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往事-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套折中主义(即机会主义)的人们,大家应当有所警惕。”这说明林彪、叶群的状告准了。
  接着就是12月8日的上海会议。叶群在会上作了三次、共约10小时发言,指责罗瑞卿是野心家,逼林彪退位。又编造了据说是罗瑞卿让刘亚楼转达的四条:一个人早晚要退出政治舞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看林彪同志要上政治舞台的;你的任务很重,应保护林的健康;再不要干涉军队工作了;放手要罗总长工作,信任他,一切交给罗负责。
  叶编造的这一些,刘少奇表示“难以置信”,邓小平说是“死无对证”。罗瑞卿则坚决否认。最后,毛泽东提出:“如果没有这三条(指反林、伸手、反对突出政治),可以把问题先挂起来。中国有很多问题都是挂起来的。挂几百年不行,可以挂一万年。有什么就检讨什么。”
  从这些事实看,决心整罗的是林彪。但是毛泽东听信了他的诬蔑不实之词。毛泽东为什么会同意召开上海会议?这恐怕同他即将发动“文革”有关。他当时已经对处于一线的刘少奇等不信任,因此准备依靠林彪等来发动“文革”。就在这时,林彪提出了对罗瑞卿的严重指责,这使毛泽东处于必须同意林彪的地位。
  为了将罗的罪名坐实,1966年3月又开了京西宾馆会议,并通过吴法宪逼迫刘亚楼的遗孀在吴一手炮制的伪证上签字,此次会议导致罗3月18日跳楼。随后,林彪在五一八讲话中,便大讲政变,列举了从春秋战国到民国,历代宫廷政变的血腥材料,耸人听闻地说彭、罗、陆、杨“要杀人,要篡夺政权”,把彭、罗、陆、杨硬捏在一起,尽管这四位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
  直到此时,毛泽东仍然不愿意把罗瑞卿打倒。他曾设想要调罗瑞卿到江西工作。
  附带说一句,罗当时由于兼职多,是中央书记处的书记,军衔虽然是大将,但见报时他的位置有时排在几位老帅之前。他是军委秘书长,中央和军委开了什么会,要他去向各位老帅报告,实际上是传达。这种状况当然不是他个人造成的。而他工作起来从不推诿,因此,一些干部认为他太突出,太露锋芒。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被打倒的理由。
  
  七、“文革”初期的叶剑英
  范硕
  
  1966年,在中国大地上,卷起了“史无前例”的滔天恶浪,将人们一下子打入万丈深渊。叶剑英身处中国历史巨大逆流中,不只岿然不动,更能搏浪进击,其作用有甚于三门峡东岛之“砥柱”。这位无产阶级的政治家,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砥柱中流,力挽狂澜,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天下大乱,军队不能乱。想尽一切办法稳定军队,稳住局势】
  这场空前“浩劫”始发于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的《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自此以后,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所谓“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对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错误的改组,成立了所谓“中央文革小组”,并让它掌握了中央的很大一部分权力。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陷入了混乱局面。
  当时叶剑英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兼任军委秘书长,负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他身处逆境,重任在肩,心情一直处于紧张和矛盾之中。虽然从一开始就感到运动来得迅猛,处于“不理解”的状态,但他出于对毛泽东的长期信赖和浓厚情感,还是力图跟上毛泽东对运动的部署。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曾一度负责保卫北京市的安全。然而随着运动的深人,越来越乱,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他觉察到运动的矛头所向不对,开始为国家与军队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对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逐步进行抵制和斗争。
  林彪、江青一伙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制造天下大乱,同时搞乱军队。他们指使军内外“造反派”冲击军事机关和围攻军队领导干部,从乱中夺权,改变人民军队的性质,使之成为他们随心所欲地篡党夺权的工具。
  叶剑英和军委几位领导人始终坚定地认为:“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人民解放军这支几十年来在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无论天下怎样乱,一定要稳住阵脚。只要军队不乱,天下就保得住。因此,叶剑英要求军队必须保持高度戒备,听从统一指挥,并同徐向前、聂荣臻、陈毅、贺龙等几位元帅和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副主任刘志坚等多次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军队的规定和措施。5月25日,向全军发出《关于执行中央5月16日通知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全军各级党委对运动要“加强领导”,“在连队和一般机关干部中,着重进行正面教育”,并且规定要“点名批判”的人,由各大单位常委批准。5月14日,向全国县团级以上单位发出《关于部队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几项措施的请示报告》,明确规定在连队和师以下战斗部队中着重进行正面教育。军队一律不准游行,一般不参加地方的批判大会。而且把军内“文化大革命”限制在宣传、文化等少数部门。决定在总政设立全军文化革命小组和文化革命办公室。同一天,叶剑英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关于建立军委常务会议的请示》。经批准后,凡涉及军队的重大问题,由军委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决定,以加强军委的集体领导。6月21日,叶剑英批准下发关于军队“文化大革命”的六条指示。指示要求对各院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游行并决定“整风”的院校不开展“四大”,即不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7月8日,叶剑英在《部队文化革命动态》上以总政治部名义加上一个批语:军队“文化大革命”只限制在23所高等技术学校中进行。
