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客尘医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77-客尘医话-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中汤;肝血不足,两胁胀满,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腹引痛,目不明了,爪甲枯面 
青,宜补肝汤。肾虚羸怯之人,房劳过度,胸膈间多隐隐痛,此肾虚不能约气,气虚不能生 
血之故,往往凝滞而作痛,宜用破故纸、萸肉、枸杞等温肾,归、芍等养血。至于头痛,有 
气虚,有血虚,有肾虚,皆不可无补也。 
风温温疟之病,其根得之于冬令,中于风寒,遇温而发,其气自内而达于外,故多汗。 
不比 
风邪外束,闭其营卫,当发汗解肌也。治故以发表为逆,亦不可因汗而敛之。致变别病,务 
以清解得宜。 
吐血一证,缪氏云∶治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 
使循 
经络,不止自止;若用硬止之剂,血必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 
肝主藏血,吐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若使伐肝,则肝愈虚,血愈不止 
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 
窍之患矣;若使先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愈不归经矣。 
吐血入水,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色赤如太阳红者肾血。肺血宜保肺,不 
宜泻肺;肝血宜养肝,不宜伐肝;心血宜补心,不宜泻心;肾血宜滋肾,不宜凉肾。若使久 
吐不止,血已大虚,当用温补以健脾胃,使脾和则能裹血也。若暴吐不止,急用大剂参、术 
,以急固元阳,血脱益气,阳生阴长之理也。如一味以生地、苓、连、知、柏、黑栀,寒凉 
阴腻之属清其火,则脾伤作泻,发热咳嗽,势必至于不救矣。 
幼科惊证,自喻氏以食、痰、风、惊四字立名,大剖从前之讹,原为确论,然亦有未尽 
者。 
近多冬令气暖失藏,入春寒温间杂;小儿吸受其邪,先伤肺经,起自寒热,气粗久延,渐入 
包络,虽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烦躁神昏,病家惶惧,辄云变为惊风。动用香开,妄投金石 
重镇,以致阴液消亡,热势愈张,正不敌邪,肝风陡动,渐见肢牵目窜,痉闭发厥,必多倾 
败。若能于病未猖獗之时,先以辛凉开肺,继以甘寒化热,佐以润燥降痰,两候自能平复。 
此盖温邪陷入,阴液内耗而动肝风,实非惊恐致病也。若误以惊药治之,鲜有不危殆者矣。 
《内经》云∶临病问所便。盖病患之爱恶苦药,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医者之切脉望气 
,不 
若问病患,使自言以推求其理为确。如身大热而反欲饮热,则假热而真寒;身寒战而反欲饮 
冷,则假寒而真热,如此之类是也。所以病患之喜好,不妨从病患之便,即可以治其病。 
病者之性情不同,医者之意见各异,人有能受温热不能受寒凉者,有受补有不受补 
者,必须 
顺其性,察其情。现症有与平素相反者,有与平素不相远者,不可执己见误治其标本也。 
近时医家,每用囫囵古方,硬引经语,以自矜渊博。殊不知古贤立方,与人以规矩不 
能使人 
巧。盖规矩做方做圆之呆法,而作器长短大小,时时变通,所以病情古今无印板式样,即方 
无一定呆药,必须加减,寓变通于成法之中,斯神乎技矣! 

