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通俗演义 作者:梁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数理化通俗演义 作者:梁衡- 第8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贒NA结构的另一项发现:A、T两基的数目与G、C两基的数目都正好相等。DNA结构之谜从此解开。



  读者也许要问,物质的客观形状与人主观的美感有什么关系,那华生何以从美学角度出发倒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来自然中的生物却常常是以一种美的、合理的结构存在。你看那树叶上对称的叶脉,你看飞鸟对称的双翅,还有那蜜蜂为自己建造的蜂房都是标准的六角形小格,就是高明的建筑师见了也叹为观止。所以这美感决不独为艺术家所有,它又常常是科学家的一种素质。甚至现在还专门有一门工程美学。



  再说华生和克里克得到这个美的、合理的模型,喜不自禁,便立即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1953年4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在给编辑部的信中说:“这确是个奇特的模型。不过既然DNA是个不寻常的物质,我们也就敢作不寻常之想了。”的确,在这三支力量的竞争中,华生和克里克资历最浅而首先夺魁,正得力于他们敢大胆想像,不循常规。后来,直到1974年,波林还遗憾地说:“我深知核酸内含有嘌呤和嘧啶,但为什么就没有想到给它们配对呢?我总在探讨三螺旋,就是没有去试一下双螺旋。唉,那些极简单的概念,有时竟是这样难以捉摸。”华生他们的论文只千把来字,但是它足可以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媲美,它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华生、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此同时获得196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



  按照华生的模型,遗传信息怎样传递呢?在这条螺螺旋中两股糖和磷酸组成梯子的两侧A-T、C-G连成梯子的横杠。在一个人体细胞中,DNA梯子全长约有一米,所包含的横杠就有60亿条之多。一个人的基因,它可能是梯子的一段,约有2000条横杠。



  当细胞繁殖的时候,这条双螺旋就从中间分开,犹如拉链一样从中间分成两半。这时每一个碱基对都拆开了,但是这剩下的一半在浮游于细胞核内的分子中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伴侣。A又与新的T结合,G又与新的C结合,这样就形成两个与原来的DNA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这就是生命的遗传。如果DNA在复制过程中出一点意外,就会造成物种的突变。



  DNA上怎样携带大量的遗传基因呢?这正是薛定锷假设的密电码。构成DNA的四种核甘酸,每次取出三个构成一组,这样排列组合,便有了足够的遗传基因。60年代末用电子显微镜摄到的放大了730万倍的DNA照片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而科学家的一个目标就是被译这些密码了。



  各位读者,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如认识了原子核的结构就要设法让它释放能量一样,现在既然知道了遗传密码就要让生物按照人的意志来遗传和变异了。这便是生物遗传工程。1973年,美国科学家第一次实现了按人的意志来制造新的生物。他们将大肠杆菌的一个带抗四环素,和一个带抗链霉素的遗传信息的基因重新组合,又放回大肠杆菌中复制,结果新的菌就同时既抗四环素又抗链霉素。



  别看这个极小的实验,它的意义就如费米当年发现核裂变就可引来以后的原子弹爆炸一样,预示着人类在生命领域也将要大显身手了。比如脑激素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但是过去要从牲畜脑桨中提取,十万只羊脑才能提取到一毫克,何等昂贵。1977年人们已经能人工合成脑激素遗传基因,让那个繁殖很快的大肠杆菌按照这个基因去复制脑激素,它果然顺利完成了任务。提取一毫克脑激素,只需要两升大肠杆菌培养液,从此就不用那么多羊脑了,成本大大降低。



  在农业方面,作物需要大量的氮,因此全世界每年要生产四干多万吨氮肥。人们早就发现豆科植物可以自己依靠土壤中的根瘤菌来吸收空气中的氮。如果我们能将这种遗传密码也送到小麦、水稻等作物中去,那么全世界的氮肥厂就都可以关门了。



  随着人们解开遗传之谜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来制造新的生物,将可以通过修复和调节基因来治疗疾病,改造生命自身。试想,当人类对大自然还不甚了解时,会是怎样的盲目、被动,是怎样地受着自然的嘲弄。但是随着自然之谜的揭开,一天一天,人类终于成了自然的主人。当人类对自己的生命还不甚了解时,也曾是怎样地受着疾病的折磨和嘲弄。现在,随着生命之谜的揭开,人对自身的认识便出现了一个飞跃,其意义决不亚于当初哥白尼发现宇宙。从此,人类不但能改造世界、还能改造自己的生命,科学将使他们在宇宙间获得最充分的自由。   


            


  
 



           



            




