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巡防,没有海上作战能力。 

     福建舰队:守备浙江、福建、台湾沿海海域,归闽浙总督和福州船政衙 

门掌管,受南洋大臣指导。共有各类舰船20艘,其中6艘购自外国,14艘 

由福州船政局制造。舰船比广东舰队大,但多为木质,钢舰甚少,作战能力 

不强。 

     南洋舰队:守备江苏沿海及长江一带水域,由两江总督掌管。共有大小 

船只26艘,12艘购自外国者,14艘国内仿造;1000及1000吨以上者3艘, 

2000吨以上者7艘,其余皆在700吨以下;17艘为铁船和钢舰,其余为木质 

和铁胁木壳船。其实力强于广东和福建水师,是仅次于北洋舰队的第二大舰 

队,但由于缺乏大型铁甲舰充任主力,故仍不能在海上独立作战。北洋舰队: 

是清政府的主力舰队,装备最好,实力最强,守备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 

半岛一带海域,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指挥。共有铁甲舰、巡洋舰、炮船、 

鱼雷艇、运输船27艘,其中5艘系福州船政局制造,其余22艘均购自外国。 

除6艘为木质与铁胁木壳船外,其余全是钢质和铁质船。27艘舰船中,载重 

量在1000吨以上的4艘,2000吨以上的5艘,7000吨以上的大舰2艘。全 

队舰艇共装备舰炮300余门、鱼雷发射管50余具,具有枪械、舰炮、鱼雷等 

海战火器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火器装备系统。北洋舰队还在大沽、旅顺口、 

大连湾、威海卫等地修筑港口,旅顺口和威海卫成为北洋舰队的两大基地。 

这是其他舰队所无法比拟的。 

     晚清四支舰队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旧式外海水师退出历史舞台。但是, 

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国家财力物力艰难,晚清海军在19世纪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未能得到新型钢铁甲舰的补充和更新,结果日益落后于同时创建的日 

本海军舰队,加上舰队指挥官无能,训练不严,纪律松弛,终于在中日甲午 

海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以至战后连海军衙门都撤了。后来虽经重建, 

但实力地位已大不如前。 

     ③军事训练、教育和作战方式的变革。随着晚清陆军武器装备的不断更 

新,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也出现了相应的变革。开始主要是从一些部队中抽 

调部分精壮的兵弁组成训练队,由西方教官进行使用洋枪洋炮的训练,尔后 

再将他们作为骨干返回原部队传教。1874年以后,这种新式训练的规模和内 

容进一步扩大,从组织训练队变为训练一部分成建制的营、哨、队,从单一 

的操练逐步扩大到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理论教育。不久,又发展为开办各类 

军事学堂,至1887年,已经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操炮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广 

东水陆师学堂等三所陆军学堂。这些学堂对入学的学员主要讲授数理化基础 

知识、枪炮的构造和使用、炮台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内容,练习枪炮的使用和 


… Page 89…

维修、保养技术,训练作战时队形变换、散兵线与纵队相结合的战术等内容。 

这种新式的训练和教育虽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已向清代前期 

延续200多年的旧式训练和以武举选官的制度提出了挑战,为甲午战争后军 

事训练和军事教育的全面变革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陆军装备的普遍更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驻军都采 

用新法进行军事训练,并设立军事学堂进行理论及技术、战术的教育,晚清 

军事训练和教育呈现了全面变革的局面。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编 

写新教材,设立新的训练科目,在部队中普遍进行使用枪炮作战的各种训练, 

使部队掌握新的技术。二是设立各种武备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从社会和军 

内招收优秀学员,进行近代科学知识、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的教育,培养军 

事素质较好的军官。1904年,清廷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20条,调整和统 

一了全国军事教育体制。自甲午战争至清王朝灭亡,全国兴办各类军事学堂 

70多所,培养学员上万人,初步建成了高、中、初三级学堂相结合的近代军 

事教育体系。三是既在以作战训练为主的军队中开办随营学堂,辅以理论教 

育,又在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军事学堂中辅以军事训练,做到军事训练和军事 

教育双管齐下、相互结合。正因为如此,所以陆军军事训练和教育内容不断 

得到充实,逐渐形成了新的体系。 

     近代海军的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发端于左宗棠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 

学堂。1874年以后,随着加强海防和海军建设的需要,对海军训练和教育的 

要求更为迫切。于是,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基本规制为依据,加以发展与完善, 

又增建了各类海军学堂。至甲午战争前,陆续开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黄 

埔鱼雷学堂、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奉天旅顺口鱼雷 

学堂、山东烟台海军学堂等6所培养海军军官和技术人才的学堂,达到了兴 

办海军学堂的高潮。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作为海军骨干的北洋舰队的覆没, 

使近代海军的训练、教育落入低谷。进入这些学堂的学员除了学习与陆军相 

同的数理化等各门基础科学知识、军事专业基础知识,操练与陆军相同的各 

种基本的步法、转法、操法,以及枪炮的射击、维修、保养等技术外,还要 

学习海军、海战等专业理论,并要在舰上进行航海和海战等基本功的操练, 

掌握鱼雷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以及舰船的驾驶、维护等技 

术。学员毕业后,还要到枪炮学堂和舰船上实习半年至三年,合格后才能任 

职。由于晚清政府比较重视新建海军的训练和教育,章程制度比较严密,对 

学员考选比较严格,所以从1867年至1894年中,通过在国内海军学堂学习、 

派遣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和考察等方式,培养出了刘步蟾、林泰曾、邓世 

昌等一批军政素质较好的海军军官。他们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创建和发展,为 

保卫国家的安全和抗击外国舰队的入侵,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 

了生命。 

     新式武器大量装备部队后,晚清军队在作战方式上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相应的变革。由于自洋务运动后清政府聘请了一大批英、法、美、德、日等 

