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社会史-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于以寥寥数语赢得对方认可,因而言辞生动、犀利、暗含隐喻或讽刺。论辩者无所不通,无所不用:道德准则、礼仪规矩、故事、寓言、历史先例、悖论、引发荒诞结论的推理等。为了突袭对手,使其陷于不知所措的境地,不惜运用虚假论据。战国时代的政治条件助长富有特色的诡辩术发展。诡辩术的目标基本上注重实效,有别于古希腊的诡辩术,后者与法庭辩护、议会辩论有关。发言时间有所限制。中国的辩者使用的语言无单复数之分,亦没有具体与抽象之别。他们没有多少余暇作深入的语言分析,亦未确立演词的逻辑学。惠施(约于公元前380—前300年)及其更著名的继承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320—前250年)是唯一留下名字与几段文字的辩家。他们曾有一系列基于分析规模、时间、空间、运动、单一、繁多等概念的悖论,当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这无非反映对抽象概念的思考尝试,并未获得远大发展。

    的确,中国逻辑学并没有循此途径发展起来,而是取占卜专家所开辟的道路,他们倒成为华夏世界的数学的创始人。数字运用与符号组合足以表达时空的具体价值,二者皆可以作为哲学理论与科学的基础。这种领悟世界的方法较符合理性,历史上在许多方面(化学、磁学、医学等)均显示其启发价值。看来正是在战国时代才系统出现从占卜界继承过来的分类理论。这种理论将时空总体相反而又相成的力量(阴、阳、五行)联系、组合在一起。这种力量的消长以至更迭既可以解释自然秩序也可以解释历史,还用以说明政权的诞生、盛衰。这套理论虽则切合社会、政治大变动时期的需要,但到秦、汉皇朝时代才取得广泛成功,似乎特别是在齐国京都临淄的稷下(现今山东益都②)的“学宫”里酝酿成熟的。那里曾是各学派代表比肩接踵之地。传说认为,这种宇宙论观念的系统化工作应归功于一位名邹衍的人士(约于公元前305—前240年)。

第二部分 26。文学

    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的中国哲学家们曾运用丰富的口头文学,从中借用了轶事、寓言、小故事、譬喻、谜语,现今发现有多种文本。这类文学一部分通过书面搜集而来,同时还有公元前2—前1世纪时期以编年史、传记、演词集以及据说是名人言论等形式的其他传说,其内容往往参差不一。279年,在河南一战国时代的墓穴中发现《穆天子传》一书,书中叙述穆王(传说年代: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西域地区的神游。《晏子春秋》则是一本按种类编排的故事集。《吴子》是战略著作,为魏国名将所撰。《管子》据说属于公元前7世纪齐相管仲所著,是一本各部分驳杂不一的政治、经济文集。《国语》与《战国策》是历史文集,间杂论说,前者涉及春秋时代,后者关于战国时代。

    有人揣测,这种样式繁多的文学曾受世界的民间创作影响,当时历史条件可以说明这点(中亚存在印欧居民;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在公元前5世纪扩张至外奥克散,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与印度地区发生联系)。印度的神话地理似乎曾间接启发邹衍的宇宙论。他赋予昆仑山以中心的位置,昆仑山是中国的须弥山,爱利亚派芝诺③之箭的悖论亦见于中国诡辩派的言论中……

    但是,正如神话地理不久便被抛弃而让实证观念占上风一样,华夏世界最古老的神话也开始融入世俗历史的模子之中。这种历史在汉代继续编订。它更改神话传说篇章,改动宗教论题,并将其纳入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连续编年史中,而其本义已不为人了解;上述材料均被改造为历史资料。一些文化英雄人物被公元前5—前3世纪不同的宗派、学派奉为神明(如黄帝、伏羲及其妹妹女娲、神农氏、尧、舜、禹等等)。人类的基本制度以及世界的整治都应归功于上述诸人。他们在纪年历史中占有一席位置,而这段历史与后来的历史连贯得极好。

    在另一方面,战国末期发展了一种新诗歌,这种诗体源于楚国,内中饱含借鉴当地文化的成分。大概所属的传统更为古老,公元前3世纪初,楚国贵族屈原第一次使此诗体大放光彩。诗中含宗教灵气,属抒情性质,节奏自由,时而跳跃,时而凝重,间以感叹之词。一些篇章描述巫师求索神祇的远游,追忆“真人”的行程。据庄子说,“真人”乘风驾云,跨日骑月,云游于宇宙之外。屈原的赋体为其侄辈宋玉及景差所仿效,至汉代却演变为典雅造作追求丽靡之辞的铺叙诗体。

