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识随受住。识随想住。识随行住。四是所住。识是能住。识所住故。名四识住。
当知四蕴者。辨体也。色受想行。名为四蕴。有漏四蕴。为识住体。自地者。唯
取自地四蕴为体。以自地蕴爱所摄受识随爱力。依着于彼。得名识住。若于他
地。无爱摄受。故非识住。故论云。非于异地色等蕴中。识随爱力。依着于彼。
说独识非住者。此明识蕴非是识住。谓此识蕴。是能住识。不可能住立为所住。
故识非识住。论云。非能住识。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识所
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非识即能乘御自体。是故不说识名识住。毗婆娑师
所。说如是(解云。王喻能住识也。王座喻所住。四蕴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识
蕴。船喻色等。四蕴义可知也)又佛意说。此四识住。犹如良田。总说一切有取
诸识。犹如种子。不可种子立为良田。仰测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论文)有漏四句
摄者。明同异也。同者。此四识住。与七识住。俱有漏摄异者。四句分别。谓四
识住。位宽体狭。通恶趣等。故位宽也。非识蕴故体狭也。若七识住。体宽位
狭。通识蕴为体。故体宽也。非恶趣等。故位狭也。互有宽狭。得成四句。有七
识住。非四识住。谓七中识。以七中摄。是七识住。以识蕴故。非四识住。有四
识住。非七识住。谓三恶趣。第四静虑。及有顶天。中有受等四蕴。以四蕴故。
是四识住。恶趣等故。非七识住。第三俱句者。谓七中四蕴。第四俱非句者。谓
除前相。即前恶趣等中。识蕴是也恶趣等故。非七识住。以识蕴故。非四识住。
  从此第六。明四生。论云。于前所说诸界趣中。应知其生。略有四种。何等
为四。何处有何(此有两问)颂曰。
  于中有四生  有情谓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释曰。前两句答第一问。下四句答第二问。于中有四生者。标数。于三界中
生有四生也。有情谓卵等者。列名。谓诸有情类有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
化生。如孔雀等。生从卵□。是名卵生。如牛马等。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飞
蛾等。生从湿气。是名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有。是名化生。人傍
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婆世罗。生从鹤卵。鹿
母所生。三十二子。槃遮罗王。五百子等。解云。世罗此云大山。邬婆世罗。此
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婆娑论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
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
罗汉果。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世罗。鹿母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
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归有子名鹿。故名
鹿母。从子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槃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生已羞
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流而去。下有邻国王。因观河水。有函遣
人接取见卵。将归城内。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皆伏。无敢敌
者。时彼邻国王。与彼父王。久来怨仇。欲遣征伐。先作书告。今欲决战。寻后
兵至围绕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罗王。极大忙怖。王妃问委。慰喻王言。王不须
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儿。具陈前事。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
子。说上因缘。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各应张口。妃按两乳。有五百道
乳。各注一口应时信伏。因即和好。两国交通各无征伐。人胎生受。如今世人。
人湿生者。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女。解云。曼驮多。此云
我养。是布杀陀王。顶疱而生。颜貌端正。五抱入宫。诸宫皆言我能养也。故以
标名。旧云顶生。此是养翻。然非正目。此王长大。为金轮王。遮卢。此云髀
生。邬波遮卢。此云小髀。于我养王。两髀之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从所生
处。为名以小标别。亦为轮王。鸽鬘者。昔有一王。名为静授。于王腋下。有一
疱生。生一女子。名为鸽鬘。如鸽飞出。王重如鬘。故以为名焉。庵罗卫女。从
庵罗树湿气。而生。从树为名。人化生者。唯劫初起。傍生三种。人所共见。化
生如龙。揭路荼等。解云。此云顶瘿。亦名苏刺尼。此云妙翅。旧云金翅鸟。地
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者。一切地狱。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生。
鬼胎生者。如饿鬼母。白目连言。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食
尽而无饱(解云。意表有胎生)论云。一切生中。何生最胜。应言最胜唯是化
生。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见受胎生有大利益故。谓为引导
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因得舍
邪归于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尔。何不能为因
发正勤。专修正法。又若不尔。族姓难知。恐疑幻化。为天为鬼。如外道论矫设
