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上)-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了英国戏剧史上优秀的喜剧作品。

  《情敌》(1775)是24岁的谢立丹的成名作。出身贵族之家的阿布索鲁特爱上了浪漫感伤的丽迪亚,为迎合她的浪漫情趣,装成贫穷的下等军官贝弗利。丽迪亚与阿布索鲁特结婚,但仍为没有私奔等浪漫情节而遗憾。谢立丹嘲笑了由于小说的影响而在社会中盛行的感伤主义的风气,上层社会许多年轻女子沉溺于感伤的浪漫幻想中而贻人笑柄。在人物塑造上,谢立丹受到本·琼生“气质喜剧”的影响,夸张人物身上的某一品性进行描写。老阿布索鲁特爵士是典型的坏脾气的父亲,追求者爱克斯胆小又爱吹牛,而最为人称道的是马拉普劳夫人形像,她无知偏又爱显示学问,总喜欢用些自己也并不确知其义的大词或美丽字句,以后衍生出“马拉普劳风格”一词指用词不当的可笑谬误。

  谢立丹创作《造谣学校》(1777)时不过26岁,却写出英国最优秀的喜剧之一。戏中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线索写约瑟夫和查尔斯兄弟俩,他们就像是菲尔丁《汤姆·琼斯》中汤姆与布立非一样构成对比关系。约瑟夫是伪善者,极端利己却道貌岸然,查尔斯行为不检但心地善良,他们都追求彼得·提泽尔爵士的保护人玛丽亚。他们的叔父从国外归来,化装成高利贷者和穷亲戚,分别去试控兄弟俩,揭露了约瑟夫,查尔斯以他的慷慨和善良得到了叔父的财产、赢得心上人。另一条线索则是出身寒微、嫁给年老的爵土的提泽尔夫人,在道德败坏的“文明”风气影响下,染上贵族女子的一些恶习,险些失身给约瑟夫;在丈夫的感化下,她悔悟自己的行为,夫妇和好。作者对上流社会造谣中伤、伪善和淫逸放荡风气进行了揭露。以斯尼威尔夫人为首的社交界男女,搬弄是非,“一句话就能毁了一个人的名誉”。关于某小姐养的羊生了双胞胎的闲谈,次日就传成了某小姐生了一对私生婴儿,并被大肆渲染。提泽尔夫人差点让这些闲极无聊、无事生非的人们给毁掉。在上流社会高尚、雅致的表面背后是普遍的伪善和道德坠落。剧中没有令人生厌的道德说教和粗秽语言,对话讽刺尖刻又诙谐机智,妙趣横生。谢立丹还精心结构,两条线索协调统一,剧中充满出色的喜剧场面,查尔斯拍卖家庭肖像的场面和约瑟夫暴露真相的屏风场景最为有名。

  谢立丹的喜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成为莎士比亚与伯纳·肖之间的重要联系。

  四 感伤主义诗歌和前浪漫派诗歌

  18世纪的英国诗歌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派诗歌的转变。蒲伯和蒲伯派的诗作,是古典诗歌的模仿而不是感情或感受的诗,对城市生活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乡村生活的注意。在18世纪20年代出现了以自然和情感为内容的感伤主义诗歌,出现不少当时颇有影响的小诗人,到60年代又出现复兴中古的先浪漫主义诗歌,在18世纪最后20年,产生了大诗人彭斯和布莱克。

  詹姆斯·汤姆逊 (1700—1748)的长诗《四季》(1726—1730)显示诗坛由古典主义支配的状况向感伤和浪漫潮流转变。《四季》由四篇最初分别出版的诗《冬》(1726)、《夏》(1727)、《春》(1728)、《秋》(1730)组成,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可以与 《圣经》和《天路历程》相媲美。《四季》仍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沿用了牧歌传统,在对自然的描写中带有道德说教,喜用“诗的词藻”,但是更多的是偏离古典主义传统,描写真实自然、细腻可感,使用的是无韵诗体而不是传统的英雄双韵体。诗人把眼光投向乡村自然景色和大众简朴生活,《夏》中写了从黎明到上午、中午、日落以至星夜的夏日变化,人们制干草,剪羊毛,充溢劳动的欢愉。《春》里颂扬了农事耕作,《秋》里大地结满果实,候鸟开始迁徙,收获后的乡村农人娱乐、狩猎,到《冬》的季节,风雪来临,有人濒死于雪中,家人却在焦急地等待归人,诗人表露了对穷人的同情。诗人深受“自然神论”影响,推崇自然,认为自然显示了上帝 (“转动的岁月充满了你”)。他写了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在诗中有些感伤主义的插曲。