    注释

    ①又译作“葛兰言”,法国著名汉学家(1884—1940年)。——译注

    ②此处疑原书有误,临淄当为现在的山东淄博。——译注

    ③芝诺,古希腊哲学家,其鼎盛时期约于公元前464—前460年。——译注

第三部分 1。自秦至汉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汉代400年间(自公元前2世纪初至公元2世纪末,正式日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年为西汉,公元25—220年为东汉)发生了重大变动,触及社会政治力量分配、人口分布、华夏地区与草原地区关系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历不断的衰败过程,此过程自公元前210—前202年间推翻秦皇朝的内战直至各派军事首领纷争、混战而造成190—220年东汉灭亡之时,可以将此时期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公元前2世纪前60年是中央政权巩固的时期,接着是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治下的大规模军事扩张,与此同时还大力开发北部与西北部疆土。皇朝实力之本是大量小农应征入伍。但汉武帝时期独裁倾向大大发展起来,遂致武帝死后引起官僚阶层与朝廷决裂。朝廷成为帝后家族酝酿阴谋的中心。阴谋发展的结果便是王莽于公元9—23年间篡政。然而西汉末50年的政治危机也伴随着社会变革与经济变革,与此同时一部分游牧居民逐渐受同化。上述多种原因促成大地主阶级形成,导致设于北部与西北部疆界的移民区域普遍萎缩,而且引起小农阶层的迅速减少。事实上王莽之后重建的皇朝依靠的是新贵族阶层。此阶层为其提供行政人员与政治骨干。经过一段时期相对繁荣之后,困难又重新出现。例如:以宦官为代表的宫廷集团与显贵家族之间发生冲突,随后是农民危机演变为受道教影响的大规模民众起义。起义削弱了中央政权也促进了负有镇压使命的军事豪强的崛起。公元190年以后,汉朝诸帝只不过拥有名义上的政权,此时期的全面混乱导致都市经济衰落。第一章征服者皇朝

    一、自秦至汉

    华夏诸国统一与最初的扩张倾向

    经商鞅改革后,秦国于公元前314年战胜北部游牧居民,完成第一次大武功。随后于公元前311年占领四川成都平原(蜀国);秦军还深入四川东部非汉族居住的山区(巴国)。由于进占汉水上游流域(公元前312年占据汉中),秦国便得以于公元前278—前277年向湖北扩张,削弱楚国。当时楚都郢(即今之江陵)落入白起将军之手。接着秦国继续向其东部邻国(韩、魏、赵)发起一系列攻击。秦军直抵河北东南端赵国京都邯郸,但不得不于公元前257年撤围。公元前249年秦国兼并河南小国东周,至此周朝君主的尊统遂告结束。

    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以武力统一华夏诸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皇朝的缔造者。他于公元前247年登基。在十年的征战中他摧毁了韩(公元前230年)、赵(公元前228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公元前223年)、燕(公元前222年)、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1年他完成征服华夏诸国之后,便以“皇帝”称号自封。日后这称呼一直沿用,而在历史上他本人则以“始皇帝”的名号著称于世。

    法家谋士李斯接替公元前237年被逐的巨商吕不韦而成为秦相。在李斯辅助下,秦始皇将秦国现行的行政系统普及到当时整个华夏世界。全国领土划分为36个郡,不久增为48个,与此同时还推出一连串统一措施:创制中央带方孔的划一圆形铜币,其样式至现代仍然存在;统一度量衡;创立新的规范文字以代替当时华夏地区使用的多种书法;统一车轴轴距;摧毁各国为防范邻国而在边境上建造的城墙,禁止拥有武器(用没收得来的兵器在京都铸造了12座巨像)。与此同时,大力着手领土整治:修筑皇朝驰道网;开凿灌溉水道;在北方边区兴建万里长城。建长城的目的是保护帝国不受匈奴(草原地带游牧居民)的侵犯。长城按秦、赵、燕约于公元前300年建成的防御工事旧址进行兴建,加固旧工事,将其不断延长,从甘肃南部一直伸至辽东半岛北部(经度为104°~123°)。公元前213年蒙恬将军率远征军十万之众攻打定居于鄂尔多斯的匈奴。另外还对中国南部与越南的南蛮之地进行讨伐,并在该处设置新郡。郡府分别设于番禺(今之广州)、广西东北部的桂林、象(河内)。秦国曾向福建土著居民(闽越)进军,最后在现今的福州地区设立了新郡。上述边远地区多半居住流配者,汉族驻军不得不与土著居民的经常动乱展开斗争。秦始皇死后的动乱期间,这类地区便不受中央控制。但是由于华夏产品远销于此,而战国时期又有商人与冒险家进入其中,因而保持了汉人定居特色。过一百年之后,秦始皇时期的士兵与流配者的后裔仍然留居于此。

第三部分 2。秦亡汉立:法制的持续(1)

    秦亡汉立

    从甘肃到朝鲜,从福建到越南连年征战;大搞庞大工程(修筑城池、道路、驿站、运河、长城),在京都咸阳(陕西省渭河东岸)兴修巨大宫殿,在骊山(咸阳以东50公里)之内修成惊人的地下墓;而且实行苛刻的刑罚体制;上述种种事实看来是秦始皇暴政令人无法忍受的原因。人民大众不满,被驱赶、被剥夺权利的旧贵族怀恨(有12万豪强家族被迁移至京都地区),士大夫阶层深恶痛绝。秦始皇想除掉敢于批评新政的议论者,竟下令禁止一切书籍,只留下关于医、农、卜巫的著作。这就是公元前213年著名的“焚书”,接着又在咸阳处决400余名反对者。始皇驾崩后,其幼子秦二世继位,不久即爆发第一批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民众暴动,不久项羽家族也率领楚国旧贵族加入到起义行列。

    刘邦出身于平民,原为秦国小吏,后成为起义队伍的首领之一,且声威大震。最初他是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的部下(项羽封其为汉王),后与项羽对抗。公元前206年,他率军跨越秦岭,次年于渭河流域彻底打垮秦军。这一年名义上便是汉朝新帝国建立之年。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消灭对手项羽,宣布登基,并建都于咸阳西南的长安(今之西安)。刘邦的做法一如先前的项羽,将爵位与领地分封给一起打天下的诸将。

    法制的持续

    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起,在秦国建立的而其原则又由秦始皇推进到华夏诸国的法治政权以非个人之治的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为其基础,对农民实行控制与使用。这种关于政权与社会的新观念的基本特点在于国家与农民保持直接关系。无论表面情况如何,西汉诸君主事实上仍然是秦制的承继者、发扬者。传统史书喜欢将秦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