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第1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2)“济金根论战”的全部资料载在1956年柏林出版的汉斯·迈耶(Hans Meyer)编的《德国文学批评名著》第二卷第五七九至六三六页。东德里夫希茨(Lifschitz)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也选载了一部分。
(13)参看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二二至二三页,和本书下卷第十三章第二节。



第三部分 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丙 结束语
第二十章 关于四个关键性问题的历史小结
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区别和联系,牵涉到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典型化问题,所以在美学上是一个基本问题。不但创作实践,就连美学本身也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倾向。例如法国启蒙运动派和德国古典美学以及由它派生的“移情”说是侧重浪漫主义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派美学则是侧重现实主义的。如果就古代来说,柏拉图和朗吉弩斯都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则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本来是密切配合的。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应该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在精神实质上有区别的两种文艺创作方法分别开来。前者是文艺史的问题,后者才是美学的问题。这二者有联系,但仍必须区别开来,因为前者局限于一定历史时期,而后者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忽视这个区别,就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淆,例如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论争中,站在民主革命立场的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坚决反对当时消极的浪漫主义而支持新起的现实主义,因为当时消极的浪漫主义派所代表的是反动的势力,而现实主义派所代表的则是进步的势力。他们把文艺战线上的斗争和政治战线上的斗争结合起来,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在任何时代,浪漫主义都是必须反对的,只有现实主义才是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如果这样做,那就是抽去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论争中的具体历史内容,根据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那种具体历史内容所发的言论,来判定作为一般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劣,因而片面地强调现实主义。事实上这种偏向至今还是存在的。有些人不但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片面地强调现实主义,而且在文学史和文艺批评著作中,在许多历来公认为浪漫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上都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文艺创作方法的基本路线,所以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运动
  作为文艺的流派运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十八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内容,起着不同的作用,显出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浪漫运动的鼎盛时期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后约莫三四十年光景,即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时期西欧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国资产阶级已基本掌握了政权,主要的矛盾是大资产阶级与中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虽已上升,但还不够雄厚到足以压倒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法国革命的爆发和失败就说明了这种阶级力量对比的关系;德国还没有统一,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很软弱,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封建势力,德国人民所想望的还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民族统一。法国革命震撼了全欧洲,各国浪漫运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它是考验当时各国文艺界人士政治态度的试金石,例如积极的浪漫派与消极的浪漫派的重要区分标志之一就是对法国革命的态度:欢迎,憎恨,或是摇摆不定。雨果,拜伦,雪莱以及侯德林和约翰·保尔都欢迎,夏多布里昂,维尼,拉马丁以及诺伐里斯,克莱斯特等人都憎恨,歌德,席勒和华兹华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摇摆不定。在这一点上浪漫运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多半来在积极的浪漫主义之前,在英国先有湖畔诗人而后有拜伦和雪莱,在法国先有夏多布里昂而后有雨果,在德国先有许莱格尔兄弟,诺伐里斯等人而后有侯德林,约翰·保尔和海涅。这都反映出法国革命后马上接着来的是反动势力的抬头以及稍晚一些时候民主力量的逐渐上升。
  浪漫运动并不是突然起来的,十八世纪各国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各国浪漫运动作了思想准备,(1)就流派的演变来说,浪漫主义是对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反抗”,这次“反抗”的旗帜首先是由启蒙运动的领袖们竖起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是封建统治势力联合上层资产阶级的妥协局面的产物,虽然也反映出一些资产阶级的生活理想,主要地还是宫廷文艺,所以基本上仍是封建性的。文艺上的新古典主义反映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所以它尊重权威,要求规范化,强调服从理性,遵守法则,摹仿古典,用“高贵的语言”写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的大排场。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在新古典主义的范围里也做出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们所投合的主要是社会上层少数有教养的人物的矫揉造作的趣味,忽视了人民大众;而且清规戒律的束缚也使他们流于拘板和干枯,到了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日渐壮大起来了,要求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型文艺。启蒙运动者所掀起的反新古典主义的浪潮,就是为这种新型文艺铺平道路。这种“反抗”虽然不是很彻底的,但是终于推进了接着起来的浪漫运动。
