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一切三昧,都是心行未灭,所以是有种三昧。无智三昧修行的时间久了。 

破除了一切障碍,三昧之行也就自然灭除了,种子也就灭尽了,这时便进入 

了无种三昧的境界,这便是解脱的境界了。世俗之智好比污垢的湖面,树映 

其中,迷罔不清。瑜伽行者首先摈除世间烦扰,好比清除了污垢,明湖朗照, 

树影在其中,真状呈现,其次停止心之迁流,进而灭绝一切种行,被除种种 

尘网,心的束缚力量再也不能作用于神我,于是真知光照,神我独存。就好 

比湖水干涸,影像不显,大树巍然独立。 

      《瑜伽经》第二卷是讲修行方法的。它对以前各派的瑜伽行法加以汇集, 

整理和发展,阐述了八种修持方法、称为“瑜伽八支行法”,这就是耶摩、 

尼耶摩、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 (禅那)、等持(三昧)。其中, 


… Page 110…

前五支称为外支,后三支称为内支。 



     (1)耶摩,意思是“持戒”、“禁制”或“克制”等 

     这是一种消极的道德戒律,总共有五条:一不害,二不妄语、三不偷盗、 

四不邪淫、五不贪。这里面的“不害”是其主干,其他的是枝叶。这里说的 

不害,不仅是禁止在肉体上不杀伤有生之物,而且要求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 

对有生之物抱仇视的态度,不以意、语、身三业而使生物产生苦恼。此项要 

求对于一切善恶苦乐,修慈悲喜舍,使心宁静,根绝嫉妒,不幸灾乐祸。这 

些戒条当适用于任何情况、任何人,包括国贼逃兵、宗教的叛逆、无种姓国 

籍的人,都绝对适用。 



     (2)尼耶摩,意思是“遵行”、“劝制”、“勤勉”等 

     这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条律,总共也有五条:一要清净、二要轻安 (也就 

是满足)、三要苦行、四要读诵、五要念神(敬自在天)。修行者须常遵这 

些律条,使行为心意清正、克服忧、闇二德,使喜德增长,恶力、贪欲渐除, 

为解脱扫除第一道障碍,为进一步行修心之法做好准备。 



     (3)坐法,梵音“阿沙那姆” 

     它是“坐法”、“坐姿”的意思。瑜伽认为,修心必须先修身躯,不修 

身体,心就无法禅定。如在急走和睡眠的时候,人的心是不能加以修持的。 

因此瑜伽强调,入三昧地当先修坐法。坐法原指坐的姿式,瑜伽规定了很多 

种坐法,毗阿沙的释论中例举了11种,如莲花坐、卐字坐、牛头坐、英雄坐、 

狮子坐、孔雀坐等等。坐法的根本要义是使身体轻安、自在、坚定。修练坐 

法时不能有丝毫的矜持不安,务使全身完全自然放松,感觉不到任何痛痒不 

适,直至忘却自己身体的存在,修练坐法的人会感到坚定而愉快,对身体极 

为有益。但瑜伽的一派以精神重于身体,不以身体之需而害精神为根据,教 

人节制饮食,说要使身体能够忍受常人所不堪忍受的痛苦,使坐法减为一种 

苦行。 



     (4)调息,梵音“普罗纳耶摩” 

     它意思是调制呼吸,控制气息。息的原意是指呼吸,瑜伽经认为“由出 

息或入息”可以安心,所以调息是一种安心的方法。另外,这里所谓的息, 

与数论中的风本来是一个字,因此调息又具有调伏诸风的意思。数论认为风 

或分为五,或分为十,充遍全身,是一切活动的支柱,是五知根、五作根所 

共同产生的心理情态。这样调息的深层意义就在于调伏诸风,调伏这些心理 

情态,以主调伏诸根的作用,使心灵安适自在。 



     (5)制感,梵音“普那底耶河罗” 

     它意思是控制感官,制止感觉。瑜伽修行的目的在于停止心的迁流。心 

流的最初波动起于感知外物,物感交集而无穷尽,所以心流不断。瑜伽修心 

的第一步就要制止感觉,使感官与对象分离,对感官对象的诱惑失去兴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6)执持,梵音“达罗那” 


… Page 111…

     它意思是指心思专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可以是自身的某个部位,如 

鼻尖、丹田等,也可以是某一在外之物。执持要专一、坚定,就象蜘蛛以一 

丝织网而又由之而收摄,有情以一心现万物而又由之而收摄。 



     (7)静虑,梵音“禅那” 

     即禅定之意,指心专注于一处时所进入的一种精神状态,即不受任何其 

他思想干挠的一种平静的意念。这时修持者主观与所专注的对象合而为一, 

这种平静的意念进入到三昧境界。执持、静虑、等持称为三内支,是修心的 

要点,它们关系非常密切,几乎不可分割。当这三者都专注于一件事物时, 

称之为总御,总御可产生神通变化,但这还不是瑜伽的目的,还须在达到三 

昧之后继续修行,达到神我独存,实现解脱之目的。 



     (8)等持,梵音“三昧地” 

     它简称三昧,也就是“定”的意思。这是瑜伽八支行法的正支。如前所 

述,三昧分为若干个层次,修持者通过不同的方式修成不同种类的三昧,进 

入最高层次的三昧地。修行者达到这一境界,便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现象的 

■跘,神我的独立性以及神我与物质和心识的绝对区别充分显示出来,一切 

熏习业力都已消除,由此产生出神奇的变化,修行者在这一层次中继续修练, 

时间久了就可以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经》第三卷是讲神通变化的。此卷列举了三十多种神通,如天眼 