卷二
妇科述略
属性:治妇人病,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 
胸中 
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下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 
,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有系。明于冲任之故,本原洞悉,不概 
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 
肝气之病,近时甚多,妇女为尤甚。即十余岁之童女,往往左胁下痞积胀满呕逆,此先 
天之 
肝血不足也。治以疏伐则剧,治以滋养则平,比比而然。况乎天癸久转,生育频多之妇人, 
其血愈亏,肝愈旺,上犯胃脘,下侵于足,甚至纳食即吐,两足挛痛,致发痉厥。此肝气久 
痛,必入于络,因血少不能流通,其气必滞,非养血和络,补水滋木,焉能疗治。世人概以 
谓东方常实,有泻无补,遂皆以肝无补法论治。殊不知肝气之痛,大半属于水亏木炽,所以 
逍遥散为治肝之始方,并无泻伐之品,其中归、芍补肝,白术、甘草补中,加以柴胡、煨姜 
为疏通之用。气平即继以八珍汤调养之,则自然所发渐轻。若随俗附和,任意用枳壳、香附 
、青皮、郁金等破气之药,元气日益消耗,阳衰则阴竭,祸不旋踵矣。景岳《质疑难》云肝 
无补法者,以肝气之不可补,非谓肝血之不可补。补肝血莫如滋肾水,肾者木之母也,母旺 
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此千古之良法也。夫将军之官,其性刚劲,木火同居,风乘火势, 
火助风威,母赞其胜,此言其气实有余也。若求其本,则乙癸同源,滋阴养血,尤为急矣。 
妇人血结胞门,则上焦之阳不得入于阴,在下则小腹里急,五液时下,在上则孤阳独浮 
,为 
嗔怒发热,口燥发厥。治法先宜开痹破阴结,不得一味滋腻,致成虫满。当看其虚实,用景 
岳《新阵》柴胡饮六方,柴陈煎、归柴饮、解肝化肝煎等方,因病加减治之,较古方尤为灵 
动。 
妊娠伤寒及温热症,最难措手,须辨舌胎,张诞先舌鉴六条,实为名论,治宜宗之。其 
一云 
∶孕妇初伤于寒,见面赤舌上白滑,即当微汗之,以解其表。如面舌俱白,发热多饮冷水, 
阳极变阴所致,当用温中之药。若见厥冷烦躁,误与凉剂,则厥逆吐利而死。其二云∶面赤 
舌黄,五六日里症见,当微利之,庶免热邪伤胎之患。若面舌俱黄,此失于发汗,湿热入里 
所致,当用清利水药。其三云∶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问其月数,子母俱死,面赤舌微 
黑者,还当保胎。如见灰色,乃邪入子宫,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伤,当急下以 
救其母。其四云∶妊娠伤寒温热,见面舌俱赤,宜随症汗下,子母无虞,面色皎白而舌赤者 
,母气素虚,当略用温散法。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在临月,则子得生而母当殒。其五 
云∶见面赤舌紫,其人必嗜饮,乃酒毒内传所致。如淡紫戴青,为阴症夹食,难治也,即用 
枳实、理中、四逆辈,亦难为力。若面赤舌青,母虽无妨,子殒腹内,急宜用芎归汤合平胃 
散,加朴硝下之,以救其母。其六云∶面黑而舌干卷短,或黄黑刺裂,乃里症至急,不下则 
热邪伤胎,下之危在顷刻。如无循衣撮空直视等证,十中可挽回一二,妊娠伤寒伤风,首宜 
固胎顺气,虽见脉紧无汗,不可用麻黄、青龙及一切解表猛剂,以风药性升,皆犯胎气也。 
郑虚谷曰∶妊娠伤风,无论时月及月分多少,俱宜严氏紫苏饮加葱白为至稳。 
古人用芩、术安胎,是因子气过热不宁,故用黄芩苦寒以安之。脾为一身之津梁,主内 
外诸 
气,而胎息运化之机,全赖脾土,故用白术以助之。然惟形瘦血热,营行过疾,而胎常上逼 
者宜之。至若形盛气衰,胎常下坠者,非人参举之不安;形盛气实,胎常不运者,非香、砂 
耗之不安;血虚火旺,腹常急痛者,非芎、归、地、芍养之不安;体肥痰盛呕逆眩晕,非芩 