国的军官来中国充任军事教官,并派遣不少学生出国学习,这些国家军队的 

条令典范自然也就成为当时中国军队学习的蓝本,因此这一时期的战术思想 

也就深深打上了它们的印记。总的说来,随着军事技术的飞跃发展,晚清军 

队在战术上也有了质的变化。创造了不少新的战法。比如:在攻城中用枪炮 

实施火力突击,构筑坚固阵地抗击入侵之敌,在要塞保卫战中用岸防炮轰击 

敌舰,以海军舰队同敌国舰队进行炮战,用火炮对远距离目标实施超越射击 


… Page 90…

等。其中突出的变化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以散兵队形作为基本的战斗队形,不再沿用以密集队形进行火力战 

和冲击的阵法传统。作战中要求士兵善于利用地形,随地跪卧,敌现则发, 

敌稳则停,以散队起伏方式逐段跃进接敌。防御时,要挖掘掩体、堑壕,前 

后相隔二三米,形成有一定纵深的多道防御工事。中法战争中,刘永福领导 

的黑旗军在纸桥之战时即利用散形战法,成三线设伏,逐次打击、削弱法军, 

当法军进到三线时,三面合击,取得了对法军歼灭性的胜利。 

     二是重视运用炮兵进行火力打击。作战开始时,炮兵一般先于步兵开火, 

实施超越射击,压制敌方火力,摧毁敌方阵地,击杀敌方有生力量,掩护步 

骑兵冲锋。敌军溃退时,炮兵要前称阵地轰击败残逃敌。防御时,要用火炮 

进行拦阻射击,猛轰来犯之敌,坚守必不可失的阵地。1876年,左宗棠在收 

复新疆时,即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法。当年6月下旬,清军到达古牧地城外, 

该城城堡坚固,阿古柏军企图凭城顽抗。清军即将其四面包围,并连夜在城 

外修筑高过城墙1丈的火炮阵地。炮台竣工后,清军不再采用迫近作业和攀 

城攻打的旧战法,而是先用火炮猛轰城垣,实施火力突击,打开许多缺口, 

尔后步兵、骑兵实施冲击,一举攻入城内。 

     三是在陆战中实施诸兵种协同作战。晚清编练的新军,已包括步、骑、 

炮、工、辎重各兵种部队。因此,无论是在平时训练还是在实战中,清军已 

开始注意诸兵种协同作战。甲午战争后,在聂士成所部编纂的、后来作为清 

军训练范本的《淮军武毅各军课程》中,对步、骑、炮三个兵种在作战中如 

何部署及如何协同击敌,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规定,如以1个军、20个营 

的规模进行作战,则应将步兵14个营分作前锋队、小接应队、大接应队等三 

个梯次,相互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和纵深的阵地;骑 

兵2个营部署在小接应队即第二梯队的两翼;炮队4个营部署在大接应队即 

第三梯队之后,中间2个营、两翼各1个营。作战时,步兵以散兵队形向前 

进攻;两翼骑兵负责防范敌人包抄和在敌溃退时实施追击;炮队阵地设在全 

队之后,负责实施火力突击,摧毁敌军阵地和杀伤敌有生力量;工兵负责在 

敌必经之地布雷设障,杀伤敌军和迟滞敌军进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已在陆战中得到普遍采用。 


… Page 91…

                         七、军事制度的主要变革 



     近代后期,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由于武器装备 

的迅速发展,军事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当然,从世界范围看,这 

方面的变革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存在着先后、快慢的差异,其发展呈现出 

十分不平衡的状态。军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 

的,尤其是直接取决于武器装备。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在社会生产和军事技术 

发展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因而军队编制体制等军事制度的变革也首先是从 

西方国家开始的。 



                            1。西方国家的军制 



      (1)新的领导和指挥机构总参谋部 

     在18世纪之前,由于作战手段和作战方式比较简单,战场范围有限,因 

而军队的指挥和作战行动的协调以及战略计划的拟定,都是由最高统帅直接 

掌握和进行的。18世纪上半叶,武器装备的发展,庞大常备军的出现,军队 

编组的变化,尤其是越来越大的作战规模导致作战空间的扩大和作战时间的 

延长,使作战指挥日益复杂。于是,辅助军事统帅组织、管理军队的专门机 

构也即应运而生。这类机构,在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称总军务司令部,在俄国 

称总军务部。1785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