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传 的成书过程-侯 会-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讲人简介: 
  侯会,1949年3月生,大学本科学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导;北京市古代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小说研究多年,于《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明清小说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学报》、日本《小说研究动态》等刊物发表小说论文多篇。撰有专著《水浒源流新证》、《中华文学五千年》、《世界文学五千年》等。 
  内容简介: 
  《水浒传》是作家自己的创作吗?《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依据了哪些现实素材?《水浒传》和史实中的宋江起义有无联系?从历史上宋江36人太行山起义到梁山泊大规模的水上军事对抗,难道是作家的虚构?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成型于何时?《大宋宣和遗事》和元杂剧水浒戏对《水浒传》的贡献在哪里?《水浒传》中为何会出现地理位置混乱现象?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活动于太行山脉与水不曾有任何联系,那么《水浒传》中的“水”从何而来?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给了水浒作者以什么启发?《水浒传》的描写接近钟相、杨幺大起义而远离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其依据是什么?其中哪些因素被作者吸收进了小说? 
  《水浒》成书过程漫长,由北宋末年至元末明初(甚至明中叶),长达二三百年(或四百年)。无数作者参与了“水浒”故事的创作,施耐庵、罗贯中是其写定者。小说既有历史根据,也有民间传说成分,写定者的创作之劳更是功不可没。据《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宋史》等文献记载,宋江三十六人于北宋宣和年间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苏北一带,后为张叔夜逼降,改编成官军,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役。宋江起义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情况: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说话篇目;南宋画家龚开撰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元初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载有“水浒”故事;元末明初人施耐庵、罗贯中将相对粗糙的原始传说及早期作品进行整合、再创作。由于他们的参与,才使一部民间作品升格为不朽的文学巨著。施、罗的写定之功是不容低估的。(还有学者认为,《水浒》最后写定时间为明嘉靖年间,出于无名作者之手。) 
  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与小说中的宋江义军差距很大,我认为《水浒》一书的素材不仅来自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还吸收了其他农民起义史料,其中包括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史料。《水浒传》一书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传说为框架,吸收了大量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素材,三百年间经无数市井民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的传诵、创写,最终完成。 
  (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侯会先生,大家欢迎。《水浒传》是怎样写成的?学界有这样一个看法,《水浒传》的写作过程很漫长,如果从北宋末年算起到元末明初,甚至还有一个说法是到了明中叶,那么这个过程长达了二三百年,甚至四百年之久。而且呢,说是有无数的作者参与了《水浒传》故事的创作,施耐庵和罗贯中,只不过是写定者,那么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根据和妙趣横生的民间传说,是如何演变创作成书的呢?下面我们欢迎侯会先生为我们主讲《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大家欢迎。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几部书有的学者称之为累积型的作品,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当然这样说并没有得到所有作家、学者的肯定了。我觉得呢,它前边应该有一个作家群,进行了关于《水浒传》故事的前期的创作,提供了《水浒传》故事的一个大致的框架,提供了大量的、初级的水浒故事,最后施耐庵罗贯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完成这部大书。 
  研究它的创作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里边有很多谜。那么最大的一个谜,就是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三十六人一支小部队,是怎么发展成小说中千军万马、大规模的、史诗式的农民起义。我们研究这种变化呢,我想从宋江起义的历史说起。宋江历史上实有其人,有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头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事迹。但是都是零星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我们这儿介绍几条,《宋史》不是最早的资料,我们提几条最早的,比如南宋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叫王偁,王偁作《东都事略》,《东都事略》里头他提到“宋江寇京东”。京东就是山东,当时有一个人退休官员叫侯蒙,给皇帝上书提建议,说了这样几句话: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他所提到的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河朔是河北,京东是山东。又提到这支小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几万官军对付不了他。因此,可以断定“其材必过人”,宋江肯定才能很高,超过常人。所以他给皇帝提了个建议,不如赦免宋江造反的罪过,招降过来,改变成官军让他去攻打方腊。因为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声势浩大,上百万人参加,震动朝野。这样可以平息东南之乱,就是方腊起义,这只是一个建议。至于后来是不是这样发展,历史上没有明文记录。 