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等。这是指瑜伽行者在修内三支行法时,注意 

不同的部位而得到的成就。它是揭开人的感觉所得之世界,而深入宇宙之内 

层,感觉之世界只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神通变化似乎与现代科学尚不能完 

全揭破的人的精神与生命奥秘有关,它能使人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能有常 

人所不能有智慧,有如现在人们常说的特异功能。但它并不是西洋哲学中所 

说的那种超自然力,而是瑜伽修行产生的独特经验。著名逻辑家陈那和法称 

把它叫做第四类感觉,也叫“瑜伽感觉”。神通变化是人们所欣慕渴求的, 

但不是瑜伽修行的最终目的,正宗瑜伽并不很看重神通,而只把它看作修行 

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修行,达到解脱世间,神我独存的 

最终目标。如果只知欣慕神通,沉溺不返,会使人误入歧途,缚于此世不愿 

自拔成为三昧之阻碍,因而神我不能脱离自性所转变之宇宙,而堕落生死轮 

转之中。 

      《瑜伽经》第四卷是讲解脱的。瑜伽行者要超越神通变化,求得最后解 

脱。解脱需用超越世智的禅定之智,瑜伽称之为“慧”,也叫做般若。禅定 

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般若逐渐增胜的过程。瑜伽经说,修心之法的成功在于五 

事:一信、二勤、三念、四定、五慧。定就是三昧,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指 

分辩自性与神我的智慧,称为“正智”,或“清辨智”,或”分别智”。通 

过瑜伽修行,般若之行日渐增长,世智之行则日渐消退,于是瑜伽行者越来 

越处在般若智慧之中。般若智慧增长到最后阶段经历七级,也就是“七位分 

别智”,它们依次是:一切皆知、无任何物、烦恼消失、达到分别、达到觉 

之目的,征伏自性三德、成就三昧。前四智可生肉体的解脱,称“果解脱”, 

也称“身解脱”;后三智可使心灵解脱,称为“心解脱”,神我之慧光照, 

三德之缚退缩,成就法云三昧。瑜伽行者得此之慧,生者虽在此世,于世无 

著,屏除一切污染而得全悟,称为命解脱;死则神我独存,永脱轮转,不受 


… Page 112…

后有,获得真正的解脱。 

     纵观瑜伽派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混合体。 

瑜伽修行的方法复杂而奥妙,为印度各种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所利用。 

它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道教、乃至整个东方世界都产生了重大 

影响。 


… Page 113…

                                5。胜论哲学 



     胜论,有“殊胜”、“差别”之意。中国佛教的传统说法,胜论之所以 

这样称呼,是认为它“高于”或“有别于”其它体系。 

     胜论哲学被婆罗门人认为是正宗六论之一。因为它承认吠陀的权威,承 

认吠陀作为“法”的源泉的可靠性。但是,胜论学说的基本观点,如原子论、 

积聚说、范畴句义论等,均不见于奥义书。它的起源也不象数论、弥曼差, 

吠檀多那样可以追溯到很古的时代。相反,胜论哲学的观点在印度哲学中是 

崭新的,早期胜论(原始胜论)是起源于佛陀时代的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 

特别是顺世论和耆那教哲学学说。其思想特征是对世界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的看法。 

     胜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还是在古典胜论中形成的。这个 

时期大约起于公元前后,到公元8至9世纪,也就是印度奴隶制社会开始衰 

落瓦解,到封建制形成并得以完全巩固的时期。胜论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当时 

新兴的富有商人和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 

     古典胜论以《胜论经》为其中心内容。《胜论经》是胜论派最早的经典 

著作,它的作者据说是迦那陀,迦那陀也因此被认为是胜论派的创始初祖。 

关于迦那陀的史迹没有什么可靠的文字记载,只有一些传说,近似神话。中 

文佛经中常称其人为优楼迦。在印度,优楼迦是鸺鹠的意思。印度人传说, 

迦那陀苦行修炼,道业精进,湿婆天为之感动,把他化为鸺鹠来宣传他的学 

说。迦那陀生活的年代不能确知。但可以确定,胜论宗哲学在公元2世纪前 

即已成熟。大毗婆沙曾言及胜论的五业之说;恰拉克医书亦引及此宗,这两 

者大约都在迦腻色迦王时期。据此推断,迦那陀当生活在公元50—150年期 

间,《胜论经》也就产生在这个时期。 

      《胜论经》有370颂,分为10卷。第1卷通论六句义(即实、德、业、 

同、异、和合六个范畴);第2卷、第3卷深入阐述实句义(实体范畴)的 

理论;第4卷论述极微(原子)及其性质;第5卷论述业句义(运动范畴); 

第6卷论述“法”与“非法”,也就是“德句义”(性质范畴)中的不可见 

力规律;第7卷论述性质范畴(德句义)及内属范畴(和合句义)的内容; 

第8、9卷论述认识和推理(现量和比量),第10卷论述苦与乐,并与第9 

卷共同涉及“因中无果”的理论。 

      《胜论经》的注释很多,波罗夏他巴答的《摄句义法论》是较早的疏释 

本。此书虽祖述 《胜》经,但并不单纯注疏,其立论与《胜论经》有许多不 

同,可以看作是胜论派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其成书年代大约在5至6世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