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第6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然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运用这种形式时,才不得不运用它。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该立即放弃它。由于人们在防御中取得胜利就通常可—以造成对自己比较有利的兵力对比,所以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是战争的自然进程。把防御作为最终目的,就象不仅在总的方面把防御看作是消极的,而且把防御的各个部分也看作是消极的一样,是同战争的概念矛盾的。换句话说,在战争中只把防御所取得的胜利用于抵御,而根本不想反攻,就如同在会战中让纯粹的防守( 消极性) 在一切措施中占主导地位一样,是十分荒谬的。
  可能有人会举出许多说明防御者一直到最后仍然采取防御,并不考虑反攻的战例来否定上述总的看法的正确性。
  他们可以这样做,只是他们忘记了这里仅仅是就总的方面来说的,而那些用来反驳这一看法的战例,都必须看作是反攻的可能性尚未到来的具体场合。
  例如在七年战争中,至少在这次战争的最后三年,腓特烈大帝并没有想要进攻,我们甚至认为,他在这次战争中只不过把进攻看作是一种比较好的防御手段。他的整个处境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一个统帅只做那种最符合他当时处境的事,是十分自然的。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把有可能对奥地利进行反攻的想法看作是他整个行动的基础,如果不认为反攻的时机只是直到那时还没有到来,那么我们就不是联系总的情况考察这一防御战例的。上述总的看法即使在这一战例中,也不是找不到实际根据的,缔结和约的事实就是证明。要不是奥地利认识到仅仅以自己的力量不能同这位国王的才能相抗衡,认识到它无论如何必须比过去作出更大的努力,而且只要它稍微放松努力,就可能再丧失领土,那么,还有什么能够促使它缔结和约呢? 实际上,如果腓特烈大帝不是有一部分兵力被俄国、瑞典和帝国的军队”’牵制住了,他就会力图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再次击败奥军,对于这一点,谁又会怀疑呢?在明确了防御的概念(在战争中这一概念只能象我们上面那样理解) 和规定了防御概念的界限以后,现在我们再来谈谈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这一论点。
  对进攻和防御作过仔细的考察和比较以后,这一论点就十分清楚了;现在我们只想指出,与此相反的论点是如何地自相矛盾并且如何地同经验相抵触。如果说进攻是较强的作战形式,那么根本就没有采取防御这种作战形式的任何理由了,因为防御终究只有消极的目的;如果双方都只想进攻,那么防御就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追求较高的目的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这也十分自然。谁认为自己的力量相当强大,足以采取进攻这种较弱的作战形式,谁就可以追求较大的目的;谁要是给自己提出较小的目的,谁就可以利用防御这种较强的作战形式的利益。看看过去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从来没有听说过用一支较弱的军队在一个战区进攻,而让一支较强的军队在另一个战区防御。如果说自古以来情形到处都恰恰与此相反,那么这就充分证明,即使是最喜欢进攻的统帅,也仍然认为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
  在谈具体问题以前,我们在以下几章里还必须先说明几个问题。
  第二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术范围的比较
  首先我们必须探讨一下在战斗中可以导致胜利的因素。
  这里不谈军队的优势、勇敢、训练或其他素质,因为决定这一切的东西一般说不包括在这里所谈的军事艺术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一切对进攻和防御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甚至连总的数量优势,在这里也不能加以考虑,因为军队的数量同样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是根据统帅的意愿决定的。
  况且这些东西同进攻的利害关系和同防御的利害关系是相同的。除此以外,在我们看来,极有利于取得胜利的只有三个因素:出敌不意、地利和多面攻击。出敌不意的效果是,使敌人在某一地点面临远远出乎他意料的优势兵力。这种数量上的优势与总的数量优势十分不同,它是军事艺术中最重要的有效手段。至于地利怎样有助于取得胜利,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不过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那就是这里所说的地利,不仅仅是指进攻者在前进时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如陡峭的谷地、高山峻岭、两岸泥泞的河流、成片的灌木林等等) ,而且是指那些能使我们隐蔽地配置军队的地形。甚至一个极为普通的地形,我们也可以说,谁熟悉它,谁就能从中得到利益。多面攻击包括战术上的各种大的和小的迂回,它所以起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敌人遭到火力夹击,一方面是因为敌人害怕被切断退路。
  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Y如果我们探讨一下上面所说的导致胜利的三个因素,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进攻者只能利用第一和第三两个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者则可以利用这两个因素的大部和第二个因素的全部。
  进攻者要取得出敌不意的利益,只能用全部军队对敌人的全部军队进行一次真正的奇袭,而防御者却能在战斗过程中通过各种猛烈程度的和各种样式的袭击不断地出敌不意。
  进攻者比防御者容易包围对方的全部军队和切断它们的退路,因为防御者处于驻止状态,而进攻者是针对防御者的这种状态进行运动的。但是,进攻者的这种迂回只是对整个军队说的,至于在战斗过程中以及对军队的各个部分来说,防御者比进攻者更容易进行多面攻击,因为正如上面说过的那样,防御者比进攻者更能通过各种猛烈程度和各种样式的袭击出敌不意。