  但是,运动的发展是不以叶剑英的意志为转移的。8月7日,中共十一中全会印发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第二天,全会通过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文化大革命”横流一发不可阻挡。
  面对这种严重形势,叶剑英于8月16日、23日主持军委常委会,继续强调军队与地方不同,军队运动一定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进行,不能乱,不能随便揪斗、处分干部。“罢官”总是要等运动后期处理。不能不经过批准查阅军委和总部相关档案,要严格控制。
  这时,全国各地连续发生红卫兵和“造反派”冲击领导机关和军事机关、揪斗领导干部的事件。求救电函纷至沓来。为了稳定局势,叶剑英于9月3日批准总政治部及时发出不准军队院校师生来京串连的三条指示。9月4日,叶剑英参加周恩来召集的中央碰头会,商拟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并告西北局的两个特急电,强调伊犁、塔城、阿尔泰等边境地区的“文化大革命”,由区党委负责,通过自上而下领导,不要采取群众直接“罢官”的做法。特别要劝阻外地学生进入这些地区串连,已去的外地学生应劝他们离开。新疆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必须加强维吾尔民族的团结。叶剑英根据民族政策,对赛福鼎、王恩茂等非常关心,尽力要部队加以保护。9月23日,叶剑英主持军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关于干部战士亲属被斗被抄情况及处理意见》,在会上提出,各大军区目前工作重点应转向抓好部队工作,保证部队正常秩序,在此期间,叶剑英还派出联络小组出席海、空军常委扩大会议,交代联络员“只带耳朵,不带嘴巴”,进行大量调查。当发现林彪暗中指使李作鹏等人搞派性,制造混乱,妄图夺取海军领导权时,叶剑英即报告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务联席会议上,对海军总部作了专题研究。他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亲自到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明确指出:萧劲光等是好同志,有错误可以批评;军队不能罢官夺权,会议本身作决议撤换领导是错误的;要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办事,不准搞地下活动,强调分清是非,搞好团结,并批评了某些人“抢班夺权”的错误。对空军也是如此,他亲自打电话给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何廷一,告他“不要卷进去”,要站稳立场。从而有效地抵制了林彪一伙夺取海、空军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由于及时采取了这些措施,在“文革”初期,军队开展“四大”仍由各级党委领导,在党委领导下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具体掌管,并限定“四大”只在宣传、文化、院校、科研等少数部门和单位开展,从而使军队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局面。
  【面对林彪一伙的指责和反扑,正气凛然,针锋相对予以反击】
  林彪、江青一伙出于乱军夺权的卑鄙目的,对叶剑英等抵制“文革”、稳定军队的做法怀恨在心,多次密谋要搞乱军队,惟恐天下不乱。在钓鱼台中央文革小组的一次碰头会上,陈伯达叫嚷:军队已经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江青质问列席会议的总政治部负责人:你们军队为什么按兵不动?对军队那些“走资派”为什么不揪?我看就是有人压着。她说的“有人”,首先指的就是叶剑英。叶剑英大义凛然,毫无惧色。他们经过精心策划,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由第二军医大学群众组织“红色造反纵队”的一个头头向毛泽东、林彪告状,说军队镇压群众,与地方做法不同,搞了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太多等。于是林彪下令要全军文化革命小组立即发一个紧急指示,让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按地方的做法搞,于10月5日发布了《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紧急指示》。这个“指示”写道:“根据林彪同志的建议,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必须把那束缚群众运动的条条框框取消”。明令取消军委、总政关于“军队院校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撤出工作组后由院校党委领导”的规定,以及不在军种、兵种院校范围外的地方院校串连等其他许多规定,要求军队院校完全按照“十六条”的规定办,开展“四大”。同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国转发了这一文件,指示:“这个文件很重要,对于全国县以上大中学校都适用”,要求全国大中学校坚决贯彻执行。10月6日,中央文革小组在工人体育场召开“全国在校师生向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猛烈开火誓师大会”。会上。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宣读了这个紧急指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说“紧急指示”适用一切单位。由此,军队院校和某些机关中的“造反派”得到了“令箭”,掀起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到处乱冲乱闯。各级党委基本上陷于瘫痪状态。
  叶剑英目睹“造反派”自毁长城的破坏活动,又无力制止,十分焦虑。他在西山住所同军委、总政的领导同志个别接触,商量对策。随后,即以总政治部名义,起草了《关于各总部、国防科委、军种、兵种机关必须经常保持战备状态的通知》,要求“我军必须经常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