈过几次的嘛。“九大”党章已经定了,为什么不翻开看看?《我的一点意见》是找了一些人谈话,作了一点调查研究才写的,是专批天才论的。我并不是不要说天才,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靠几个人,
  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天才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 
二、历史篇
1。五帝三皇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
  (读《二十四史》)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竞,
  东方白。
  ——毛泽东1964年春《贺新郎·读吏》(见《毛泽东诗词选》第127—1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亲,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他、批判他。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而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宋臣薛居正等撰)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
  “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必是皇帝或父亲的恶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空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洋洋4000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羌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
  ——摘自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见《新华文摘》1994年第2期,原载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
  [解析]
  中国的历史书,是毛泽东读书的基本内容之一。《二十四史》,是最权威的“正史”。“正史”一说,始见于梁代阮孝绪《正史削繁》。后《隋书·经籍志》把以君主的传记为纲领的纪传休史书列为正史,历代大体沿用其说。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又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规定凡不经“宸断”(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这二十四史的卷数、写作年代与修撰人员如下:元史210卷明·宋濂等
  史记130卷西汉·司马迁
  汉书120卷东汉·班固
  后汉书130卷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65卷晋·陈寿
  晋书130卷唐·房玄龄等
  宋书100卷梁·沈约
  南齐书59卷梁·萧子显
  梁书56卷唐·姚思廉
  陈书36卷唐·姚思廉
  魏书130卷北齐·魏收
  北齐书50卷唐·李百药
  周书50卷唐·令狐德桑等
  隋书85卷唐·魏征等
  南史80卷唐·李延寿
  北史100卷唐·李延寿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晌等
  新唐书225卷宋·欧阳修等
  旧五代史150卷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74卷宋·欧阳修
  宋史496卷元·脱脱等
  辽史116卷元·脱脱等
  金史135卷元·脱脱等
  明史332卷清·张廷玉等
  一部《二十四史》,囊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毛泽东读后,则以诗人的笔调说自己,“一篇读罢头飞雪”,他充分感受了其包含的“几千寒热”。
  《二十四史》,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开始便读过其中的不少内容,但他完整的阅读,则是建国后的事情。
  1952年,毛泽东添置了一部乾隆武英殿本的线装本《二十四》史,共850册,2249卷,约4000万字。从此,这成为他最喜爱读的一部史书。为了便于阅读查找,他在一些列传、本纪的封面上,用苍劲的笔迹标出传纪的人名;绝大多数书中,他都作了圈点、断句;有的封面和天头上画着两三个圈圈的标记,《旧唐书》、《新唐书》从头到尾都有圈点勾画,有的地方,他还细心地改正了错字。
  在《辽史》的封面上,毛泽东除了列出“本纪三十,志三十二,表八,列传四十五,总计为一百一十五卷”的总目数提要,还写了这样一段话:“辽史总列一百一十五卷,而本纪、志、表、列传,分数总和为一百一十四卷,错在志十七上,又有十七下,和其他条体例不合,按其他各项体例,则应为十七、十八,应加改正。类推,则志当为三十二卷。”为了数目一卷之差,竟考核如此之细,在史家中也是不多见的,由此可知毛泽东读史之细了。
  这部史书,毛泽东生前不知反复看过多少遍,许多册的封面和其他的一些地方都磨破了,许多页上还有毛泽东阅看时留下的种种痕迹。1958年2月10日,毛泽东为了查证贺知章当时是否带家眷一事,还查了《唐书·贺知章传》。他在给刘少奇的信中说:“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24),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毛泽东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等。1964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他说自己被史书迷住了,要把《二十四史》读完,现在正在读南史、北史。1969年6月,毛泽东在武昌期间,深夜里还不倦地再读《南史》中的“陈庆之传”,批注说“为之神往”。直到1975年,毛泽东已经病魔缠身,写字时手都有些颤抖了,可是他还是认真细致地再一次阅读这部史书,有三册《晋书》的封面上写着“1975,8”,有五册《晋书》的封面上分别写着:“1975,8再阅”,“1975,9再阅”的字样。以上可以看出,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是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极其认真的。
  毛泽东不仅自己读《二十四史》,还积极支持《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1956年,标点的《资治通鉴》出版后,毛泽东又指示出《二十四史》标点本,首先指定标点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曹写信给田家英说:“主席指示标点出版前四史,现送去《史记》排样两份,如果方便,请转呈主席一阅。”后来齐燕铭、范文澜、吴晗,金灿然等建议将其余二十一史(包括《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泽东深表赞成。后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合力负责,组织全国四五十个专家和五个院校通力合作,完成了此项巨业。
  配合通读《二十四史》,毛泽东还通读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和各朝代的“纪事本末”等史书。在这些书之间,先看哪一本,后查哪一本,毛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