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广告心理战-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夏天来了,气候闷热,换洗衣服增多。一些家庭主妇非常厌烦洗衣服,于是,她们非常 
注意电视上的洗衣机广告。看过广告之后,拉上丈夫就到商场去选购。“爱妻牌”不错,既 
能洗衣服,又能体现丈夫对自己的爱,很可能就搬回家了。    
 与王先生买手表一样,主妇们买洗衣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广告的作用只是提供了实 
现这种动机的途径——到××商场去购买“爱妻牌”洗衣机。因此,广告只是传播了商品的 
信息,真正的广而告之。    
 但是,广告不仅仅只是传播信息,更重要的刺激消费者的潜意识,使之变成购买的冲动。    
 王先生的上班途中,有许多电线杆广告。“祖传秘方”、“TOEFL冲刺”、“房屋招租” 
等琳琅满目。尽管“爱委会“(爱国卫生委员会)三令五申,但仍然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在 
这些广告中,尤其是搬家,房屋出售和清洗厨房等家政服务广告最多。    
 王先生每天早上经过这些电线杆广告时,只是有意无意地扫上两眼,从没有特别留心这 
些广告。虽然如此,在他的印象中,对这些广告总存有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印象。    
 一天,王先生家的抽水马桶开始漏水,王先生突然想起电线杆上曾有修厕所的广告,就 
打电话给那家修理店,解决了抽水马桶的问题。    
 透过王先生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电线杆广告透过潜意识的媒介,引导他去寻找厕所 
修理店的服务,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当我们随便翻开一本杂志,看见其中一个广告;打开电 
视机看见一个广告片断,我们的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广告的刺激,并珍藏于心灵深处。如果 
我们将来某一天有这种欲求时,潜意识就会支配我们的行动。    
 并非所有的广告刺激都能给人以明确的意识,但却把“根”深深地扎于潜意识之中,“立 
竿见影”式的广告效果,并不多见,厂商希望今天播广告,明天见效果的梦想是不现实的天 
方夜谭。    
 从广告对潜意识的影响来看,广告即使未见效益(短时间内),广告费并没有浪费,植于 
消费者心里的“根”,总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         
四、与“上帝”沟通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    
 王先生是一位工程师,在一家颇具规模的计算机公司上班。每天早晨,他被闹钟闹醒后,   
 
就去刷牙、刮胡子,当然,他所购买的闹钟、电动剃须刀都是通过广告的介绍、吸引而选购 
的。    
 梳洗之后,他就走进餐厅,准备吃早餐。这时,收音机所播放的节目,几乎不断地为插 
播的广告所中止,而打开报纸,映入眼帘的也是巨幅的商业广告图案。    
 出门后,王先生好不容易挤上一部公共汽车,抬头一望,车厢内也贴满了琳琅满目的广 
告海报。刚下车,一位迎面而来的陌生人立即将产品传单塞在他的手中。    
 王先生上班前的这一段小插曲说明了一点:我们已完全生活在广告的世界之中。    
 但是,王先生对于这些目不暇接的广告丝毫不觉厌倦,因为自己今天能拥有舒适的电器 
化生活,几乎都是通过广告购买的。所以,他还打算购买一部昨天在电视广告上见到的录像 
机,来增加家庭生活的乐趣。    
 王先生是一位热心的“上帝”,对广告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与王先生相比,李先生就似乎显得有点冷淡、孤僻。    
 李先生在一家不太景气的工厂上班,成天在机床前汗流夹背,而收入却很少,有时连奖 
金都没有。每天看到电视、报纸上的广告就愤而不看,因为广告的刺激加深了他对现状的不 
满。    
 由此看出,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的人热情开放、有的人闭关自守,有的人“喜 
新厌旧”,有的人则墨守陈规,可谓应有尽有。那么,广告怎样才能打动消费者,与他们进 
行心灵的沟通呢?         
 过关斩将         
 广告要成为消费者永久的朋友,必须了解他们对广告信息的处理态度。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自己被别人控制或支配。抗拒之心,人皆有之。    
 每个消费者都清楚,广告是想说服他(她)掏钱去购买,因而抗拒之心不同程度地存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拒绝接触         
 有些消费者,对广告有一种天生的反感情绪,一看到广告就避而不见,或者来个充耳不 
闻。中国人喜欢凑热闹,唯独这种广告热闹仍有不少人不爱去凑。              
轻视广告信息的价值         
 有些消费者,对广告并无好感,总是嘲弄广告所宣传的商品优点。例如,许多人认为好 
东西不用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做广告肯定是自吹自擂。这种观点源于消费者对广告价 
值的误解。              
反驳广告中的论点         
 有些消费者,特别爱与广告过不去,喜欢找岔,以此来反抗自己被广告说服。    
 
