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外科大成-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耳后疽x 生耳后折间。属三焦经。高肿有头者顺。无脓软陷者逆。甚则嗌肿颊痛。肩肘俱疼。初起者绀 
珠丹汗之。热甚者凉膈散清之。已溃者如溃疡门。托之补之。 
x耳根毒x 生于耳根。状如痰核。不动而微痛。属胆与三焦二经风热所致。宜卫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 
贵金丸下之。弱者神效栝蒌散托之。因怒而耳下肿者。或肋痛脉弦紧者。小柴胡汤加青皮、红花、 
桃仁、牛蒡子。再寒热。加荆芥、防风。盖肝者内主藏血。外主荣筋。怒则气逆。故筋蓄结肿。若不自加调 
摄。肝迭受伤。迁延结核。再犯追蚀之药。因而不敛不治者多。 
x耳发x 生于耳叶。初起如胡椒。渐大如蜂房。紫赤肿痛。由三焦经风热所致。宜卫生散。或加升麻、桔梗。 
壮者贵金丸汗之下之。出黄脓者顺。出鲜血不食神昏狂躁者逆。 
x玉枕疽x(生于玉枕) 脑后发(生玉枕稍下。在风池穴。)形如硬疖。坚而难溃。痛引项肩。气粗鼻塞。此足 
太阳膀胱经伏阳结滞而成。少壮者红肿出白脓易愈。老弱者紫陷流黄水难瘥。实者内疏黄连汤。加羌活、金银花之 
类。或卫生散、贵金丸。虚者托里消毒散。加升麻、葛根、酒沙黄芩、栀子之类。兼服蜡矾丸。有头者刺之。 
涂拔疔散。无头者以离宫锭子涂之。或灸风门穴三七壮。艾如绿豆大。 
x脑铄x 生于项后。初起如横木。久之上至巅顶。下至大椎。未脓而皮先损。或冷而木痛。时流清水。或热 
如火燎。痛如针刺。黑如烟灶。形如犬咬。四畔坚若牛唇。灵枢经云。阳气大发。消脑溜项。名曰脑铄。烦 
心者死。 
此由阴精消固所致。急用神妙拔根法。(见针门)以通其窍。内用十全大补汤加大附子。及八味地黄丸。 
以回其阳。宜与项部偏脑疽法及脑疽医案参酌之。若攻补得法。亦有得生者。不可因其恶而弃之。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属性:x黄连消毒饮x 治百会疽由膏粱之变者。惟宜苦寒。禁用芳香等药。服后忌饮冷水。犯之作脓而效迟。 
黄连 黄芩 黄柏(酒炒) 人参 独活 防风 本 甘草(炙) 甘草梢 陈皮 防己 归尾 
苏木(各五分) 知母(酒炒四分) 羌活 连翘 黄 归身 生地(各一钱) 桔梗(一钱) 泽泻(七分) 
用水三钟。煎钟半。入酒少许再煎。食后服。 
x柴胡清肝汤x 治鬓疽初起。毋论阴阳表里。俱治。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黄芩 栀子 天花粉 防风 连翘 牛蒡子 甘草节(等分) 
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属性:贵金丸 八味地黄丸 绀珠丹 神授卫生散 十全大补汤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 
蜡矾丸 越鞠丸(俱见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见疔门) 神妙拔根方(见针门) 加味逍遥 
散(见瘰 ) 诸症灸法(见首卷) 黄连救苦汤(见项部)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面部
属性:x经络x 诸阳皆会于面。统其所属。惟胃脉起鼻交 中。入上齿中。侠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 
穴。故人之面。阳明之属也。从鼻直上至额属督脉经。目内 而上足太阳经。而下足阳明经。目瞳子而 
上足少阳经。而下足阳明经。目锐 而上手足少阳经。承浆属任脉经、足阳明经。 
x颧疡x 疡则颧骨肿痛。寒热相炽。由阳明风热所致。宜卫生散。加升麻、葛根。水酒煎服。或贵金丸。 
x颧疽x 疽之初起如松子。微肿微赤微痒。渐大如痰核。如结毒如瘤。由阳明积热所致。宜蟾酥丸。及卫 
生散加胆制南星。灵枢经云。心病则颧赤。宜降心火。如黄连安神丸。又曰。肾病则颧与颜黑。宜滋 
肾水。如地黄丸是颧之为症。不可专委于阳明也。 