第七十一回
究方法 说书人试谈相似论,论精神 有志者不屈事竟成

——结束语  尊敬的读者,本书到这一回就要结束了。当我们合书默想之时,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科学家费尽心机所探索到的自然现象,原来如此相似。你看那伽利略望远镜里的月亮和地球多么相似;牛顿眼里的月亮和苹果多么相似;卢瑟福发现的小小原子结构和哥白尼发现的庞大的太阳系结构多么相似;摩尔根发现的果蝇的遗传和孟德尔发现的碗豆的遗传多么相似,甚至高档的人的基因结构和那最简单的噬菌体病毒的基因结构多么相似;普朗克发现的能量的分束急跳和祖冲之发现的圆周可以看成正多边形的无数个边多么相似;电场和磁场多么相似;电波和光波多么相似;柏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和伦琴发现的阴极射线多么相似;德布罗意发现的物质波和光波多么相似;达尔文和华莱士远隔万里之外,分别发现的生物进化现象多么相似;戴维发现的钾与钠的化学特性多么相似;拉姆赛等发现的氦、氛、氢、氟、氙等惰性元素多么相似;还有焦尔发现的电流生热和摩擦生热之间的相似,法拉第发现磁变电和电变磁之间的相似,甚至我们乍一看来毫无关系的人血液中血红素与树叶里的叶绿素,其化学结构也很相似。



  真是大至宇宙,小至原子,从动物到植物,从人到细菌, 好一个相似的世界!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互相联系发展的。别的不谈,我们只说这“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相似(当然还有对立、变异等形式的联系)。



  原来客观世界不管它多么复杂都可以分解成一定的层次,每一层次又都有一定的单元。这种不同单元和层次的排列组合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只要像剥竹笋一样一层层剥去,就能发现它们各自间的相似关系,通过这种相似关系就能发现制约每一层次的规律。比如宏观宇宙间,众星围绕太阳运动是一个相似的层次,有开普勒定律管着;而在微观原子内,核外电子是一个相似层次,其作用力是电磁力;再深入到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等又是一个相似层次,其作用是强相互力和弱相互力。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各种物体,组成地球;众星又组成太阳系;很多个星系又组成银河系等。这样一层一层组成世界。但是层次再多,我们只要找到其中的一层,就可以找到其中相似的联系。正如,世界上的人有几十亿,但总可以分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几个层次,只要是青年人,他们之间总有一些相似的联系。



  在人对自然的探讨中,无论是牛顿还是达尔文,阿基米德还是爱因斯坦,他们都是力图通过一些相似的现象去发现其中的联系,然后概括出某个层次上的规律。不过有的人只能在低层次、浅层次发现规律,管得范围小一些;有的人可以在高层次、深层次发现规律,管得范围大一些。当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一站时,他发现了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定律,而1866年当牛顿迎着凉爽的秋风,在苹果树下仰望明月时,苹果与月亮的相似,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完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天、地间规律的综合);当1847年焦尔分析了电、机械、化学等运动的做功发热的相似性时,确定了能量守桓定律,完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第二次理论大综合;当1873年麦克斯韦发现光、电、磁都是波的相似性时,将它们统一起来,建立了电磁理论,完成了第三次理论大综合。科学史上的第四次理论大综合,是迄今完成的一个最高层次,即1905年到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它揭示了“尺缩钟慢”、“质能互变”等时间、物质在空间和运动中的相似变化,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本质的统一。



  看来,自然界的事物常以相似(不是相同)关系来体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抓住这种联系也就发现了规律。



  人们在对相似规律的运用中又常表现为几种方式。一是,从横向看,通过相似形的扩大来加大研究的深度广度。比如我们常见的白光,在牛顿之前,认为是一色的。牛顿第一次用三棱镜分出从红到紫的七色,创光谱学,光的范围由一段到七段,以后的研究者又向两边做相似形的扩大,紫外又有x光、γ射线、β射线,红外又微波、电视波、无线电波,不断扩大战果,就出现一个大的相似系列。



  二是,通过发现两事物间的相似联接点,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比如本生发现不同元素都有自己的固定光谱,根据这一点相似联系便创立了光谱分析学,并得以发现铯、铷、铊、铟、氦、氩等,开垦出一片新元素的处女地;居里夫人根据一些不同元素都有一定的放射性和相似联系,创立了放射化学,据此,人们发现了钋、镭、镁、锕、氡等,在元素王国里又拓出一片领地。作为物理学家的卢瑟福,在研究原子放射性时,却发现了原子的衰变,从而发现“放射性是原子现象,又是生成新物质的化学变化的伴随物。”他在这个十字路口上不自觉地走进化学领域。因此,当他获得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连他自己也大吃一惊。他说我一生经历许多变化,想不到这一次从物理学家变成了化学家。量子力学兴起后,这个相似点更是联结了许多学科,出现了量子物理,量子化学,量子生物等。作为量子物理学家的薛定锷写出了《生命是什么?》,玻尔写出了《光和生命》将生物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事物间的相似点常常是暗渡陈仓出奇兵的好地方,只要选准,就会骤然取胜。



  三是,从纵向看,通过事物发展的周期相似波,来预测方向,推动新的发现。比如化学元素的发现就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而相应出现了几次相似的发现高潮:即化学分析法之后,电解法之后,光谱分析法之后,放射法之后等等。又如,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开始都包括在哲学里面,后来又分成各门学科,研究再深入,又在分子水平、量子水平上得到统一,经历了合——分——合的否定之否定的相似重复。前面说到,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出现一次相似的理论大综合,已经出现了四次。按照这个规律,现在科学家们都在磨拳擦掌,希望能在第五次大综合中立一头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