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本草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3-本草纲目- 第2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脾胃也。《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案∶戴原礼《证治要诀》云∶痢后 
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 
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仲、牛膝、杉 
木节、萆 、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附方】旧二,新三。 
虚气攻牙∶齿痛血出,或痒痛。骨碎补二两,铜刀细锉,瓦锅慢火炒黑,为末。如常揩 
齿,良久吐之,咽下亦可。刘松石云∶此法出《灵苑方》,不独治牙痛,极能坚骨固牙,益 
精髓,去骨中毒瓦斯疼痛。牙动将落者,数擦立住,再不复动,经用有神。 
风虫牙痛∶骨碎补、乳香等分,为末糊丸,塞孔中。名金针丸。(《圣济总录》) 
耳鸣耳闭∶骨碎补削作细条,火炮,乘热塞之。(苏氏《图经》)。 
病后发落∶胡孙姜、野蔷薇嫩枝煎汁,刷之。 
肠风失血∶胡孙姜(烧存性)五钱,酒或米饮服。(《仁存方》)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韦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石 (音蔗)、石皮(《别录》)、石兰。 
弘景曰∶蔓延石上,生叶如皮,故名石韦。 
时珍曰∶柔皮曰韦, 亦皮也。 
【集解】《别录》曰∶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不闻水声及人声者良。二月采叶,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出建平者,叶长大而浓。 
恭曰∶此物丛生石旁阴处,亦不作蔓。其生古瓦屋上者名瓦韦,疗淋亦好。 
颂曰∶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皆有之。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 
皮。福州别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采叶作浴汤,治风。 
时珍曰∶多生阴崖险罅处。其叶长者近尺,阔寸余,柔韧如皮,背有黄毛。亦有金星者, 
名金星草。叶凌冬不凋。又一种如杏叶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修治】《别录》曰∶凡用去黄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疗。 
大明曰∶入药去梗,须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干用。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甘。权曰∶微寒。 
之才曰∶滑石、杏仁、射干为之使,得菖蒲良。制丹砂、矾石。 
【主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本经》)。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 
劳,安五脏,去恶风,益精气(《别录》)。治淋沥遗溺(《日华》)。炒末,冷酒调服,治发 
背(颂)。主崩漏金疮,清肺气(时珍)。 
【附方】新五。 
小便淋痛∶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饮服刀圭,最快。(《圣惠》)。 
小便转脬∶石韦(去毛)、车前子各二钱半,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服。(《指迷方》)。 
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三钱,温酒服,甚效。 
便前有血∶石皮为末。茄子枝煎汤下二钱。(《普济方》)。 
气热咳嗽∶石韦、槟榔等分,为末。姜汤服二钱。(《圣济录》)。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金星草
内容:(宋《嘉 》) 
【释名】金钏草(《图经》)、凤尾草(《纲目》)、七星草。 
时珍曰∶即石韦之有金星者。《图经》重出七星草,并入。 
【集解】禹锡曰∶金星草,西南州郡多有之,以戎州者为上。喜生背阴石上净处,及竹 
箐中少日色处,或生大木下,及背阴古瓦屋上。初出深绿色,叶长一、二尺,至深冬背生黄 
星点子,两两相对,色如金,因得金星之名。无花实,凌冬不凋。其根盘屈如竹根而细,折 
之有筋,如猪马鬃。五月和根采之,风干用。 
颂曰∶七星草生江州山谷石上。叶如柳而长,作蔓延,长二、三尺。其叶坚硬,背上有 
黄点如七星。采无时。 
【气味】苦,寒,无毒。颂曰∶微酸。 
崔 曰∶制三黄、砂、汞、矾石。 
【主治】发背痈疮结核,解硫黄丹石毒,连根半斤,酒五升,银器煎服,先服石药悉下。 
亦可作末,冷水服方寸匕。涂疮肿,殊效。根浸油涂头,大生毛发(《嘉 》)。乌髭发(颂)。 
解热,通五淋,凉血(时珍)。 
【发明】颂曰∶但是疮毒,皆可服之。然性至冷,服后下利,须补治乃平复。老年不可 
辄服。 
宗 曰∶丹石毒发于背,及一切痈肿。以其根叶二钱半,酒一大盏,煎服,取下黑汁。 
不惟下所服石药,兼毒去疮愈也。如不饮酒,则为末,以新汲水服,以知为度。 
时珍曰∶此药大抵治金石发毒者。若忧郁气血凝滞而发毒者,非所宜也。 
【附方】旧一,新二。 
五毒发背∶金星草和根净洗,慢火焙干。每四两入生甘草一钱,捣末,分作四服。每服 
用酒一升,煎二、三沸,更以温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内封固,时时饮之。忌生冷油肥毒 
物。(《经验方》)。 
热毒下血∶金星草、陈干姜各三两,为末。每服一钱,新汲水下。(《本事方》)。 
脚膝烂疮∶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干。(《集简方》)。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长生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丹草(《本经》)、丹沙草。 
时珍曰∶四时不凋,故曰长生。 
【集解】《别录》曰∶石长生,生咸阳山谷。 
弘景曰∶俗中时有采者,方药不复用。近道亦有,是细细草叶,花紫色。南中多生石岩 
下,叶似蕨,而细如龙须,黑如光漆,高尺余,不与余草杂也。 