、半豁之不安。此皆治母之偏胜也,妇人 
坠胎与难产病之最险者也。治坠胎往往用补涩,治难产往往用攻下,皆非正法。盖半产之故 
,由于虚滑者半,由于内热者半,得胎之后,冲任之血,为胎所吸,无余血下行,血苟不足 
,则胎必枯槁而坠。其本由于内热,火盛阳旺,而阴劫血益少矣。治宜养血为先,清热次之 
,若泥于腻补,反生壅滞之害。至于产育,乃天地生生化育之理,本无危险,皆人之自作也 
。用力不可太早,早则胎先坠下。舒转不及,胞浆先破,胎已枯涩,遂有横生倒产之虞。其 
治亦不外乎养血为主,血生则胎自出,若误用攻下之药。则胎虽已产,冲任大伤,气冒血崩 
,危在呼吸矣。慎之慎之。 

卷二妇科述略
胎前论治
属性:孕妇元气不足,倦怠腹鸣胎动,或微热减食烦渴,宜服加味安胎饮。 
人参(八分) 制白术(一钱,炒) 白当归(一钱五分炒) 砂仁(三分,炒研) 苏叶(四 
分) 陈皮(四分,炒) 熟地(三钱,炒松) 淡子黄芩(八分) 炙草(二分) 麦冬(一钱) 
孕妇或胃脘痛,肝胀小腹坠痛腰痛,皆名胎痛,治宜加味参橘饮。 
人参(五分) 制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制半夏(六分) 新会橘红(六分,盐水 
炒 
)藿梗(五分) 炙甘草(三分) 砂仁(三分) 白芍(一钱炒) 苏梗(六分) 生姜(二分) 
孕妇多怒,胸腹满闷,宜服加减和气安胎饮。 
人参(四分) 白术(七分,炒) 当归(钱半) 川芎(五分,盐水炒) 炙甘草(三分) 苏 
叶(四分) 陈皮(五分) 青皮(四分,炒炭) 石决明(一钱五分, ) 
孕妇面目虚浮,四肢有水气,多因脾胃气虚,或久泻所致,宜健脾利水,服全生白术散 
。 
人参(四分) 茯苓(二钱) 生白术(一钱五分) 淮山药(二钱,炒) 扁豆(二钱) 泽泻 
(五分,炒) 大腹皮(七分) 陈皮(七分,炒) 苏叶(四分) 炙甘草(三分) 
胎气上攻,心腹胀满,名曰子悬,宜服顺气安胎饮。 
人参(五分) 白术(八分)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二分炒) 条芩(八分炒) 苏叶 
(四分) 陈皮(六分炒) 砂仁(三分研) 茯苓(一钱五分) 制香附(八分) 
受胎后尚有经来数点,乃气血盛也,若不腰酸腹痛,不必服药。如下血不止,或按月下 
血,名曰胎漏。多因劳伤气血,或喜饮炙 热物,或因房事,宜服补中安胎饮。 
人参(一钱) 淡黄芩(一钱) 阿胶(一钱,蛤粉炒珠) 白术(一钱) 归身(一钱五分, 
炒) 生地(二钱) 川断(一钱) 苏叶(四分) 白芍(一钱,炒) 炙甘草(三分) 
孕妇跌仆伤胎,下血不止,宜服胶艾安胎饮。 
阿胶(一钱,蛤粉炒) 艾叶(五分,醋炙)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 川芎(六分) 熟 
地(三钱,炒) 黄芩(一钱,酒炒) 当归(一钱五分) 陈皮(五分,炒) 苏叶(四分) 
孕妇心惊胆怯,烦闷不安,名曰子烦,宜服竹叶安胎饮。 
竹叶(十片) 人参(八分) 麦冬(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 枣仁(一 
钱五 
分,炒) 黄芩(八分,炒) 远志肉(四分,甘草水炒焦) 川芎(四分) 炙甘草(二分) 陈 
皮(四分,炒) 
孕妇脾虚气弱,饮食停滞,呕吐腹胀泄泻,宜服加味人参平胃散。 
人参(一钱) 茅苍术(七分,泔水浸炒炭) 浓朴(七分姜汁炒炭) 陈皮(四分) 炙甘草 
(三分) 白术(八分炒) 山楂炭(七分) 
孕妇成胎之后,两足浮肿,渐至腿膝行步艰难,气促喘闷,面浮不思饮食,甚至足指出 
黄水。盖脾主四肢,脾气虚弱,不能制水,肺肾少气血滋养,名曰子气,宜服天仙藤散。 
天仙藤(七分,微炒) 香附(六分,制) 陈皮(五分,炒) 苏叶(四分) 甘草(三分) 
乌药(六分) 木瓜(八分,炒) 姜皮(三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如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