  爱德华·杨格 (1683—1765)在几年内经受了失去妻子、女儿、女婿的悲痛,在痛苦中写就了他的传世之作《哀怨,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思》(1742—1745)。在九卷长约一万行的无韵诗中,夜不成眠的诗人思索着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他以“独白”形式,一部分用辨认语气,一部分用反省语气,向俗人洛兰佐说教,劝他信教行善。诗人把生活看作理性无能为力的痛苦,到宗教中寻求慰藉。诗中对死亡的感伤情绪与关于生死的神学讨论交织在一起,忧郁和沉闷的情调引起以后以死亡、坟墓为题材的“墓园诗派”的产生。

  托马斯·格雷 (1716—1771)的《墓园哀田》 (1750)是“墓园诗派”的代表作,格雷因为这首诗,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诗人于黄昏时分在乡村墓地凭吊悲悼;“在那些老榆树下,紫杉荫间/草地隆起累累的荒塚。/这村中浑朴的祖先,/各在他的坟窟里长眠不醒。/……野心家莫轻视他们有益的辛劳。/他们的庸福,他们微贱的命运,/富贵中人莫要听了冷冷地一笑/穷人们的一段简短的生平。/门第的夸耀,权势的铺张,/以及一切美与财富所能给的,/都逃不过那不可避免的下场:/光荣之路只是通到坟墓里去。”在死亡的低沉基调里,诗人表达了对平民的深切同情,对“贵人们”的谴责。格雷的诗作采用古典主义诗歌形式,但在精神上显露了浪漫主义气息,韵律优美。19世纪的诗人大多受过格雷的启迪或感染。

  威廉·科林斯 (1721—1759)的《颂诗集》(1746)模仿古希腊抒情诗人阿尔凯阿斯、阿那克里翁和萨福诗风,其中仅十二行的《夜颂》,对自然美的敏感、忧郁感伤的情调都近似格雷,而声韵之美酷似以后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风,在英国抒情诗史上有特殊地位。

  汤姆逊、杨格、科林斯和格雷的诗作,确立了诗歌中感伤主义和前浪漫主义潮流的地位,他们从人类自然转向野生自然,从抽象人性描写转向个人感情抒发,他们描写的孤独、哀怨、低沉的情绪表现出启蒙时代和谐理想的危机。

  50——80年代,诗人们对于中古感到兴趣。格雷在60年代初以古威尔士故事写诗,翻译了冰岛的史诗。这时期出现了前浪漫派的三位重要人物。

  托马斯·波西(172—1811)是爱尔兰德洛莫主教,爱好文学,业余收藏古文物。1757年,他在友人家发现一册17世纪初的手稿。内有192首诗。

  大部分是中古歌谣,也有两首是 14世纪的双声头韵的寓言诗。波西着手编辑,采用手稿的 1/4,又从其他来源收集更多作品,对古歌谣加以润饰,于1765年发表了共有111首的《古诗拾零》。这部诗集在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民间文学的贡献,也是新的文学趣味的表达,那些具有忧郁气氛和悲剧性内容的民谣由于投合18世纪中期诗歌风格而备受瞩目。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旧歌谣被发现、传播,越来越多模仿古民谣主题、韵律又富有独创性的诗歌产生。