  此外,再举一条也是《东都事略》,《东都事略》提到有一个人叫张叔夜,他在海州做知州。海州是哪儿呢?就是现在江苏的连云港。他叙述,他说宋江带着部队打到海州,在海边劫掠了十几条海船,准备从海上逃走。那么,张叔夜作为一州的长官,召集了一千多敢死的战士,设下了埋伏,派了一支小部队,摇旗擂鼓,引诱宋江。那么宋江进入埋伏圈以后,一声令下,先把他的海船都点火烧了,断了他的退路。那么宋江一看伏兵四起,没有出路了,这回就投降了。投降以后呢,大概确实是参加了征方腊之役。因为还有一些史料,比如《皇宋十朝纲要》里边提到,宋江因为镇压方腊起义,在童贯的率领之下,跟着另一个官军军官叫辛惺忪,两个人一同杀入方腊的上苑洞,杀到洞里头俘虏了方腊手下的宰相,其他的所谓的伪官吧,有这么点记录。但是这些记录数量极少,而且非常粗略,大致上勾勒出宋江起义的一个大概的情况。 
  那么这儿我觉得有三点应该强调:一个就是说宋江人数非常少,大约只有三十六人;再有一个,宋江采取的可以说是一种游击战术,打了就跑。这样官军就很不好对付,所谓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应该是这么一个情况;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没有任何一条史料证明宋江曾经在山东梁山泊安营扎寨。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也就是说,实际上宋江起义跟水没有什么关系。从宣和年间到《水浒传》成书的元末明初,大约是250年的时间。那么这个期间我们设想关于宋江起义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实际上等于很多人、一些民间的作者,参加了水浒故事的创作。那么这些人恐怕有一些田夫野老,有一些市井的艺人,有一些戏剧作家等等。那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水浒故事有一些民间传说,有一些就是画本。过去宋元时期有一种艺术叫说话,实际上就是今天咱们说的说评书,但是这些民间作品大部分都自生自灭。留下来的、能在文献上留下痕迹的非常少。我想打个比方,比如说冰山,这个冰山上面露出一角,90%都在水面下,那么水浒的民间传说大概90%都已经淹没无闻了,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那个冰山的一个尖。那么,这样的信息呢,我们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南宋的时候有一个文人叫罗烨,他写了一部书叫《醉翁谈录》,薄薄的一小册,但是这本薄薄的笔记呢,它有一个特点,它是专门谈说话艺术的。所以研究小说的人认为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料,那么它这个作品当中提到了很多的画本的名目,这些画本故事没能传下来,但是它的名称传下来了。其中我们就发现这样几个篇目,比如说有一篇叫做《青面兽》,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可能是写杨志的。还有一篇叫《花和尚》,这个是写鲁智深的。还有一篇叫《武行者》,这可能是写武松的。还有一篇叫《石头孙立》,这个是不是就是《水浒传》当中的孙立,也很难说。还有一篇叫《徐荆落草》,这个徐荆在水浒当中也出现过,不起眼,是个官军军官。总之吧,通过这个《醉翁谈录》的记录。我们知道早期的水浒故事大概都是一些短篇故事,是英雄的个人传记,还没能够连缀成长篇,这是一个例子。 
  再举一条,南宋一个画家叫龚开。他对民间讲述水浒故事非常感兴趣,他又是画家,非常钦佩宋江这个人。于是他就给三十六位好汉,每个人画了一幅像,每个人题了一首诗赞,同时写了一篇序,就是《宋江三十六人赞》。那么,这篇序,还有三十六首诗,都保留在南宋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叫邹密,邹密他有一部笔记,叫《皈心杂志》都保留在这里头。那么他就提到,他说当时宋江故事见于街谈巷议,就是老百姓私下传得很广。不但老百姓爱听,士大夫也爱听。当时有一个皇家的画师、宫廷画师叫李嵩,曾经给三十六人画过像,那么龚开又画了一次。他给每个人题的诗赞都是四言体,每人四言四句。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浪子燕青,是这么四句,他说“平汤巷陌,其知乳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那么我们想,是不是在早期水浒故事里头燕青的绰号是“一丈青”,很有这个可能。再有,比如说船火儿张衡,这个《水浒传》里也有,他是这样题的:他说“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伙儿,其数不足”。我们就注意到,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当中,有两点,一点呢,就是好汉的人数三十六个,还没有发展到后来《水浒传》108将,这是一点。再有一点很有意思,包括它的诗赞和序文里头,一句都没有提梁山泊。相反前后五次提到太行山,那是不是在龚开所听的那一派水浒故事里,宋江传说跟梁山泊还没有挂上钩,宋江的活动区域是太行山,跟水没有关系,还不能称之为水浒故事,这是我们猜测。 
  第三个例子,我想说说元代初年有个画本,画本小说叫《大宋宣和遗事》,可能喜欢《水浒传》的同志大概都知道,这个是一部讲史画本。讲的是北宋的衰亡史,其中有一段涉及宋江起义,大约有四千字左右。因为这部画本文字非常简略,带有一点提纲的性质,但是里头内容很丰富。包括“杨志卖刀”的故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九天玄女授天书”的故事,包括受招安、征方腊,整个的次序跟今天《水浒传》小说里边的次序都是一样的,这可以说搭起了水浒故事的一个框架,说明至少到了元初,水浒故事基本成型了。 
  我们也注意到,在《大宋宣和遗事》当中,有一张好汉名单,人数仍旧是三十六,仍旧没有发展到一百零八。再有一个,它第一次提到了梁山泊,我们说宋江的史料里没有梁山泊,龚开的《三十六人赞》也没有提到梁山泊。那么在这儿,在《大宋宣和遗事》里第一次提到梁山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