恭曰∶苗高尺许,五、六月采茎叶用。今市人用KT 筋草为之,叶似青葙,茎细劲紫 
色,今太常用者是也。 
时珍曰∶宋祁《益部方物记》∶长生草生山阴蕨地,修茎茸叶,色似桧而泽,经冬不凋 
【气味】咸,微寒,有毒。普曰∶神农∶苦。雷公∶辛。桐君∶甘。权曰∶酸,有小毒 
【主治】寒热恶疮大热,辟鬼气不祥(《本经》)。下三虫(《别录》)。治疥癣,逐诸风, 
治百邪魅(权)。 
【附录】红茂草(《图经》) 
颂曰∶味苦,大凉,无毒。主痈疽疮肿。焙研为末,冷水调贴。一名地没药,一名长生 
草。生施州,四季枝叶繁,故有长生之名。春采根叶。 
时珍曰∶案《庚辛玉册》云∶通泉草一名长生草,多生古道丘垄荒芜之地。叶似地丁, 
中心抽一茎,开黄白花如雪,又似麦饭,摘下经年不槁。根入地至泉,故名通泉。俗呼秃疮 
花。此草有长生之名,不知与石长生及红茂草亦一类否?故并附之。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苋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多附河岸沙石上。春生苗,茎青,高一尺以来,叶如水柳而短。 
八、九月土人采之。 
【气味】辛、苦,有小毒。 
【主治】同甘草煎服,主 ,又吐风涎(颂)。 
【附录】石垂 颂曰∶生福州山中。三月花,四月采子,生捣为末,丸服,治蛊毒。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景天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慎火(《本经》)、戒火(同)、救火(《别录》)、据火(同)、护火(《纲目》)、 
辟火(同)、火母(《别录》)。 
弘景曰∶众药之名,景天为丽。人皆盆盛,养于屋上,云可辟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 
【集解】《别录》曰∶景天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阴干。 
颂曰∶今南北皆有之。人家种于中庭,或盆置屋上。春生苗,叶似马齿苋而大,作层而 
上,茎极脆弱。夏中开红紫碎花,秋后枯死。亦有宿根者。苗、叶、花并可用。 
宗 曰∶极易种,折枝置土中,浇溉旬日便生也。 
时珍曰∶景天,人多栽于石山上。二月生苗,脆茎,微带赤黄色,高一、二尺,折之有 
汁。叶淡绿色,光泽柔浓,状似长匙头及胡豆叶而不尖。夏开小白花,结实如连翘而小,中 
有黑子如粟粒。其叶味微甘苦,炸熟水淘可食。 
【正误】弘景曰∶广州城外有一树,大三、四围,名慎火树。 
志曰∶岭表人言,并无此说。盖录书者篡入谬言,非陶氏语也。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大明曰∶寒,有小毒。可 朱砂。 
【主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本经》)。诸蛊毒痂 ,寒热风痹,诸不足(《 
别录》)。疗金疮止血。煎水浴小儿,去烦热惊气(弘景)。风疹恶痒,小儿丹毒及发热(权)。 
热狂赤眼,头痛寒热游风,女人带下(《日华》)。 
【附方】旧四,新五。 
惊风烦热∶慎火草煎水浴之。(《普济方》)。 
小儿中风∶汗出中风,一日头颈腰背热,二日即腹热,手足不屈。用慎火草(干者)半 
两, 
麻 
婴孺风疹∶在皮肤不出,及疮毒。取慎火苗叶五大两,和盐三大两,同研绞汁。以热手摩涂, 
日再上之。(《图经》)。 
热毒丹疮 《千金》∶用慎火草捣汁拭之。日夜拭一、二十遍。一方∶入苦酒捣泥涂之。 
杨氏《产乳》∶治烟火丹毒,从两股两胁起,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两,捣如泥。涂之, 
干则易。 
漆疮作痒∶ 慎火草涂之。(《外台》)。 
眼生花翳,涩痛难开。景天捣汁,日点三、五次。(《圣惠》)。 
产后阴脱∶慎火草一斤(阴干),酒五升,煮汁一升,分四服。(《子母秘录》)。 
x花x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本经》)。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佛甲草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佛甲草生筠州。多附石向阳而生,似马齿苋而细小且长,有花黄色,不 
结实,四季皆有。 
时珍曰∶二月生苗成丛,高四、五寸,脆茎细叶,柔泽如马齿苋,尖长而小。夏开黄花, 
经霜则枯。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呼为佛指甲。《救荒本草》言∶高一、二尺,叶甚大者, 
乃景天,非此也。 
【气味】甘,寒,微毒。 
【主治】汤火灼疮,研贴之(颂)。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虎耳草
内容:(《纲目》) 
【释名】石荷叶(见下)。 
【集解】时珍曰∶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 
如荷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 
【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独孤滔曰∶汁煮砂子。 
【主治】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则止吐利。又治 耳,捣汁滴之。痔疮肿痛 
者,阴干,烧烟桶中熏之(时珍)。 

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
石胡荽
内容:(《四声本草》)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释名】天胡荽(《纲目》)、野园荽(同)、鹅不食草(《食性》)、鸡肠草(详见下名)。 
【集解】时珍曰∶石胡荽,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 
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夏开细花,黄色,结细子。极易繁衍,僻 
地则铺满也。案∶孙思邈《千金方》云∶一种小草,生近水渠中湿处,状类胡荽,名天胡荽, 
亦名鸡肠草。即此草也。与繁缕之鸡肠,名同物异。 
【气味】辛,寒,无毒。 
时珍曰∶辛,温。汁制砒石、雄黄。 
【主治】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炳)。去目翳, 塞鼻中,翳膜自落(藏器)。疗痔 
病 
(诜)。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 ,鼻窒不通,塞鼻息自落, 
又散疮肿(时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