  浪漫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上文已提到它与法国革命前后欧洲政局的联系,现在还要提到它与处在鼎盛时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艺领域里的浪漫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和席勒都有这一方面,斐希特是典型的代表),把人的心灵提到客观世界的创造主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客观唯心主义(谢林,黑格尔)则把客观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并且把人提到精神发展的顶峰,阐明人不仅是自在的,而且是自为的(自觉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这些哲学观点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日益发展的个人主义。它的积极的一方面在于它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自由独立的要求。在美学方面,康德和席勒等人对美,崇高,悲剧性,自由,天才等范畴的研究,歌德对个性特征的强调,以及赫尔德和黑格尔等人把文艺放在历史发展大轮廓里去看的初步尝试,都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深化了人们对于文艺的敏感和理解,使人们对文艺要求深刻的情感思想和伟大的精神气魄。这些都是对于浪漫运动的积极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消极的一方面在于它是唯心的,对精神与物质关系的看法是首足倒置的,把主观能动性摆在不恰当的高度,驰骋幻想,放纵情感,到了漫无约束的程度。特别是斐希特把“自我”提到创造一切和高于一切的地位。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第一步产生了许菜格尔的“浪漫式的滑稽态度”说,把世间一切看作诗人手中的玩具,任他的幻想摆弄,第二步就产生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把人类一切善良的品质都鄙视为“奴隶的道德”,只有凭暴力去扩张个人权力才是“主子的道德”或“超人的道德”;而文艺则是酒神式的原始生命力的发泄,或是日神式的对人生世相的赏玩。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双胞胎:政治上的法西斯主义,文艺上的颓废主义。这是消极的浪漫主义的最后下场。
  浪漫主义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这就引起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统一的浪漫主义风格呢?“消极的”和“积极的”浪漫主义之分始于高尔基,他的话是这样说的:
    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是倾向,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于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真实的赤裸裸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定义,过去曾经有过好几个,但是所有的文学史家都同意的正确而又完全周到的定义在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定义也没有制定出来。在浪漫主义里面,我们也必须分别清楚两个极端不同的倾向:一个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它或则是粉饰现实,想使人和现实相妥协;或者就使人逃避现实,堕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无益的深渊中去,堕入“人生的命运之谜”,爱与死等思想里去。……积极的浪漫主义则企图加强人的生活的意志,唤起人心中对于现实,对于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心。
                               ——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
这是一个很简赅明确的总结,完全符合浪漫运动的历史实况。这种倾向上的差别主要起于政治立场上的差别:进步的或是反动的,朝前看的或是朝后看的。如果只把浪漫主义看作一个没有阶级内容的统一的流派,没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像资产阶级文学史家们所做的那样,那是极端错误的。
  但是作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流派,浪漫主义中积极的与消极的之分虽是重要的,却也不是绝对的。积极的浪漫主义派作家们多半也还有消极的一面,其原因在于上文所已指出的浪漫运动时期西方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社会主要矛盾还存在于大资产阶级与中小资产阶级之间(英),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法),或封建贵族与被剥削阶级特别是农民之间(德),无产阶级虽已逐渐兴起,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浪漫主义文艺所反映的是前几类的矛盾,而不是后一类的矛盾。消极的浪漫派多半还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言人(法,德)或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英);积极的浪漫派也还只是资产阶级中民主力量的代言人。因此,我们不能同意某些文学史家的一种看法,以为十九世纪进步的浪漫主义“就其性质而论是反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优秀作品不能看作资本主义基础的上层建筑”。(2)难道十九世纪初期的积极的浪漫主义文艺就已经是社会主义基础的上层建筑,而拜伦,雪莱,雨果这些浪漫派诗人就已经是无产阶级的代言人?这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时阶级力量对比的错误的估计以及对于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错误的认识,是把浪漫主义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之分加以绝对化的最后根源。这种错误的看法忽视了积极的浪漫派都有消极的一面这个历史事实。姑举一点来说,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出发,宣扬博爱和阶级合作。怎么能说他们“不是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呢?
  把积极的浪漫派和消极的浪漫派区别开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区别加以绝对化,就会违反历史事实。姑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华兹华斯属于消极的浪漫派,雪莱属于积极的浪漫派,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