x颧疔x 初起如粟。麻痒坚痛。色白而顶陷。寒热交作。宜用挑法。涂拔疔散。肿处捣鲜菊花叶敷之。内服 
蟾酥丸。或灸偏历穴二七壮。 
x面发毒x 面上疖 肿痛。由风热客于阳明也。宜凉膈散加羌活、荆芥、升麻。敷清凉消毒散。不肿痛者 
宜托里消毒散。 
x面游风x 初发微痒。次如蚁行。面目俱浮。更兼痛楚。由阳明壅热所致。宜凉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 
风、白芷、牛蒡子之类。外敷祛风润肌之药。 
x 腮x 肿尖而色赤者风热。肿平而色淡者湿热。皆属于胃。壮者黑牛散下之。或加味消毒饮散之。忌 
用敷药。恐毒攻喉。 
x颊疡x 生于耳下颊车之上。一名金腮。初生如粟。渐大如豆。亦由胃热。壮者贵金丸下之。或犀角升麻 
汤。已成者内托散加羌活、独活。溃则难以收口。多有附骨。久必成漏。宜用蒸法。一灸四犊穴三七壮。 
x 毒x 生颊疡之前半寸许。形如鸡子。坚硬难溃。脓水常流。经年不愈。内服托里溃坚之剂。或灸天井 
穴三七壮。 
x骨槽风x 生牙叉接骨之处。一名牙叉发。起于耳前。连及腮项。筋骨隐痛。久则漫肿。牙关紧急。寒热如 
疟。此由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所致。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项及耳垂下五分。各 
灸七壮。膏盖之。肿处涂离宫锭子。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搽冰硼散。使内外毒瓦斯得解。服清阳 
散火汤。如溃后。于托里药中加麦门冬、五味子、藿香之类。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若误用寒凉。 
则非理中汤佐以姜附不能收功。外腐用绛珠膏。忌用刀针蚀药。若坚肿不消。外腐不合。虚热不退。 
形焦体削者为逆。不治。 
x发颐x 生颧骨之下。 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由手足阳明经客热。或伤寒发表未尽所致。初宜贵金 
丸、绀珠丹。或卫生散加升麻、桔梗、黄连。如肿痛不减。用托里消毒散。如脓出反痛。恶寒发热晡热者。 
皆气血虚也。宜十全大补汤补之。颐肿而连及耳后者。宜补肾之虚火。经曰。肾热。颐先赤也。颐肿 
而连及耳下者。当清疏其肝火。是耳下则属手足少阳经也。 
x时毒x 初起状类伤寒。一二日间。面鼻耳目 赤肿痛。甚则咽喉颈项俱肿。由感四时不正之气所致。 
或结核有根。咽喉闭塞。至五七日间。神昏喉闭。不食不出声者。不治。若延至十日外者。即不治而亦 
自能愈矣。 
症有阴阳。治有汗下。慎用寒凉。兼用嚏法。 
脉浮数者。邪在表也。宜葛根牛蒡子汤。脉沉实者。邪在里也。宜内疏黄连汤。脉沉涩者。邪入深也。宜 
漏芦汤。又自少阳经出者。肿连耳下。引以柴胡。自阳明经出者。首面大肿。引以升麻、葛根。自太阳经 
出者。肿连耳上。引以羌活、荆芥、防风。表里俱实者。宜贵金丸。然此症与膏粱积热不同。硝黄非大便 
秘实者勿用。脉洪数浮数者。治宜内消卫生散。脉滑数者欲作脓也。治宜内托。如托里消毒散。肿痛 
热者宜砭去恶血。敷以消毒等药。如冬月患此。其脉浮紧按之洪缓者。乃寒气郁热也。宜以苦发 
之辛散之。如托里温经汤。慎用针砭。所谓冬月闭藏。用药多而少针石也。 
x凤眉疽x 生于眉。一名眉发。形长如瓜。赤痛引脑。二目合肿。甚则坚痛色黑。呕逆闷乱者危。属手足 
太阳少阳四经。宜灸阳谷穴七壮。六日可刺。得脓则减。否则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 
x龙泉疽x 生于人中。形小而异。麻痒不时。寒热交作。由伏阳攻于心肺。虚热注于三焦也。治如疔法。 
或灸百会穴七小壮。 
x虎髭毒x 生于地角。一名承浆疽。一名颏痈。由阳明胃经积热所致。壮者贵金丸下之。凉膈散加升麻、 
葛根、羌活、防风清之。或灸百会穴七小壮。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面部
属性:x犀角升麻汤x 治颊疡。并治唇口、颊车、须发、鼻 等处肿痛诸症。 
犀角(二钱五分) 升麻(一钱七分) 羌活(一钱二分) 防风 川芎 白芷 白附子 黄芩(各八分) 