  詹姆斯·麦克菲生 (1736—1796)是出身农民的苏格兰诗人。他听过克尔特人盖尔族的古老传说故事和歌曲,通晓一些盖尔文诗,1760年,他发表《古诗断片》,引起注意。他到高原及希伯利地斯群岛一带搜集古代诗歌,于1762年发表了以有节奏的散文写的史诗《芬戈尔》,次年又发表续篇《台摩拉》,称说译自3世纪诗人莪相所作的益尔文史诗。1765年他将两部诗合为《莪相集》,在苏格兰、英格兰、法国、德国等处引起轰动。在诗里,莪相歌颂他的父亲芬格尔及随从的事迹。芬格尔是苏格兰西北毛尔文国国王,他渡海到爱尔兰帮助抵抗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进犯,俘虏了劳克尔国王斯瓦尔。在续篇芬格尔又帮助爱尔兰王恢复王朝。诗人以迷茫凄凉的北方为背景,以简单纯朴的文学追述远古时代事迹,歌颂古代英雄,惋惜英雄时代的消逝和现代生活的狭隘无聊。整个基调有追忆往昔美好时代的悲伤情调。托言古史诗翻译,更增加往昔不再的感伤哀叹。围绕 《莪相集》的真伪问题在18世纪有过一场争论,由于约翰逊认为诗稿为麦克菲生自创、并不存在原文稿,麦克菲生与约翰逊反目。19、20二十世纪的研究表明《莪相集》是麦克菲生根据克尔特人诗歌题材用现代英语创作的,但这并不减少诗的价值和影响。德国文豪歌德在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里写到维特向他的爱人朗诵莪相的诗,并表示“在我心中莪相巳取代了荷马的地位”。

  托马斯·彻斯顿 (1752—1770)也假托中古诗人作诗。这位怀才不遇的青年诗人出身贫寒,在伦敦谋生艰难,在对生活的绝望中眼毒自杀,年仅18岁。他在童年时代看到一些古代手抄本,这促使他写了一些富有中古浪漫色彩的诗歌。采用一些中古字汇,把它们冒充是15世纪名叫托马斯·罗雷的作品,名《罗雷诗抄》(1777)。诗中同情不幸者,谴责富人缺少仁慈,生动、真实地描写自然,表现对悲剧性死亡的感伤。尽管彻斯顿把诗用褪色的墨水抄在古旧的羊皮纸上,语言学家们还是从发表的诗歌中辨出诗作是伪作。彻斯顿还用斯宾塞体写了优美的抒情诗。彻斯顿因为他的诗才和凄惨身世受到19世纪浪漫诗人的推崇。

  在18世纪末期有两位有一定意义的古典主义诗人库柏和克拉布,他们的创作也受到浪漫主义的一定影响。

  威廉·库柏 (1731—1800)的诗歌形式多数表现古典主义倾向,但是他的作品既表现古典主义格调,又洋溢着浪漫主义感情。《昂内颂歌》(1779)是他与别人的合作,在里面的宗教诗里,库柏把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感情纳入了整齐的古典的形式。他的主要诗作是五千行的无韵诗《任务》(1785)。女友随意指房中沙发为诗题,库柏以出色的诗作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从房间里的沙发写开去,从坐具的演变,转到乡间与城市的比较,颂扬乡间的欢乐,指出城市的恶习——“上帝创造乡村,凡人建立城市。”六卷诗有议论有描写,也有对某些时事的讽刺,揭露战争和暴政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诗人对乡间家居欢乐的爱好和强烈的宗教情绪。诗作结构散漫,但笔调自然诚恳,情感没有矫饰的成分。库柏患有精神病,一生坎坷,诗以忧郁为主调。克拉布的代表作是 《荒村》、《教区记录簿》和《市镇》、《诗体故事》等。在《教区记录簿》(1807)中,克拉布根据自己作牧师的体验,以乡村牧师翻阅教堂登记簿引起回忆为框架,写了一系列关于村民的诗的故事,在古典主义诗歌旧形式里描写乡村疾苦和灾难。《市镇》(1810)描写小市镇生活各方面,有更细致的人物素描。而《诗体故事》(1812)把《教堂记录簿》断片发展为完整的故事。克拉布的创作跨越两个时代,进入浪漫时期,他诗作中爱好自然,关注乡村简朴生活的倾向也接近浪漫时期。但他对感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