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进攻。21日,清政府颁布宣战谕旨。 



      (2)击退西摩尔联军 

     1900年6月9日,驻天津的各国领事和海军头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从 

各国进入天津租界的士兵中抽出2000多人组成先遣军,由英国东洋舰队司令 

西摩尔中将和美军的麦卡拉上校率领,分批乘火车北上,企图以最快的速度 

进占北京,用武力保护使馆,胁迫清政府改变政策,剿灭义和团。 

     6月10日,西摩尔率第一批联军800多人,乘火车自天津出发。义和团 

闻讯立即将京津铁路的一些地段拆毁,不断阻击联军,先遣军只得边修路、 

边打仗、边前进。原定两天内到达北京,结果第一天才走了40公里,第二天 

走了10公里,第三天只走了3公里,到达廊坊时,因通往北京的铁路被彻底 

破坏,再也无法继续前进,被义和团四面围住。西摩尔见前进无望,于 16 

日率部退至杨村。18日,义和团2000余人和同情义和团的清军董福祥部3000 

余人,向留在廊坊的联军两列火车发起进攻,毙伤联军50多人。撤至杨村的 

联军也遭义和团袭击,死伤近40人。20日,陷入被动挨打境地的联军乘木 

船沿北运河向天津方向逃窜,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追击。22日,联军抢占西 

沽武库,坚守待援,直到26日才在援军接应下退入天津租界。西摩联军进军 

北京的计划宣告失败,付出了死伤300多人的沉重代价。 



      (3)大沽、天津保卫战 

     大沽是天津的门户,也是重要的商港和军事要塞。西摩尔先遣军进军北 

京受挫后,联军即决定夺占这一要塞,以便从海上增兵。在确定从水陆两路 

攻打大沽,并作好进攻部署之后,6月16日晚,联军向大沽守军发出通牒, 

限令于17日凌晨2时前让出大沽南北两岸炮台,否则即开炮轰击。防守大沽 

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断然拒绝了联军的无理要求。结果未到17日凌晨,在事先 

驶入大沽口内的炮舰和鱼雷艇的掩护下,联军组织的1000人的突击队向大沽 

炮台发起猛攻。罗荣光指挥守军进行抗击,一直坚持到17日上午9时许,击 

毁击伤敌舰6艘,毙伤联军250多人,终因势孤力竭突围退出。大沽失陷, 

天津门户被打开,各国从海上来的后续部队从此得以毫无阻挡地向天津开 


… Page 74…

进。 

     早在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时,天津紫竹林租界即被清军和义和团包围。 

联军攻占大沽后,决定调集兵力先解紫竹林之围,再夺天津,然后进军北京。 

从6月17日至月底,联军数次派出部队从大沽驰援租界,驻守租界的联军亦 

分路出战,均遭到清军和义和团合力攻击。租界联军一度被打得挂出白旗, 

以示不战。联军增援部队在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突破拦阻陆续进入租界。 

至6月29日,在大沽登陆的联军已达1。4万人,其中驻扎在租界和老龙头火 

车站的联军约有9200多人。7月5日,直隶总督裕禄与马玉昆、聂士成商议, 

决定联合义和团对盘踞租界的八国联军实施“三面进攻之计”;由清军马玉 

昆部和曹福田率领的义和团从北向南进攻;由聂士成部从西南进攻;由罗荣 

光、何永盛部和张德成率领的义和团从西面进攻。次日,三面进攻开始,清 

军和义和团与联军激战,给其以杀伤。7月9日,联军出动6000人向占领八 

里台的聂士成部反扑,将八里台包围。聂士成不顾两腿受枪击,持刀督战, 

最后重伤7处,肠出数寸阵亡。7月12日,租界联军增至1。7万人,便由防 

御转入进攻,在俄国海军司令阿列克谢也夫指挥下,分两路攻打天津城。义 

和团和清军进行了艰苦抵抗,杀伤联军800多人。由于裕禄得知清廷准备乞 

和,对战胜联军缺乏信心,未能积极有效地组织清军作战。15日清晨,联军 

攻入城内。裕禄率军主动撤退,天津城被联军占领。虽然义和团还在城里坚 

持战斗,但已无法挽回败局。 



      (4)联军进犯北京与《辛丑条约》的订立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经过20多天的准备,于8月4日集中1。88万人, 