谤。言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世间。故受胎生。息诸疑谤。有余师说。为留身
界。故受胎生。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若受化
生。无外种故。身才殒逝复无遗形。如灭灯光。即无所见(已上论文。梵云驮
都。此云界。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此云体佛身体。旧云舍利。讹余可知也)
  从此第七。明中有。于中有二。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曲
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三证有中有。三诸门分别。且初正明中有者。论云。此中
何法。说名中有。何缘中有非即名生(此有两问)颂曰。
  死生二有中  五蕴名中有
  未至应至处  故中有非生
  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者。谓死有
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间。有五蕴起。为至生处。故起此身。二趣中间。说名中
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者。答第二问。中有已起。不名生者。谓未至彼当
来。所应至处。是故中有。不名为生。论云。何谓当来所应至处(问也)谓引异
熟。究竟分明。是谓当来。所应至处(答也)解云。中有唯天眼见故。昧劣不明
也。
  从此第二。证有中有。依大众部。不立中有。故论云。有余部说。从死至
生。处容间绝。故无中有(述大众部宗也)此不应许(论主总非)所以者何(大
众部徵也)依理教故(总答)何谓理教。颂曰。
  如谷等相续  处无间续生
  像实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处无二并  非相续二生
  说有健达缚  及五七经故
  释曰前六句依理证。第七第八句依教证。前两句立比量破大众部。如谷等相
续者。谓如谷等种。春种秋收。中间必有芽等相续。处无间续生者。如谷种果。
既是相续。要处无间。刹那续生。言无间者。谓无间绝种果中间。芽茎等也。如
谷等相续处无间绝。有情相续。理亦应然。有情死生。是相续法。如何间绝。言
无中有。此有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处无间者。是宗法也。续生者。是因
也。量云。死生是有法。要处无间。是宗法。因云。以续生故。同喻云。犹如种
果。种果是续生。种果无间绝。死生是续生。死生无间绝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
者。破大众部救也。论云。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如依镜
等。从质像现。如是有情死有生有。处虽有间。何妨续生。解云。此大众部救
也。言续生为因。因中有不定过。死有生有为如种果子。以续生故。必无间绝
耶。为如质像。以续生故。亦有间绝耶。并曰。质像是续生。质像许间绝。死生
是续生。死生亦间绝。为破此救。故有斯颂。此有二理。破之。一所立质像。实
有不成。二像喻不等于法。由此二理。故非譬也。故论云。谓别色生。说名为
像。其体实有。理所不成。设成非等。故不成喻。一处无二并者。释上像实有不
成句也。论有四义。释一处无二并也。一云谓于一处。镜色及像。并见现前。二
色不应同处并有。依异大种故(解云。于一镜处。不可实有像与镜色。二并生
也。既二并生。故像不实也)第二云。又陜水上。两岸色形同处一时。俱现二
像。居两岸者。互见分明。曾无一处。并见二色。不应谓此二色并生(解云。于
一水处。两岸像生。二像既是。同生故知像非实有也)第三云。又影与光。未曾
同处。然曾见镜悬置影中。光像显然。现于镜面。不应于此。谓二井生(解云。
障光明生。名之为影。故知影处。不合有光。既见影中镜之光像。像非实也)第
四云。或言一处无二并者。镜面月像。谓之为二。近远别见。如观井水。若有并
生。如何别见。故知诸像。于理实无(解云。于一镜处。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则
近。观月像则远。二像若实岂容一处。近远别见也)又论云。然诸因缘。和合势
力。令如是见。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解云。令如是见者。谓镜质等
势力。返见本面实无像)非相续二生者。释上不等故非譬也。非相续者。汝所立
像。非一相续。不等于法。夫言相续。此灭彼生。唯从镜中。有像现故。明知质
像体类各别。非一相续。又像与本质。俱时而有。故知质像非是相续。若死生
法。是一相续。要从此死后彼方生。汝将质像非一相续法。而喻死生一相续法
者。不实等也。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缘生。不等于法。谓本质及镜。为二
缘也。生有唯从死有为缘。故生有起。唯一缘生法也。汝以二缘生法。以喻一缘
生法。是则不可等于法。故非譬也。已依正理。对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
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者。引教证也。如契经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一者母
身是时调适。二者父母交爱和合。三者健达缚。正现在前。此经既言健达缚。明
知有中有。健达缚者。此云寻香。中有食香。名寻香也。及五七经故者。如契经
言。有五不还。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有行般。四者无行般。五者上流般。
此经既说有中般。明知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名中般也。及七经者。又
经说有七善士趣。大众部中。有余师释云。中般者。非是中有。有中天名中。住
中天中得般涅槃。名中般也。故引七善士经。破彼所说。显成中有。故论云。又
经说有七善士趣。谓于前五。中般分三。由处及时近中远故。譬如札火小星迸
时。才起至近。则灭。初善士亦尔。譬如铁火小星迸时。起至中灭。二善士亦
尔。譬如铁火大星迸时。远未堕土而灭。三善士亦尔。非彼所执。别有中天。有
此时处。三品差别。故彼所执。定非应理。解云。初善士者。才受色界中有。未
出欲界。得般涅槃。时处俱近也。第二善士。受中有已到二界中间。得槃涅处时
俱中也。第三善士。临到色界。未及受生。便般涅槃处时俱远也。又大众部。更
有释云。寿量中问。得般涅槃。故名为中般。非中有也。论主破云。又无色界。
亦应说有中般涅槃。彼亦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