  防御者可以充分利用地利,这是很明显的。防御者所以能够通过各种猛烈程度和各种样式的袭击在出敌不意方面占有优势,是因为进攻者必须在大小道路上行进,因而不难被侦察出来,而防御者却可以隐蔽地配置,在决定性时刻以前,进攻者几乎无法发现他。自从普遍采用了正确的防御方法以来,对防御的侦察已经完全过时了,也就是说这种侦察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虽然人们有时还进行这种侦察,但是收获很少。防御者可以在选好的地形上配置军队并在战斗前熟悉地形,这对他的好处很大,他隐蔽在这种地形中必然比进攻者更能出敌不意,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尽管如此,人们现在仍然不能摆脱陈旧的观念,似乎接受一次会战就等于输了一半。这种观念是在七年战争中就已经被少数人采用过的、在二十年前流行的防御方法引起的,当时人们期望从地形方面获得的利益无非是占有一个难以接近的正面( 陡峭的山坡等) ,而且当时军队的配置没有纵深,两翼运动不便,因而产生了这样一种弱点,即军队的配置总是从一个山头延伸到另一个山头,以致情况越来越糟。这时,如果两翼找到某种依托,军队就象一块绷紧在刺绣架子上的布帛一样,它的任何一点都不能被敌人突破。军队占领的地区的任何一点都对整体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一点都不得不加以防守。这样一来,在会战中就既谈不上运动,也谈不上出敌不意了。这样一种防御同可以称之为好的防御以及在现代也确实出现过的好的防御是完全相反的。
  实际上,人们所以轻视防御,往往是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某种防御方法过时了,我们上面所谈的防御方法也是这样,这种防御过去曾经有一个时期确实优于进攻。
  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现代军事艺术的发展过程,最初,也就是在三十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军队的展开和配置是会战的最主要的事情之一,是会战计划的最重要的内容。这种情况通常使防御者十分有利,因为他的部队已经先敌配置和展开完毕。后来,军队的机动能力一增加,这个有利条件立刻就不存在了,于是进攻者曾有一个时期取得了优势。以后,防御者设法以河流、深谷和山岭作掩护,又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直到进攻者变得十分机—动,十分灵活,以致敢于冲入这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并分几个纵队进攻,即能够迂回对方时,防御者才又失去优势。由于进攻者敢于这样行动,防御者就把正面配置得越来越宽,这必然使进攻者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即把兵力集中在几个点上,突破对方纵深不大的阵地。于是进攻者第三次取得优势,而防御者则不得不再次改变自己的防御方法。在最近几次战争中,防御者已经改变方法了。他把军队集结成几个大的集团,通常不预先展开,而是尽可能隐蔽地配置好,也就是只做好行动的准备,等到进攻者的措施进一步暴露后再采取行动。
  这种防御方法并不完全排斥在部分地区进行消极防御,这种消极防御的优点极大,因而在战局中不能不成百次地利用它。但是这种防御目前一般已不再占主要地位了,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正是这一点。
  如果进攻者再发明某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但在现在一切都趋向简单、一切都以事物的内在必然性为依据的情况下,恐怕难以期待会出现什么新的方法) ,防御者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方法。但是地形有利于防御却永远是肯定无疑的,而且由于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所以一般地可以保证防御固有的优势。
  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范围的比较
  首先我们又要提出一个问题:在战略上有利于取得成果的因素是什么? 正如以前说过的那样,在战略范围是不存在胜利这个概念的。所谓战略的成果,一方面是指为战术胜利做好有效的准备( 这种准备越好,战斗中的胜利就越有把握) ,另一方面是指利用战术上已取得的胜利。会战胜利以后,战略能够通过各种安排使会战的胜利产生的效果越多,它能够从基础被会战动摇了的敌军那里夺取的战利品越多,对于那些在会战中费尽力量也只能一点一点取得的东西,它能够大批大批地取得的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能导致这种成果或使这种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条件,也就是在战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述几个:(1) 地利;  (2) 出敌不意( 或者是通过进行真正的奇袭造成出敌意,或者通过在一定的地点出敌意外地配置大量的军队造成出敌不意) ;(3) 多面攻击;( 上述三个因素同在战术上的三个因素是相同的。)(4)战区通过要塞及其一切附属设施所产生的有利作用;(5) 民众的支持;(6) 对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利用。
  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防御者占有地利,进攻者具有进行奇袭的有利条件,这在战略范围和在战术范围都是一样的。但是应该指出,奇袭这个手段在战略范围比在战术范围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在战术范围,奇袭很少能发展成为大的胜利,但在战略范围,通过奇袭一举结束整个战争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不过也得指出,采用这个手段是以敌人犯了重大的、决定性的、中亨申错误为前提的。因此,奇袭这个手段并不能在天平上为进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码。
  在一定地点配置优势兵力造成出敌不意,这又同战术上的情况非常相似。如果防御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战区的若干接近地上,那么进攻者显然就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