从天津出发,分两路沿北运河两岸向北京大举进犯。这时,驻守在京津沿线 

及北京附近的清军不下10万人。但由于慈禧开始发出求和、避战的指示,各 

部清军大都不愿卖力抵抗。联军于8月5日突破北仓防线,随即进攻杨村。 

清军奋力抗击,终因不敌联军攻势而撤退,直隶总督裕禄以手枪自杀身死。 

联军乘势继续北犯。刚被清廷任命为帮办武卫军事务大臣的前山东巡抚李秉 

衡,主动请缨出征,统率清军前往河西务御敌。战斗打响后,数万清军顿成 

惊弓之鸟,一触即溃。李秉衡无奈,吞金自杀。联军占领河西务、通州,兵 

临北京城下。 

     8月13日,联军1。5万人分三路冒雨进逼北京。俄军先头部队首先抵达 

东直门,在进攻中遭到清军顽强抵抗。14日,日军进攻朝阳门、东直门,激 

战两天,未能攻下。英军乘虚攻入广渠门,在占领天坛后,由一个水洞进入 

东交民巷使馆区。随后各军相继入城,向紫禁城逼近。守卫皇宫的清军在十 

分困难的情况下,与联军血战。15日晨,当联军进攻东华门时,慈禧挟持光 

绪皇帝;由居庸关经太原向陕西出逃。但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仍坚持抵抗,同 

联军展开巷战,直到次日晚才退出北京。16日,日军首先攻占紫禁城,北京 

陷落。联军进京后,纵兵劫掠3天,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及无辜平民。接着, 

经过内部协商,由德国元帅瓦德西担任联军司令,并成立了所谓北京管理委 

员会,将北京划分为11个区,由各国军队分别占领。 

     为了胁迫清政府屈从,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即四出攻城略地。从9月 

下旬至次年4月,联军先后占领北塘、秦皇岛、山海关、保定、宣化、张家 

口、井陉等地,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 

直隶四周要地。联军在华兵力已逾10万,驻京部队超过3万。 


… Page 75…

     在北京即将陷落时,慈禧即派李鸿章与联军和谈,后来在西逃途中,又 

派庆亲王奕匡回京议和。与此同时,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也立即改变,认为 

义和团是“肇祸之由”,下令“痛加剿除”,企图以此作为向列强求和的表 

示。在八国联军的镇压和清廷的欺骗、出卖下,义和团运动终于失败了,经 

奕匡、李鸿章与联军谈判,1901年9月7日,清廷同俄、英、美、日、德、 

法、意、奥及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共11国,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使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 

控制,中国的主权丧失殆尽,从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Page 76…

                        六、军事技术及兵器的发展 



     18世纪下半叶,英、美、法、德、俄等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席卷欧美 

的工业革命时期,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机器时代、钢铁时代、铁路时代和电 

磁时代,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导致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的 

高涨。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军事领域的变革,其中尤为 

突出的是在军事技术方面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突破,从而不仅带来了军队 

战斗力的巨大飞跃,对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军事理论等也产生了重大 

而直接的影响。 



                      1。西方军事技术和兵器的发展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技术质的飞跃,首先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 

在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双重推动下,这一时期的军事技术在以下5个方面 

出现了长足发展。 



      (1)火药技术 

     火药从中国传入西方后,热兵器逐渐代替了冷兵器,从而对战争产生了 

革命性的影响。西方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曾经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 

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 

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种发明在 

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不过,由于早期黑火药质量较差, 

因而那时的火枪并没有多大杀伤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后,随着近代战争实践的发展,火药的配比、制 

造、贮存和性能也不断得到改进。以英国为例,其火药制造业在19世纪初叶 

已具备以下特点:在原料加工方面,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高纯度的硝和硫; 

在火药的配比方面,已按歇夫列里在 1825年提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配成 

硝、硫、炭的组配比率为0。75∶0。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0。78∶ 

0。08∶0。14的炮用发射火药;在制造工艺方面,用以蒸汽为动力的转鼓式装 

置进行原料粉碎和拌和,然后用水压式机械将制成的火药碾压成坚固而均匀 

的药块,再用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在贮存方面,将火药 

粒烘干加热,并用磨光机将药粒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使之保 

持良好的干燥状态,以延长贮存期。正是由于采用了这些新工艺、新方法, 

使得英国的火药制造业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火药的配方被各国 

公认为标准配方。直到19世纪中叶,黑火药仍然是轻武器的基本发射药。 

     1860年前后,由于级式燃烧原理的发现,火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主 

要是将粒状火药压缩成密度更大的药粒,使火药在枪膛内的燃烧速度和膨胀 

气体的压力延缓,在弹丸沿膛壁前进时继续产生气体,从而使膛压降低,而 

弹丸的初速度却大大增加。 

     19世纪化学工业的蓬勃兴起,使火药的性能发生了重大改观,迎来了高 

爆炸药的时代。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发明了硝化甘油。这种硝基 

化合物除用于医疗外,还具有爆炸性,威力比黑火药大得多,但因其极为敏 

感,制造和加工都十分危险。1860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获悉索布雷罗这一 

发明后,便着手研究如何控制硝化甘油爆炸,使其成为制作炸药的良好原料。 


… Page 77…

1866年秋,在经过上百次试验失败后,他发明了雷酸汞信管,也即常说的雷 

管,用它来引爆硝化甘油,终于成功地解决了如何使用这种炸药的问题。雷 

管的发明是火药问世以来爆炸学中最重大的进步。1867年,他又发明了用硅 

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使硝化甘油的敏感性大大降低,使用时用一个装 

有雷酸汞的雷管即可起爆,从而解决了硝化甘油储存和运输中的安全问题, 

使其成为可以实用的具有强大威力的炸药。这是炸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 

碑,从此结束了手工作坊生产黑火药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