 例如,广告讲加热器方便、实用,他(她)也许会讲煤气漏气会中毒;广告讲矿泉壶有 
保健作用,他(她)说:以前没喝矿泉水,怎么也长寿?化妆品能使人漂亮,他(她)就说: 
能把80岁的老太太化成20岁的小姑娘吗?丑的化不美,美的也不用化等等。              
听之任之         
 大部分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既不关心也不反感,认为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需要时就 
注意,不需要时就放弃。家中需要买冰箱时,就会注意冰箱。    
 每个消费者的内心都有一个知觉防卫系统,对广告信息会设下层层关卡。每个广告要想 
闯入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必须通过这一层层关卡。              
第一道关卡:选择接触         
 消费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意无意之间,只接触一部分广告信息,而过滤掉其它广告 
信息。例如,阅读报刊、杂志的时候,常常会对广告版面略而不看,一翻而过,连停下来看 
一眼都觉得是多余。而电视广告时间也常常是上厕所、拿东西、闭目养神或聊天的时候,有 
时干脆关上电视机,落个耳根清静。    
 对广告来说,选择接触如同消费者心灵的守门人,只要他紧锁大门,广告信息就不得其 
门。如果一味地往里闯,只会碰得鼻青脸肿,更别说去影响他们。只有他敞开大门,广告信 
息才能登堂入室,与消费者心灵对话。              
第二道关卡:选择注意         
 进门之后的广告信息,消费者并不是来者不拒,而只是对其中一部分有兴趣,其余的信 
息大多是随风而去。例如,王先生最近想买车,他可能对汽车广告特别留心;如果他是“发 
烧友”,他可能对音响广告特别注意。最近的家具广告非常精采,也引起了他的兴趣。除此 
之外,他对其它广告并没大多大印象。    
 学生上课也是一样。一群学生上课,但事实上只有一部分特别注意,而另外人都在开小 
差。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专心听讲,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则能混则混。    
 当我们看电视时,常常因为懒得起来走动或换台,而接触很多广告,但我们通常不会全 
神贯注地看广告,除非有特别关心的产品,否则,大概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因此,大 
多数广告都在我们这种不在乎的态度下一闪而过,没有在我们的脑海里引起任何波澜。只有 
当我们有兴趣的广告出现时(如我们所关心的特定产品广告,或广告情节令我们眼睛为之一 
亮。    
 或具有强烈的对比或冲击力,或配上动人的音乐或剧情等),我们才有可能加以注意。              
第三道关卡:选择扭曲         
 一般消费者在看到广告时,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广告信息,并在有意无意之间将它   
 
扭曲成与自己想法接近。    
 每个消费者对特定事物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或偏见或成见,有时是很难改变的。 
人们在看广告时,常常是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有时候甚至加入原来没有的观点, 
而忽略掉原有的重点。    
 例如,消费者认为氟化物有害人体,牙膏如果在广告里强调氟化物可以防止蛀牙,它必 
须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提出科学证明或专家实验报告),否则,消费者会将氟化物有害健康联 
系起来,拒绝接受这种信息(扭曲信息),并认为该品牌的牙膏不好。    
 这种曲解相信并非广告的原意,但经过选择扭曲之后,解码出来的东西常会与广告主的 
期望有很大差距,甚至背道而驰,这就是为什么广告专家一再强调广告信息愈简单、愈清楚 
愈好的原因,如果能够让人们一目了然,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第四道关卡:选择保留         
 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一般忽略掉大部分信息,保留与自己的态度、信念相符的信息。    
 消费者的记忆是广告的奠基石。广告能在消费者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广告的任务 
就算完成了一大半。若未能顺利留下记忆,则如船过水面一样,广告的效果就不敢恭维了。    
 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保留记忆的广告,行成为广告人的一大挑战。    
 为了突破选择保留,多种争奇斗艳的广告纷至沓来。有些广告的确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 
果,但有些却败走麦城。有些广告让消费者记住了广告情节,但却忘记产品的特征,特别是 
名人广告,消费者记住了明星却忘了明星手中的商品。    
 例如,一家钢笔厂在某杂志上作了一个广告,广告背景是一个裸体美女,钢笔斜插在美 
女身体的一个重要位置上。这样的广告,相信读者只会注意美女而忽略钢笔。    
 如何才能增加广告接触的魅力呢?广告创意是致胜的法宝。    
 广告创意是广告创作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就是广告定位问题。洗发水定位在去头皮和增 
加光泽上,运动鞋则定位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才能与消费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著名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DavidOgilvy)认为,每个广告人在创意时应该思考下列 
五个问题:    
 1.第一眼看到它时,是否能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2.你是不是希望这个好点子是你提出的?    
 3.是不是很独特?    
 4.它是否完全符合公司的策略?    
 5.它是否可以用三十年以上?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应该是五个肯定的答复。    
 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见到广告创意都比较平淡。要么是产品事实的堆积,如商品具有什 
么功能、获过什么奖(不排除用钱买来的金奖)等等;要么是行云流水、天马行空,消费者 
倒觉得创意不错,就是有点不知所云。    
 因此,奥格威提醒说:“当你看广告时,我不希望你觉得它有创意,我倒希望你觉得它 
有意义,去购买广告主的产品。”大师的话无疑给我们每个广告人一副镇静剂。    
 广告信息经过层层关系,终于到达了消费者的心灵深处。    
 现在的问题是:与“上帝”沟通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