甘草(生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x清阳散火汤x 治骨槽风。 
牛蒡子 防风 荆芥 薄荷 黄芩 龙胆草 黄连 
贝母 
水煎。食远服。 
x升桔汤x 治骨槽风。并咽喉耳痛。 
升麻 桔梗 昆布 连翘 射干 甘草(等分) 
水煎。食远温服。 
x葛根牛蒡子汤x 治时毒。脉浮数者邪在表也。 
升麻 葛根 牛蒡子 麻黄 连翘 玄参 桔梗 甘草(等分) 
水二钟。生姜二片。煎八分。食远热服。一加贯众、淡豆豉。 
x双解消毒散x 治大头风脖子肿。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大黄 麻黄 羌活 白芷 防风 荆芥 射干 苍术 当归 
川芎 
用生姜三片。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热服。 
x托里温经汤x 治时毒。在冬月脉浮紧者宜服。 
麻黄(二钱) 防风(二钱) 升麻(四钱) 葛根(二钱) 归身(二钱) 苍术(一钱) 
人参(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 
水二钟。先煎麻黄。令沸去沫。再下余药。煎一钟。温服盖被。俟汗出。则肿自消。 
x立消散x 治大头风头面虚肿如泡。 
草乌(一两) 白芨 甘遂(各一两) 小良姜(三钱) 甘草(三钱) 麝香(一钱) 
为末。用苍耳捣汁。加醋调匀。鸡翎蘸扫肿处。立消。 
x搐鼻通气散x 治时毒 肿。咽喉不利者。用此取嚏以泻其毒。 
玄胡索 玄参(各三钱) 牙皂 川芎(各二钱) 细辛 藜芦 草乌(各一钱) 闹羊花(六分) 
为末。用纸捻蘸药。送入鼻内。取嚏为度。每日三次。以嚏出脓者必愈。无嚏者不治。 
x清凉消毒散x 治面发毒。 
天花粉 白芨 黄柏 山兹菇 乌药 雄黄 乳香 麝香 
上为末。用鸡子清和蜜水调敷。 
x火醋锭子x 治面上热疮。身上热疖。 
大黄用醋浸晒九次。和为锭。火酒磨涂。 
x黑牛散x 治 腮初起壮实者。 
黑牵牛(一两) 
捶碎。米醋二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温服。 
x二金散x 治金腮。疮蚀透腮颊者。 
郁金 鸡内金(等分) 
为末。先用盐汤盥漱净。掺之。 
x蒸法x 治金腮 毒 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用面作井圈。围粘疮口。勿令漏泄。次掺护心散于疮口内。再次入药油于井内。令满。用纸条做捻燃 
之。初用一条。加至三四条。预用绢帕朦脸。以防油爆。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几处则痛有几处。至大痛 
时。以水湿纸灭灯。勿令口吹。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干为度。去面井。用地骨皮煎汤一碗。布蘸汤 
滴于疮口内。以滴汤尽为度。用敷药敷四围。以珍珠散掺疮口内。黑膏盖之。俟脓干时加象皮。未收 
口。内服托里等药。 
x护心散x 
雄黄(三钱) 珍珠(二钱) 血竭(二钱) 乳香 没药 儿茶 象皮 
龙骨 赤石脂( 各一钱)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共为末听用。又于蒸洗时服三五分。立能止痛。 
x药油方x 
黄连 黄柏 连翘 当归 芍药 生地(各五分) 
用香油一杯。文火煎枯。绢滤渣听用。 
x敷药方x 
姜黄 雄黄 大黄 黄柏 黄连(等分) 
为末。米醋调敷四围。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面部
属性:神授卫生散 绀珠丹 托里消毒散 内疏黄连汤 十全大补汤 贵金丸(俱见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俱见疔门) 冰硼散(见咽喉门) 漏芦汤(见肿毒门) 灸法(见首卷灸门) 黄连救 
苦汤(见项部) 

卷二分治部上(痈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